1、詞語的表達作用及效果。
(1)解釋詞語(或結合語境說說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答題技巧:解詞一般應先解釋詞語的本意,再答語境中含義,要聯系文章中心內容及語境,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
A、學會基本解詞方法——詞語互釋、詞素解湊,望文生義等。
(例:目不暇接——眼睛看不過來。應接不暇——人或事情太多,應付接待不過來。良莠不齊——好人壞人都有。揩油——占公家或別人便宜。)
B、聯系語境、人物形象、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還可以考慮修辭因素)。
例:09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題《一雙腳上的修養》20小題“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點詞“修養”各有什么含義?(4分)” (分析:第①段中“修養”的含義指有文化或有學識。第⑥段中“修養”的含義指養成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
(2)詞語的表達效果及作用。
答題技巧:聯系原文,解析詞語表現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什么好處。
例3:河北2008年《小扇輕搖的時光》 22小題“請簡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的表達效果。(3分)我很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親在一邊心滿意足地看。”解答:“貪婪”“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吃瓜時的情態以及對家鄉掛果的喜愛;(2分)“心滿意足”突出了母親內心的滿足和喜悅。(1分)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主要情節)
答題技巧:
(1)題目擴展法。
有的文章的題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2)要素歸納法。
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找出文中的記敘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就是文章主要內容。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摘錄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總起、過渡句、重點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
(5)問題回答法。
這種方法就是自己設計幾個問題,循著問題總結全文內容。例如: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結果怎樣?
(6)簡潔概括法。人+事+結果
3、梳理情節:
答題要領:把握核心事件,逐段概括提煉內容,確定答題范圍,篩選有效信息,簡練作答。補全情節的題型,模仿示例句式。
4、寫出文章線索。
(1)以題目為線索。例如:《背影》、《皇帝的新裝》、《風箏》。
(2)以實物為線索。例如:《風箏》(以“風箏”為線索)
(3)以人物為線索。《孔乙己》中以“我”(小伙計)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4)以感情為線索。
(5)以時間地點的轉換為線索。
(6)以行蹤(游蹤)為線索。例如:《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
5、考察主旨(中心思想):
涉及兩種題型:
(1)歸納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與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B.抓住文結尾處的議論抒情句。
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課文的主要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般句式:
a、本文記敘了……表達了(贊頌了)……精神(品質)(批判了……)。〔寫人、記事類〕
b、本文描寫了……抒發了(表達了)……思想感情。〔寫景、狀物類〕
c、本文通過……故事,說明(告訴)了……道理。〔寓言、童話類〕
(2)談感悟及收獲:
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將其升華或深化,或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結合現實談一談重要性、必要性等等。
6、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答題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這些事件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思想品質。
(2)從原文中找出關鍵詞語。
(3)分析對人物所做的具體描寫(見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7、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題技法:
(1)明確塑造人物手法:
表現人物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此外還有細節描寫。
為了使人物性格鮮明,還可以采用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
(2)作用:這些手法都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塑造了……形象,表現了……性格,體現了……精神品質,為下文情節作鋪墊等。
例:07年沈陽“只是一個普通人”第4小題“選文第9段劃線句子是對人物的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解答:外貌描寫。突出天氣的寒冷,為下文年輕人將鞋襪脫給老婦人作鋪墊。)
(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思路:突出主題,表達(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襯社會的……
例:《故鄉》中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
(4)賞析人物描寫的語句:
思路:確定描寫人物的方法,分析生動、傳神或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
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8、考查對文中重點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
文章重點句子一般指這么幾種:
①用做文章標題的句子
②有深層含義的句子(通常與中心有關)
③運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
④過渡句
⑤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句
⑥景物描寫句(見景物描寫的作用)
⑦人物描寫句(見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1)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深層含義。
理解句子含義,由淺入深,由表層含義到深層含義。雙關句解說雙關語義;比喻句還原修辭本意;哲理句解析蘊含的哲理;深奧難懂句抓關鍵詞,結合上下文,化難為易。
(2)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要從內容、結構兩方面去考慮。
通常內容上作用:
開頭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調、交待背景;結尾議論抒情句常畫龍點睛,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升華主題)。或者:表現了作者……態度(觀點), 抒發(強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結構上的作用:
開頭常設懸念、總領下文(引出下文)……、開篇點題、為下文埋伏筆、為下文的……作鋪墊;中間部分: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結尾:呼應開頭(照應前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扣題;呼應標題。
9、題目含義及作用:
解題思路:
題目的含義:(1)題目常常具有比喻、象征或雙關、引申的意義,指出修辭(常用修辭:象征、雙關,比喻,擬人),抓住特征,說明作用。(2)聯系中心,需要結合文章的主旨(內容、情感、寫作目的)來分析。(3)文章原文可能會有解釋。
題目的作用通常有:(1)作者思想感情的觸發點(《荔枝蜜》);(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阿長與山海經》);(3)充當文章線索(《背影》);(4)充當文眼(《愛蓮說》);(5)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題)(《楓葉禮贊》);(6)新穎、設懸念、引發讀者的注意和閱讀興趣等。(《變色龍》)。
10、環境描寫的作用。
(1)小說、記敘文中環境描寫及作用: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種。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環境描寫:
A.渲染……氣氛,為下文埋下伏筆(作鋪墊,反襯……)。
例1:《孔乙己》“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渲染悲涼氣氛,暗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為孔乙己出場作鋪墊。
B.烘托(表現)人物……的心情。
C.推動情節發展。
D.設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E.深化主題,與開頭形成照應,使文章形象、生動、細膩,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文章感染力等。
*注意:一段具體的環境描寫,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綜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歸結為某一種作用。
(2)散文中景物描寫作用:
A.用景物襯托所歌詠的對象的特征,為后文作鋪墊。
例如:《白楊禮贊》第二段景物描寫(描寫黃土高原,為下文描寫白楊樹的不平凡作鋪墊。
B.揭示環境的象征意義。
11、修辭手法及作用: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擬人:賦予……以人的情態(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寫活了。
排比:使句式工整,節奏感強,增強語言氣勢,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
反問:起警策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省。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注意與思考,引起下文。
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為了突出主題,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同時也能展示作者的讀書功底與閱歷,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復:起強調作用。
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對偶: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12、記敘順序及作用。
記敘文的敘述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等。
考察要點:倒敘作用、插敘作用。
答題技法:
(1)倒敘——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吸引讀者。
(2)插敘、補敘——使文章情節更完整,對有關人物、情節或背景作補充交待。
1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另外還用到議論,說明和抒情。
1.記敘文中的描寫可分兩大類:一是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描寫有正面也有側面描寫,描寫有的結合各種修辭手法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以突出強調描寫的對象,有的則是運用白描,使文字樸實、簡練、干脆。
2.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3.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有時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考點:記敘文中議論、抒情的作用?
解題思路:總結全文,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4、常用寫作手法及作用。
a.托物言志:在狀物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所喻之人,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例如:《愛蓮說》《陋室銘》)
b.欲揚先抑(揚抑結合):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c.烘托、襯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例如:《愛蓮說》以菊、牡丹襯蓮的高潔品格。
d.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例如:《范進中舉》 《故鄉》
e.鋪墊、伏筆照應:前后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f.諷刺手法: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增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例如:《范進中舉》
g.想象:8.聯想:(《春》由桃、杏、梨花聯想到滿樹果實。)
h.象征:用具體事物表現某種抽象意義或精神品質。 例如:《白楊禮贊》
i.以小見大:j.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例如:《口技》
k.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例如:《春》《陋室銘》
15、揣摸人物心理活動。
答題要領:(1)用第一人稱敘述。(2)結合上下文及原文。
16、考查人稱及作用。
記敘文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有時第二人稱也穿插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第一人稱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第二人稱與讀者拉近距離,直抒胸臆,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寫得從容自由,無所顧忌。
17、語言特色:
答題要領: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樸實自然、音韻和諧、節奏感強、詼諧幽默。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
18、開放性試題。
①賞析句子
答題思路:句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描繪了(記敘了)……(內容),抒發了……的感情。(可從修辭、用詞、描寫手法、句式、內容情感、哲理等角度去思考)
題型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策: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辟準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
題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對策: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A修辭之美:(見修辭)
B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于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C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D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句,因為它……。
②讀后感悟(閱讀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
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 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