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河湖池沼岸邊去看蘆葦花——蘆花,會是一番怎樣的體驗呢?千百年前的古人,用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詞,早就給出了色彩繽紛的答案。
“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看,江岸沙灘上生長著一大片蘆花,朵朵隨風搖擺,使得江水也掀起小小的浪花。這大片的蘆花映入眼簾,撼動了心弦。
“比似楊花吹不斷,卻被雁銜天半。”看,秋風吹拂,蘆花像楊花一樣不斷飛舞,好像被那南飛雁銜到了中天。這到了中天的蘆花讓人浮想聯(lián)翩。
如練如霜干復輕,西風處處拂江城。長垂釣叟看不足,暫泊王孫愁亦生。好傍翠樓裝月色,枉隨紅葉舞秋聲。最宜群鷺斜陽里,閑捕纖鱗傍爾行。——(唐)羅鄴《蘆花》
賞析:
練:輕軟的熟絹。此處喻蘆花的輕軟。霜:此處喻蘆花的潔白。纖鱗:代指小魚。
秋天來臨,江邊的蘆花變得輕軟干燥,潔白如霜;秋風吹拂,蘆花借助風力飛遍了江邊的小城。
江水岸邊,那終日垂釣的老翁,欣賞著潔白輕軟的蘆花,好像永遠也看不夠;那乘船經(jīng)過此地的公子王孫,讓船暫時停泊在了岸邊,大概是滿眼的蘆花觸動了他的離愁別情。
試想那隨風飄拂到江邊小城的蘆花,可以在月色下依附裝扮著華美的樓閣,而不是徒然伴隨著紅葉飛舞于秋聲中。
夕陽西下,晚霞映照,成群的白鷺悠閑地在江水邊捕食著小魚兒,伴隨著飛舞的蘆花徐徐穿行。
詩的首聯(lián)“如練如霜干復輕,西風處處拂江城”兩句,前一句具體描繪了蘆花輕軟干燥潔白的形態(tài),也正因為輕軟干燥的特點,蘆花才得以隨西風“處處拂江城”。想想眼前一大片潔白的蘆花,秋風拂過,花逐風舞,一幅多么美妙的畫面。
這樣美好的景象,自然吸引來了看花人,頷聯(lián)的“長垂釣叟”和“暫泊王孫”就是那賞花人。
既能釣魚,又能欣賞美妙的蘆花以解除孤寂之感,怪不得那“釣叟看不足“了;而能吸引著公子王孫停下船來欣賞品味,也充分證明了秋日蘆花確實有著迷人的魅力。而且相信,那看花人賞花之后,一定會在詩篇里寫下蘆花的影子。
頸聯(lián)”好傍翠樓裝月色,枉隨紅葉舞秋聲“兩句,是作者馳騁想象力的產(chǎn)物,并非對眼前所見的實際描寫,讀來有一種既朦朧靜謐又色彩繽紛的感受。
秋日的蘆花景象惹得看花人長時間觀賞,不知不覺又迎來了晚霞夕陽。這時就看見”夕陽下,一群白鷺悠閑地穿行在飛舞的蘆花里,正在那兒捕食“。
這是尾聯(lián)”最宜群鷺斜陽里,閑捕纖鱗傍爾行“兩句呈現(xiàn)出的一幅靜謐悠然的景象。這樣的景象,折射出作者此時的心境是安然的,正在靜靜地享受著大自然那美好的饋贈。
這首詩,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美好悠然的秋日圖畫,讀來印象深刻。
今天的人們,尤其是久處都市的人們,或許平時難有親臨現(xiàn)場觀賞蘆花的機會。
但還好,還有古人留下的那一篇篇吟詠蘆花的詩詞,可供誦讀傳唱,讓人在會心的審美感受中,獲得詩情的熏陶和滋養(yǎng)。
這,或許可以稱之為雖非現(xiàn)場而勝似現(xiàn)場的”精神觀賞“。
感謝您的關注支持。本文由濰水夜語原創(chuàng)。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侵權聯(lián)系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