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博士 大陸的星辰大海 2020-06-04
自從我寫了多篇關于低幼小朋友不應該刷題,不需要做練習冊之后,很多家長表示認同,也有家長表示,認同理念,不過練習冊作為一種檢驗孩子思維能力的標準,還是可以偶爾做一下的,主要目的是看看孩子水平如何,查漏補缺。
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你應該測試孩子嗎?
目前來講,我們國內并沒有真正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標準,我指的是對外的,大部分真正有科學依據有理論體系支撐的思維發展測試都在諸如中科院心理所之類的研究機構(我導師和一些科學家正在搞神經教育學的應用,想必未來會做更多實踐工作),但大體上,老百姓們是接觸不到內核的,甚至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普及,思維水平測試,難道不是專家才能進行的事么?
一本練習冊算什么?
所謂的“思維訓練手冊”我認為大家還是抱著一種“欣賞欣賞”的姿態看看算了,如果家長說“嗯,我認同大陸老師說不應該刷題,不過偶爾玩玩還是沒關系的”,這句話我默認了,也不會反駁,畢竟我從未要求過家長(班級家長)必須嚴格只按照我的方法學習,這也沒有必要,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每天接觸各色各樣的誘惑,訊息,偶爾帶孩子嘗嘗鮮,倒是沒什么,尤其班級家長還在系統學習中,少量刺激不能構成什么威脅。
不過如果家長說“嗯,大陸老師說的對,刷題是不對的,但是練習冊作為測試還是有用的”,那我就大大地不贊同了!并且要好好寫一篇文章來闡述一下。
假如家長真的正兒八經把練習冊里面的試題看成是檢驗孩子思維水平的標準的話,那你可真是跌進坑里去了,家長難道不去追究一下這些練習冊是怎么被研發出來的?至少我就知道某某機構一些所謂的測試題,課程等等都不過是一個個大學畢業生實習的成果而已,小機構就更不用說了,幾個老師關起房門,東拼西湊出來的,有資本的機構,可能會找碩士生來做,哪里來的“標準”??!你說上頭有專家名字?難道不是掛名的?他們誰有功夫一道道題目幫你弄出來啊!
如果有人真的了解教育這個“產業”的話,就不會那么堅信不疑,認為孩子是可以被這些練習冊檢驗的。(不誤導已經很好了)
若是有家長做了練習冊,發現:哎呀!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完了!我們落后了,趕緊上網問問查查,我應該怎么辦?。俊又陀幸蝗禾柗Q很有經驗的大V告訴你,你可以這樣,那樣,這套書很不錯,那種方法可行。
你知道教育是怎么被毀壞的嗎?外行掌控了市場。
我從十年前就關注“市場”了,對于市面上能買到的練習冊,我幾乎都看過,只不過最近兩年出的有點多,我也厭倦了,實在不想浪費時間在上頭。雖然有時候我會幫家長把練習冊的題目稍微轉變一下,變成一個可以互動的游戲項目,不過大多數時候我覺得沒有什么意義,你學點思維發展的常識,生活中信手拈來,何須練習冊。
但是人們對于“形式”這個詞的意義理解不夠,我說什么都無益。
形式會造成教育極大的差異,盡管看上去內容差不多,但是落到正在發育中的孩子來講,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你讓孩子解決實際情景中的問題,與讓孩子看紙面上的平面圖是不同的;你讓孩子數一數告訴你答案,和你讓孩子在一個算式后寫出答案是不同的;當你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數字(比如畫點或圖形),和你一定要求孩子在紙上寫下數字,其結果也是不同的。
給幼兒的思維水平測試,都不應該是封閉式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供專家來觀察孩子行為和思考模式的,甚至是一個團隊來評估的。
人們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很容易獲得的,什么是不容易獲得的(我指思維能力)。
我看到過很多很多家長十分在意孩子不會寫數字,然而這件事是無關緊要的(至少在學齡前這個時期),我通常教家長這么理解這個問題:數學包含了數理邏輯知識,與社會性知識。后者是一種社會習俗,大家約定俗成的東西。數字怎么寫就是這類知識,這類知識依靠長期“灌輸”,潛移默化,自然會習得。
沒有人學不會寫數字,也許早晚,也許中間會經歷鏡像階段,這都非常正常,但是你若是因為孩子不會寫數字,給予了各種壓力和所謂的“訓練”,你可能會造成孩子討厭“數學”這項活動。
學會寫數字這個能力是很容易獲得的,年齡到,水到渠成。
那么什么是不容易獲得呢?
我毫不懷疑從小被練習冊包圍而沒有享受過多種物質探索的孩子會“變笨”這件事,事實上,如果擴大一點,假如我們強迫孩子進行刷題,教他們過多的知識,他們也會變笨,這件事甚至沒有年齡界限,成人也一樣,一旦頭腦中被充斥了各種信息,而無自我分檢的時候,信息就會堵塞大腦,人就會變笨。
不要認為我在開玩笑,我很正兒八經在說這件事,我曾經和老朋友朱進博士聊天,他是北京天文館館長,二十年前剛認識他的時候還在中科院北京天文臺,我是因為天文興趣小組的活動認識他的,多年以來,他可能是我唯一一個見到過非常善于和孩子打交道,以及很擅長科普的科學家,他女兒當年還很小很小,后來成長為一名天體物理學高手(我記得量子力學滿分),如果你能有幸聽他說說教育之路,就會覺得十分驚嘆,不過這里我不便多說,只能講講的是當年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他說: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學校的學習讓他們越學越笨,孩子越教越笨。所以他從不壓迫孩子做練習?!笠馊绱耍院笥袡C會我采訪一下他,讓他具體來說說。
孩子越學越笨,我想大家應該放到某個語境中去理解它。意思是,瞎教孩子,會破壞孩子天然生長發育,原本兒童可以發展到那個高度,依照自己的規律路線,但是由于成人從中橫插一腳,非要拔苗助長,于是擾亂了這種節奏,孩子的思維也被帶歪了,所以哪怕這個孩子能夠做出練習冊的題目,也是變笨了。
思維方式不對,就會變笨,這是看不見的內在的變化。
兒童的成長之路,或者說家長的教育之路,應該看成是一種“耐力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把孩子的發展看成是一場短跑,起跑線決定一切。可事實上,這是一段多么漫長的道路?。≈攸c不是起跑線,重點是這個人的“耐力和意志力”如何!
雖然長跑者的確需要一些技能訓練,但是他們根本不需要在開跑后就領先,從一段漫長的征途來講,分配精力是有技巧的,保存實力很重要,或者說這個過程中,保持呼吸和步伐的配合,合理的節奏是關鍵,只有在接近終點時,人們才會沖刺。
但是現在的教育,是在起跑線上就沖刺,一路沖到底,當然很多孩子都沖不到底,半路就敗退下來,于是家長還會哀嘆,還是基因重要啊,拼不過人家。但是好笑的是,這些家長似乎沒有想過一種可能性,如果現在孩子排名100,但或許沒有家長這樣亂雞血亂折騰,孩子原本可能是68名,或50名以內,雖然進不了前10,但成績會比現在好。——當然,人生不能重來,我只是說一種可能。
這根本上是信念問題。
信念,這是誰也灌輸不了誰的,誰也說服不了誰的。
這樣東西若是挖掘得更深層一點,或許與成人自己的成長之路有關,是什么導致一些女性家長萬般焦慮的?男性由于關注點問題體現不多,不過目前爸爸參與的也越來越多了。是什么導致家長們如此相信“別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導致人們把一種商業化產品看成是教育標準的?
社會心理學可能會給你答案,那些研究市場的品牌機構非常能利用這一點,他們是不會告訴你,他們真正的目的在哪里,以及運用了什么樣的技巧讓你相信的。消費主義,我曾在周末隨筆中寫過一點,很明顯,目前的教育就是一種消費主義支配下的產業形態。
這和賣奢侈品沒什么兩樣。
教育中最大的變數是什么?是父母!是父母那顆搖曳不定的心!一個每天在孩子身邊的人,一個主導著孩子絕大部分生活基調的人,心態會決定一切。長遠來看,就會產生極大的分化。
說到這里,我感覺差不多了,雞湯文寫夠了,下面說說一些技術點——如果不測試孩子,我怎么知道孩子怎么樣呢?或者說,做不出練習冊上的題目怎么辦,要緊嗎?
其次,幼升小的孩子,家庭如何自檢其思維發展?其實我公眾號寫過很多了,仔細的家長,做做筆記,自己也能梳理出一堆,比如:
分類應該首當其沖的:兒童應該對常見生活物品進行各種不同標準的分類,并且可以進行二元對立分類(有些孩子會到7-8歲才能實現這一點,這就是差距);兒童也應該可以對物品進行多重分類,體現層次結構的分類,比如食物可以分成水果和肉類,水果下面再分各種不同的水果,肉類下再分什么肉,大類目下有小類目(思維發展出眾的就是5-6歲就能掌握這種竅門,而慢的則要到7-8歲)。
對于模式規律的敏感度:這幾乎可以預見這個孩子未來學習數學能不能感覺輕松,這不僅僅是對數字序列的規律,在學齡前應當表現在對普遍事物的規律敏感,這件事你在生活中就可以進行。能夠識別出某種模式,能夠延伸這種模式,能不能用各種物品擺出圓形,幾乎就是4-5歲孩子可以進行的一項很有用的測試,你不信,很多所謂的牛娃,2-3歲就能做幾位數運算的“天才”,但是如果你不提示孩子,給他們一些積木,連個圓形也擺不出,最多擺出弧線,閉合不了。模式規律也滲透在生活各個方面,不要認為就練習冊上這些模式,音樂中也有模式,不妨測試一下你孩子的聽力如何~
體現出類比推理的能力:對事物之間的關系敏感,能夠進行類推,是思維發展不錯孩子的特點,首先他們善于聯系經驗,其次他們能捕捉到抽象的關系。關于類比推理的文章可以查看:
對應關系和集合的理解:孩子會數數不稀奇,會算算術也不稀奇,能不能一一對應,并利用一一對應來解決問題,能夠觀察到模式中的一一對應能力,才算理解了數量概念;集合的理解也應當是學齡前孩子重點攻破的,3-4歲的孩子能數到30,40,50都不稀奇,不會數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能夠對一組有規律的物品,通過1個2,2個2,3個2,或者1個5,2個5,3個5這樣進行計數,比起從1數到15要來得好。
比較排序的能力:能不能觀察到兩個事物的差異,甚至是兩組現象之間的差異,能不能總結出某些規律,根據可控的因果現象來概括變量之間的關系,這是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一種很重要的訓練,自己能夠反復試驗后得出某種結論,這是一種能力;很多家長認為排序很簡單,還有2-3歲的孩子家長號稱孩子完全掌握了排序,我只能說家長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排序,按照大小排個隊伍是排序嗎?是,但是排序完了呢?第1,第2,第3呢?標準呢?不同標準下序號是不同的,知道序數詞與基數詞的區別嗎?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生活經驗的積累,想靠做做題目就解決問題了?也許你懂得把題目轉變成為游戲還有可能——
數感與數量關系:這個很抽象,我們不談狹義的數感,要談就談廣義的,孩子能不能關心數字之間的關系才是重點,所以諸如整體部分的關系,使用非標準單位測量,以及此消彼長關系應該早在學齡前就滲透,孩子思考事物的習慣,應該從整體部分入手,觀察事物也會自動進行分類分組分層次,這是我們對于一名學前班(或大班孩子)的要求和標準,我的這個標準其實已經高于國外的一些教育標準,但它符合兒童的學習理論,在具象層面上他們完全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梢钥纯聪旅骀溄又嘘P于數感培養的二十條建議(包含學齡后的)。
那么有人要問了,抽象水平呢?符號水平呢?孩子總歸要學加減法,會紙上寫數字寫算式寫答案的呀!——很簡單啊,孩子上了小學不就學了么?為啥要提前學呢?當然如果你一定要提前,我認為假如孩子已經有了學齡前這些物質探索的經驗了,上述思維能力的各個層面都能夠達到了,那么要提升到符號表征的水平并不難,你大約花6-9個月做一下銜接小學就能完全勝任了。實際上我本人更贊同的方式是進了小學再說。
厚積薄發,這個詞放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
系統漸進式的物質探索能夠面面俱到,只要你足夠充分,足夠有耐心有毅力去做,而且關鍵的好處是——它能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加聰明!至少在TA的天賦能力范圍內能發揮出潛力來。
每個階段做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不用提前,但也不要跳過,不緊不慢,有條不紊地進行就好。
愿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純真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