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嚴重者可導致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因很多,凡是能引起心肌氧供失衡的病因,如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主動脈瓣狹窄、風濕病、梅毒、川崎病等引起的冠狀動脈炎癥以及冠狀動脈痙攣、栓塞、創傷和先天性畸形等,都可以引起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與冠心病有關
臨床最常見的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的心肌缺血,即大家常說的冠心病。
通常心肌缺血是有癥狀的,如胸悶、憋氣、胸痛等稱之為心絞痛。心絞痛是冠心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但檢查心電圖或行活動平板檢查時可發現缺血性ST-T改變(注意:并非所有的ST-T改變都為缺血性改變,診斷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是有標準的),或行其他檢查時可發現陽性結果,這種情況為隱匿性冠心病。無論是哪種類型,一旦確診心肌缺血,說明存在心肌氧供失衡,久之可對人體造成危害。
首先,缺血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細胞有氧代謝減弱,產能減小,心臟活動時必需的能量供應不足;同時,代謝廢物不能被有效及時地清除,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缺能量,導致心絞痛,最終影響心臟收縮功能,致使心功能下降,嚴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或猝死。此外,心肌缺血會損害舒張功能,加重心肌代謝紊亂和心肌電活動紊亂。
無癥狀的,也值得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無癥狀的心肌缺血。研究發現,大約25%~50%的猝死者,生前無心絞痛癥狀發作史,近90%的尸檢中發現均有嚴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人對5209例冠心病患者進行30年隨訪觀察中發現,25%的心肌梗死患者是無癥狀的,其10年內死亡率為84%。結果表明,無癥狀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與有癥狀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也仍有30%沒有癥狀。
因此,無論是否有癥狀,哪怕只是體檢偶然發現,只要明確存在心肌缺血就應積極治療,方法包括3種,即藥物治療、內科介入治療(即冠脈支架植入術)以及外科冠脈搭橋術。
首選藥物治療,結合檢查調整
普通心肌缺血,通常藥物治療即可,包括改善心肌供血的硝酸酯類藥物(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醇酯緩釋片等)、降低心肌氧耗的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以及加強遠期療效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類(調節血脂,穩定斑塊)等治療。
必要時在心電圖、活動平板檢查的基礎上行進一步檢查,如冠狀動脈CT檢查,以便選擇下一步治療方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仍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
時刻防治,不可大意
首先,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療的基礎,應該堅持始終。包括:
(1)合理膳食。定時就餐,食不過飽,注意補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除低糖飲食外,最好能少量多餐,但一天總量不變,以利于血糖控制穩定;高血壓患者應限制鈉鹽攝入,每天不大于6克;血脂異常患者嚴格控制膽固醇攝入,如肥肉、蛋黃、動物內臟等。
(2)適當運動。鼓勵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血壓控制不穩定的高血壓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運動量控制在正常人的70%~80%;合理作息,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
(3)戒煙限酒。
(4)心態平和,避免激動,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長時間逗留。
(5)控制體重。
其次,外出備好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品;定期復診看醫生;接受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