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盛金融投資
轉自:PE研究院
2016年6月24日公布實施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以下簡稱“32號令”)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范圍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并規定屬于國有產權轉讓交易的行為原則上應當進場交易。
隨著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的興起,國有背景的合伙企業轉讓企業產權的情形越來越多。那么,“國有合伙企業”轉讓其出資形成的企業產權的,是否應當適用32號令?
此外隨著私募股權基金存量規模的增長,以及退出困難等問題,私募基金份額流轉(二級市場)也在逐漸興起,這也產生了國有企業轉讓其持有的合伙型基金財產份額的需求,那這種情形也是否需要適用32號文呢?
上述兩個問題可以簡化為:
1、國有及國有控股、控制企業是否包括“合伙企業”?
2、國有企業轉讓企業產權,其中的“企業”是否包括“合伙企業”?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實務界,這關系到政府投資產業基金的最終退出路徑選擇。如果是肯定的答案,那么原則上就要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并需要履行規定時間公告的義務,退出程序靈活性較低并且耗時較長。
32號文的規定
我們先來看下32號文的原文規定,32號令第四條則明確界定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范疇: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包括:
(一)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公司),以及上述單位、企業直接或間接合計持股為100%的國有全資企業;
(二)本條第(一)款所列單位、企業單獨或共同出資,合計擁有產(股)權比例超過50%,且其中之一為最大股東的企業;
(三)本條第(一)、(二)款所列企業對外出資,擁有股權比例超過50%的各級子企業;
(四)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單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未超過50%,但為第一大股東,并且通過股東協議、公司章程、董事會決議或者其他協議安排能夠對其實際支配的企業。
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款明確規定國有獨資企業僅指的是公司外,其余三項都未限制“企業”的具體形式(公司、合伙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等)。雖然含有股權、股東等公司制企業特有的字眼,但也很難據此推斷上述規定的“企業”不包含合伙企業等他形式企業的結論。
另外,根據32號令第三條的規定,國有產權轉讓交易的行為包括: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包括:
(一)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以下稱企業產權轉讓);
(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增加資本的行為(以下稱企業增資),政府以增加資本金方式對國家出資企業的投入除外;
(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重大資產轉讓行為(以下稱企業資產轉讓)。
第一款規定“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中的“企業”也并未限定為公司或者其他形式。
因此,從32號文的規定來看,我們剛才提出的兩個問題,從字面含義上來看,應當均包括了合伙企業,至少不能得出將合伙企業排除在外的結論。
國家發改委的回復
在2018年底,國資委網站也披露了類似回復,明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第4條是針對公司制企業中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實際控制等情形進行分類,合伙企業中合伙人的權益和義務應以合伙協議中的約定為依據”。
近期(2019年5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其網站互動交流欄目,就“國有企業轉讓有限合伙企業財產份額是否適用32號文?”這一問題做了回復,明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適用范圍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公司制企業。國有企業轉讓有限合伙企業份額的監督管理另行規定”。
具體問題及國資委的回復截圖如下:
從國資委的第一個回復可以看出,國資委認為32號文規定的國有企業,僅針對的是公司制企業,并不包括合伙企業。如果以這個回復為依據,那么32號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控制企業不包括“合伙企業”。
第二回復也明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適用范圍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公司制企業”,但這其中的“適用范圍”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是國有企業的范圍?還是轉讓的企業產權中“企業”的范圍。結合第一個回復來看,這個范圍應當指的是國有企業的范圍。不過在該回復的后半部分又明確“國有企業轉讓有限合伙企業份額的監督管理另行規”,這意味著這種情形下不適用32號文的規定,而是另有規定。
可以看出,國資的回復對合伙企業適用32號文的問題作了更加明確的解釋。如若根據國資委的回復,對于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兩個問題,其答案都是否定的。
上述國資委的兩個回復對合伙企業適用32號令的問題作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解釋。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如國資委在回復中明確回復內容“僅供參考”一樣,國資委的回復僅是一種參考口徑,不是法律文件,并沒有法律效力。后續個案中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應當以各地區具體執行的口徑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