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案情簡介】
李某與王某原系夫妻關系,雙方于2013年5月1日在民政局簽訂《離婚協議書》并辦理了離婚登記。該協議書第三條約定“債權、債務等其他內容:男方王某自愿貼補女方李某40萬元整至2023年12月30日前付清。夫妻存續期間內的債權債務,由男方王某享有和承擔”。2014年1月29日,王某在親屬見證下向李某出具《還款計劃》約定“本人欠李某人民幣伍拾萬元,分拾年還清,從2013年還起,每年還伍萬元,每年春節前還清,逾期未還,李某有權起訴,余款一次性還清”。王某依約于2013年、2014年各支付5萬元,共10萬元,余款未付。因王某未支付其余款項,李某訴至法院要求王某支付余款30萬元。庭審中王某辯稱:本案應屬于贈與合同糾紛,而非離婚后財產糾紛。對于本案離婚協議中王某向李某贈與財產的約定應當適用合同法的規定;第二,王某已經訴請撤銷案涉這一條款,具體以法院判決結果為準;第三即便贈與條款未被撤銷,王某也無需再向原告支付相關款項,根據《合同法》第195條之規定: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義務。王某因外部經濟不景氣,導致其屢屢虧損,其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對外欠債數百萬。如此多的債務已經超出了一個普通家庭所能承受之重,王某的生產經營和家庭生活已經受到嚴重影響,根據上述規定,王某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庭審中王某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其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履行能力嚴重不足。
【評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雙方在離婚協議中約定的“男方王某自愿貼女方李某40萬元整至2023年12月30 日前付清”,是否屬于單務合同、贈與行為?司法實務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觀點認為,屬于贈與行為,因為是王某自愿無償給付李某錢款,而李某是純獲利益的,不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不屬于贈與行為,雙方應嚴格遵守離婚協議,王某應繼續給付余款30萬元。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贈與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贈與屬于單務合同。而離婚協議是雙方當事人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對子女撫養、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而達成的協議,綜合了人身關系及財產關系的內容。案涉《離婚協議書》既約定了雙方享有的權利,也約定了雙方應當履行的義務,故并非單務合同,案涉協議的第三條并非獨立于整個協議而存在。且從協議第三條本身來看,除約定王某補貼李某40萬元外,雙方還約定將債權、債務歸并給王某,故李某并非單純獲益,其亦放棄了部分權利。故案涉協議的第三條不能認定為是王某的贈與行為。
第二,王某在其親屬的見證下向李某出具了還款計劃,也是對離婚協議中的貼補錢款條款進行再次確認,且王某也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在簽訂離婚協議以及出具還款計劃時受到脅迫,反而其親屬也在場作見證,因此不符合撤銷要件,王某要求撤銷離婚協議案涉條款,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以駁回。
第三,王某并未提供證據表明其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履行能力嚴重不足,即便其提供充分證據證明,也不能免除其應履行的合同約定義務。
綜上,王某應繼續履行離婚協議及還款計劃所約定的給付義務即向李某支付余款30萬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