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舉辦的中國資本市場法治化20周年紀念論壇暨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2013年年會上,證監會有關負責人透露,證監會已形成了證券法實施情況評估報告,并提出了將證券法列入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計劃及五年立法規劃建議。
記者從會議上獲悉,證券法學研究會在2012年向中國證監會提出修改證券法的建議,并送了修改建議稿。證監會去年進行證券法評估工作,除證券法學研究會外,全國律協、社科院法學研究所以及證券監管系統內各個部門和單位,向證監會提出40多份報告、300多萬字的評估意見。證監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證券法實施情況評估報告,并已上報有關部門。
評估報告共提出多達十條修改建議。首先一條就是,關于證券品種范圍的界定問題。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相同證券品種不能納入證券法統一規范會暴露出很多問題。為此要立足于科學構建多層次市場體系,切實防范監管套利,合理定義證券概念,適當拓寬證券范圍。目前證券僅被界定為公開發行的股票債券等,而股東出資證明、投資合同以及越來越多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雖都具有證券的固有屬性,卻未納入證券法調整范圍。
第二是完善多層次市場制度。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的特點以及公開程度不同,對其相應的層次市場進行梯級定位。其信息披露的范圍方式、交易方式及市場監管等,都應有所區別。并在不同層次市場方面建立靈活的轉版機制,形成高效率市場體系。
第三是要完善證券公開發行制度。要立足于關注發行人信息披露的質量,最大限度保障投資者知情權,落實中介機構歸位盡責要求,盡可能減少程序。進一步改革公開發行制度,為從核準制向注冊制轉變提供專門的制度保障。
第四是要完善證券的私募發行制度。證監會有關負責人稱,關于證券私募發行在我國證券法缺少專門的規定,這是證券法的一項制度空白。雖然關于新修訂的基金法將私募納入監管范圍,但是僅此一點還很不夠。在證券法中,要合理建立公募與私募界限,建立針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合理安排信息披露方式和內容要求,明確欺詐發行的法律責任和機制。
第五是要完善債券制度。立足于構建以公司信用為基礎的市場化的債券發行交易制度。在發行條件、交易制度、審核機制、信息披露、評級增信以及投資者保護方面等,統一規則要求,切實防范利益輸送和監管套利。
第六是要完善并購制度。在立法定位上,注重投資者權益保護同時要兼顧司法效應,構建市場化的并購重組機制,提供多樣化并購重組模式,拓寬并購重組融資渠道,實質性減少對并購重組行政管制,提升并購重組效率。
第七是完善退市制度。調整以連續虧損的退市標準,不再符合上市條件、不再具有相應流動性要求、對投資者權益產生損害的企業,應當退市。同時立足于中國國情,建議完善績差公司和危機公司退出市場制度,重整再生機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第八是完善基礎性證券化無紙化的制度。在無紙化權利擔保等方面,建立區別于傳統法律規定的基本制度,滿足無紙化證券登記結算等要求,提高市場效率。
第九是完善民事賠償制度。要在總結虛假陳述民事賠償經驗基礎上,建立起賠償在內統一證券侵權法律制度。特別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完善符合證券市場特點的共同訴訟和代表訴訟機制安排。合理借鑒境外市場采取的集團訴訟、示范訴訟以及機構訴訟做法。
第十是要進一步完善監管執法制度,適應資本市場特殊監管的要求,完善監管機關的職能定位和監管執法一些制度安排,授予監管機構必要的規則制定的權力,優化行政執法和刑事執法銜接制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