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先權概念的不同說法優先權之制度淵源于羅馬,大陸法系國家如法國、日本以及繼承法國法系的國家民法法典均有專章規定。優先權這個詞是從外文翻譯而來的,拉丁文為Privilegia,法文為Privi1eges。 日本翻譯為“先取特權”。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對優先權作出規定,也沒有優先權的定義。只是在《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中規定了船舶優先權、航空器優先權、以及稅收優先權,另外《民事訴訟法》和《企業破產法》(試行)中也有一些特殊債權的清償順序的規定。因民事基本法中沒有民事優先權的定義,學界對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優先權”是指在同一物上,先設定的權利優先于后設定的權利,有擔保的權利優先于無擔保的權利。1 也有人認為優先權是指權利效力的強弱,“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涵義是指權利效力的強弱,即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或先于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2 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也是持這種觀點。認為優先權是優先的效力。3 把優先權分為廣義上的優先權和狹義上的優先權,狹義上的優先權就是優先受償權,是指根據法律規定的特種債權人就債務人的全部或分部財產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廣義上的優先權包括優先受償權、優先購買權、優先承擔權、優先通行權等等。4 與此類似的還有認為,民事優先權,是一種根據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不同性質的若干民事權利發生沖突時,某一民事權利人的民事權利優先于其他民事權利人實現的民事權利。5 “優先權,是立法政策特別保護的結果,意指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使特種債權人依法優先受償的法定擔保物權,其效力至為強大,可以對抗其他的擔保物權。”6 與此類似的是“優先權是指特定債權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享有的就債務人的總財產或特定動產、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7 “優先權,為按債務的性質,而給予某一債權人先于其他債權人、甚至抵押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8臺灣有學者認為優先權這種稱法,較日本的“先取特權”為安,但從特別法的規定及此種權利的內容,優先權尚不能將其含義完全表達,而優先受償權的表述更為合適。據此認為優先受償權,就是由法律所定特種債權者就債務人之全部或特定財產(動產或不動產)優先受償之擔保物權。9 外國民法關于民事優先權的定義,當首推《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該法這樣規定:“優先權,為按債務的性質,而給予某一債權人先于其他債權人、甚至抵押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10 日本民法典規定的先取特權相當于優先權的規定。所謂先取特權系指依據日本民法典及其他法律規定的特定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有優先于其他一般債權人,就自己的債權獲得清償的法定擔保物權。11英美法中沒有系統的優先權理論,但英美法中也有一些具體的優先權類型。《牛津法律大辭典》對優先權是這樣詮釋的。優先權(Priority),在時間上先于他人的地位,或者指享有比他人更高權利的地位。優先常常是由諸如告知的時間或登記注冊的時間這樣的因素來決定的。在遺產管理破產公司清算和其他場合中,法律對特定債權人的權利請求規定了優先權。12《布萊克法律字典》中相當于優先權的概念有兩個詞(priority ,priority claim),priority是指對于同一債務人,根據法律規定一些債權人(享有優先權的)優先于其他債權人得到清償;13 priority claim.指在破產程序中,一些無擔保的訴求如破產費用、拖欠工資、雇員福利等優先于其他訴求得到清償。14二、對優先權概念不同說法的評析 從以上的各種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優先權的概念存在幾種觀點。 第一、最廣義的優先權概念。這種優先權可以是根據法律規定也可以是根據當事人約定,而且可以發生在不同性質的若干民事權利發生沖突時。優先權包含優先受償權、優先購買權、優先承包權、優先申請權等。15 這樣的概念范圍顯得有些大,不僅有法律的規定又可以當事人約定,難以把握優先權的特質。 第二、優先權的概念指現有擔保物權的優先效力。是物權優先于債權,以及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16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在用物權的優先性概念來替代優先權的概念,無疑是十分不妥當的。 第三、優先權的概念指特殊債權優先于一般債權或指特殊債權優先于一般債權甚至于擔保物權,換句話說,是指特殊債權的一種效力。我們認為特殊效力說站不住腳。因為,優先權與其所擔保的債權是兩個權利。如果優先權僅是特殊債權的一種效力,那么該效力作為特殊債權的內容之一應伴隨其始終,然而優先權卻存在著自己獨立的消滅原因:可以因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可以因債權人放棄而消滅,優先權的消滅并不能導致其所擔保的債權消滅,只不過使該債權變成了普通債權而已。可見此等特殊債權之外尚有一個擔保其優先受償的權利——優先權。這些都說明,優先權并不是特殊債權的一種效力,而是一項單獨的權利。 三、本文建議的優先權概念 筆者認為,對于優先權概念的討論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2)優先權概念發展的歷史軌跡。(3)與已有的概念體系的和諧性。(4)優先權制度存在的價值。 從世界民法歷史來看,羅馬法的有關規定可以說是優先權的起源了。17 從其內容可以看出應該是對特殊債權的一種保護,而非是物權的效力問題。我國立法中除了一些散見的規定外,主要集中于《海商法》、《民事航空法》、《民事訴訟法》。從前面介紹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主要是對特種債權的一種保護,有些還涉及到債權和已有擔保物權的順位問題。從法的發展來說我國尚未規定物權法,有學者建議將優先權制度列入物權法,優先權屬于擔保物權之一種。18 優先權要考慮和已有的物權協調的問題,而不僅是物權之間效力的一種比較。還有從優先權的研究價值來看,如果只將優先權作為一種效力問題而非獨立權利來看,那么相關的問題就很難解決。比如,如果僅僅只是效力,那么該效力作為特殊權利的內容之一應伴隨其始終,然而優先權卻又自己獨立的消滅原因,還有優先權的追及力問題等,都無法用效力問題作出完滿的解釋。 因此,本文主張優先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指債權人的特定債權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享有的就債務人的全部財產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19 根據其可主張的對象范圍可分為一般優先權和特別優先權。一般優先權以債務人的全部資產為權利客體,特別優先權以債務人的特別動產或不動產為權利客體。從效力上說,優先權不僅可以優先于普通債權,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有可能優先于抵押、質押、留置等擔保物權。由于它是對債權的一種擔保,是擔保物權的一種。優先權具有法定性、物上代位性、從屬性、不可分性、不以占有與登記為要件、變價受償性等特點。20 (一)優先權有以下含義:21 1、優先權為法律直接規定的擔保物權。 優先權不能由當事人約定,而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因而屬于一種法定擔保物權。從其法定性上說,優先權類似于留置權。但優先權不同于留置權,留置權的法定性表現為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下發生,留置權的成立以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的財產為前提。而優先權并不以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的財產為前提,也不是須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才發生的。 2、優先權是擔保特種債權的擔保物權 優先權的擔保對象為法律規定的特種債權,也就是說優先權是法律根據立法政策,為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秩序而賦予特種債權的債權人的權利,其作用是對個別的特殊種類的債權加以特別的保護,而不是在當事人平等的基礎上成立的、對某一特定債權的特別保護。就其法定性而言,這也是優先權的法定性不同于留置權的法定性之處。 3、優先權是以債務人的全部財產或特定財產擔保特種債權 優先權的標的為法律規定的債務人的財產,既可以是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也可以是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但并不移交于債權人占有.從債權人無須占有標的物上說,優先權不同于質權,而類似于抵押權。但優先權與抵押權不同。優先權為法定的,其標的可以是債務人的全部財產,而抵押權一般為約定的,其標的一般只能是特定財產。優先權的標的物只能是債務人的財產,而不能是第三人的財產。而在抵押權、質權,標的物可以是債務人的財產,也可以是第三人的財產。 4、優先權是以優先受償為內容的擔保物權 設立優先權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優先權人有就其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其債權的權利,也就是說,債權人是通過行使優先權來保障其債權受償的,因而優先權也為一種價值權、變價權。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的稱優先權為優先受償權。但優先權僅為優先受償權中的一種,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也為優先受償權。(二)優先權的種類 優先權因是國家基于立法政策上的考慮而規定的,因而不僅在私法上有規定,而且在公法上也有規定,各國規定的優先權的范圍大不一樣。這既與一國的立法政策有關,22 也與相關的擔保制度有關。例如,對同一類債權關系的擔保,有的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或法定質權,或特別留置權,有的則規定為優先權,等等。從各國法律的規定看,優先權有在債務人總財產上存在的,稱為一般優先權,有在債務人特定財產上存在的,稱為特別優先權。特別優先權又分為動產優先權與不動產優先權。 1、一般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是指以債務人的一般財產為標的的優先權,優先權人得以債務人的一般財產優先受償。 日本民法上的一般優先權有四種,即共益費用的優先權、被雇人工資的優先權、殯葬費用的優先權以及日用品供給的優先權。23 意大利民法上規定的動產一般優先權包括:喪葬費、治療費、扶養費債權的優先權;酬金和傭金的債權,自耕農、合作公司或者合作社和手工業企業的債權優先權;國家直接稅、增殖稅和地方政府稅的債權優先權;對殘廢、年老和生存責任保險費的債權的優先權;對其他保險費的債權優先權。24 一般優先權在我國現行法上也有規定,主要規定在訴訟法、破產法中。從各國法的規定看,一般優先權通常包括以下幾種:(1)為司法費用而設的優先權。如破產費用的優先撥付;(2)為民法上特定債權人利益而設的優先權。如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的優先支付;(3)為民法上債務人利益而設的優先權。如債務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的優先保留。(4)為國庫而設的優先權。如債務人所欠稅款的優先清償。 2、動產優先權 動產優先權以特定動產為標的,是指在債務人特定動產上成立的優先權。動產優先權人得以債務人的特定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 各國法上規定的動產優先權的范圍不一。例如,依日本規定,因以下八種原因發生的債權,在債務人的特定動產上有優先權:不動產的租賃,旅店的住宿;旅客或貨物的運送;公務員職務上的過失;動產的保存;動產的買賣;種苗或肥料的供給;農工業的勞動。25 除此之外,法國民法還規定政府官員因濫用職權及瀆職所發生的債權、因事故受損害的第三人及其權利繼承人對由此事故所發生的債權、家庭勞動者的勞動契約所生的債務等具有優先權。26 3、不動產優先權 不動產優先權以特定不動產為標的,是指在債務人的特定的不動產上成立的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人得就債務人的特定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其債權。各國法上規定的不動產優先權主要有以下幾種:1、不動產出賣的優先權。不動產出賣人就其出賣不動產的價款及其利息債權,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2、購買不動產貸款的優先權。貸與資金購買不動產的貸款人就其貸與的資金,在債務人購買的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3、不動產施工的優先權。工程師、建筑師,承攬人、泥水工人及其他工人就其因不動產施工而發生的債權,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4、不動產保存的優先權。不動產保存人就不動產的保存費、追認或實施不動產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 我國現行法上未明確規定不動產優先權,但在實務上也承認不動產優先權。《合同法》中規定的不動產施工費用優先權,不動產的承攬人就其因建造不動產所產生的債權,得就該不動產上成立擔保權,優先受償其債權。國家政策中規定的國有企業土地使用權上的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權也是這種情況。(三)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區別優先權同已有的擔保物權存在明顯的差別:1、擔保物權是在法定性的基礎上,由當事人約定而成立。但優先權的成立,是基于法律的規定,無需當事人約定。2、擔保物權一般針對的是債務人特定的財產,而優先權則有不同。它可能針對債務人的所有財產,也可能針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3、擔保物權需要登記才能成立,但優先權則無需登記。優先權與質權、抵押權、留置權同屬于擔保物權,都具有物權性、價值權性和擔保性,這是它們作為擔保物權的共性。但是,優先權為不須公示之擔保物權,不以占有或登記為要件,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便當然成立。優先權不以占有為要件,不同于質權和留置權;不以登記為要件,亦不同于抵押權。優先權為法定擔保物權,區別于屬于意定擔保物權的質權和抵押權,與留置權相近。優先權可以以義務人的全部財產為權利客體,而其他擔保物權一般只能以債務人的特定財產為權利客體。當然,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最根本區別在于優先權是為擔保特殊債權而設定的,而其他擔保物權是為擔保一般債權,并無特別的理由。(四)優先權準用抵押權或留置權 優先權可分為一般優先權,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從具體優先權的標的物看,優先權又可分為動產上的優先權(包括動產優先權、一般優先權),不動產上的優先權(包括不動產優先權、一般優先權),權利上的優先權,即一般優先權。 不動產上的優先權具有擔保物權的性質,不以占有標的物為要件,與抵押權有相似之處,優先權制度未明確規定的內容,可適用抵押權的有關規定。27 日本學界也有較多論述。28動產上的優先權同樣既具有擔保物權的性質,又不以占有標的物為條件,與留置權有類似之處,可適用留置權的一些規定。權利上的優先權與動產優先權類似也可適用留置權的一些規定。29 四、優先權與優先受償權概念的關系 “優先權”這一名詞亦譯自外文,拉丁文為“Privilegia”,法文為“Privileges”,日本譯為“先取特權”,有臺灣學者認為,日本所譯之先取特權并不能表達優先受償之意義,若譯為優先權,雖較先取特權為妥,但按照臺灣地區特別法對此權利之規定,以及此種權利的內容為權利人有優先受償之權利,如譯為優先權,尚不能將其涵義完全表達,因此以譯為“優先受償權”較為適宜。30 我國也有學者認為“優先受償權”是與“優先權”相同的概念。31 筆者認為,對法律術語的翻譯,除應重在表達其涵義外,還應注意將之與現有的法律術語區分開來,注意各術語在實踐中的運用,以免發生混淆。法文中雖然統一使用“Privileges”一詞指優先權和優先受償權,但法國民法中的優先權制度已包括抵押權和質權在內,32 且視留置權與雙務契約同時履行抗辯權同其性質,33 因此無混淆之虞。上述臺灣學者的觀點亦是從臺灣地區的立法和實踐出發,無可厚非。 但是,認為“優先受償權”等同于“優先權”的說法,有過分局限于優先權人有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而未注意抵押權人、質權人和留置權人亦享有類似的優先受償的權利之嫌。考察我國實踐中對“優先受償權”一詞的運用,在我國尚未建立獨立的優先權制度的情況下,并非專用于指“優先權”這一獨立的擔保物權,更多的是用于指擔保物權人基于擔保物權的優先清償效力而享有的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其債權的權利,不僅包括優先權,而且還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34在我國絕大多數的實際運用中,“優先受償權”是與專為擔保特種債權而設的“優先權”區別使用的,兩者并非“同義語”。且“優先權”一詞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漸漸接受為專指特種債權人直接基于法律規定而對債務人的全部或特定財產享有的優先受償的權利,且我國《海商法》和《民用航空法》也明確使用了“船舶優先權”和“民用航空器優先權”的概念,因此,在我國應采用“優先權”的概念為當。五、優先權與法定抵押權、法定留置權的概念辨析 另外,有學者認為優先權除其成立無須當事人約定外,在其他方面類似于抵押權,故又可稱之為法定抵押權,是指與債務人特定動產或不動產有牽連關系的特定種類的債權按照法律的規定直接享有的優先受償權。35 也即認為優先權即法定抵押權或法定抵押權可以代替優先權。與此類似的,也有人認為可用“法定留置權”來代替優先權。36 筆者認為,優先權與法定抵押權和法定留置權,都是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對于依特殊情事成立之債權,于債務人特定之財產上,認有排他的優先受償的權利,就此點而言,的確較為類似。 特別是不動產優先權與法定抵押權都是以不動產作為標的物,以致兩者在適用范圍上有一定的重合。例如,對于不動產建造人就其因建造不動產所產生的債權而在該不動產上成立的擔保權,有的國家規定為不動產優先權,如法國和日本,有的規定為法定抵押權,如瑞士和我國臺灣地區;此外,羅馬法上一些為人而設之優先權在后世演進而為法定抵押權,如《法國民法典》第2121條即規定,已婚婦女的權利和債權對于其夫的財產,未成年人及禁治產人的權利和債權對于其監護人的財產,享有法定抵押權。這些法律規定的不同,既與一國的立法政策有關,也與相關的擔保制度有關。37 而某些動產優先權和法定留置權來說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法國、日本民法典關于優先權的規定,有一些留置權的內容。如法國民法典第2012條第3項、第6項關于保存人、運送人就保存費、運輸費對所保存物件和運輸物品的優先權,就十分類似留置權。這主要是因為在法國留置權被認為與雙務契約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同其性質,不認為是獨立的物權。38 這樣,其中有一部分屬于留置權的內容規定在了優先權的名下。而在日本雖有留置權的規定,但是留置權的效力僅限于留置,留置權人并無優先受償權,所以尚須借助優先權來實現。 但是,筆者認為,法定抵押權制度和法定留置權制度與優先權制度仍有較大的不同,法定抵押權制度和法定留置權制度難以完全替代優先權制度。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理由:首先,在適用范圍上,優先權的標的物要大于法定抵押權和法定留置權。法定抵押權作為基于法律規定而生之抵押權,其標的物僅限于不動產,而且僅與不動產優先權中的某些種類相重合;而法定留置權的標的物僅限于動產,僅與動產優先權中的某些種類相重合,所擔保的債權范圍主要是運輸合同、保管合同和承攬合同,比外國法上規定的優先權適用范圍狹窄得多,遠不敷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相比之下,優先權包括動產優先權和不動產優先權,其中又有很多不能為前兩者所包容的優先權種類。 而且,按照我國留置權理論,留置權成立時留置物必須特定,而且留置權人必須占有留置物,對留置物的占有是留置權的成立要件和存續要件。而優先權成立時并不要求標的物特定,不以占有或登記為要件。 其次,從效力上看,兩者雖然都有權優先于一般債權人受償,但就與一般抵押權(法定抵押權僅能與一般抵押權發生競合)的受償次序而言,不動產優先權原則上優先于一般抵押權受償,39 而法定抵押權在實務上常依與一般抵押權成立時間的先后,來決定其受償次序。40 再次,從有無物上代位性來看,法定抵押權雖有物上代位性,但其適用范圍極為狹窄。而法定留置權是針對動產的,留置權人一旦喪失對留置物的占有,留置權即消滅,無物上代位性。優先權具有物上代位性,當優先權標的物被出賣、消滅、毀損時,優先權人對于債務人因此得列的金錢或其他替代物仍可行使優先權,這樣有利于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第四,按我國的《民法通則》和《擔保法》的規定,留置權人對留置物的占有必須是基于合同約定,否則不成立留置權。而優先權的成立則不受此等限制,它不以對標的物的占有為要件。在特別優先權中,優先權人對標的的物的占有可以是基于合同的約定,也可以是基于無因管理(如為他人飼養牛而產生的問養費用返還請求權就該小牛享有的優先權),甚至可以是一種事實上的牽連關系(如不動產出租人優先權),目的足為了充分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由此可見,優先權所擔保的債權范圍遠較留置權要廣(僅就動產特別優先權而言),其調整的領域遠非留置權所能涵蓋和代替。 另外,即使在設立法定抵押權制度而未建立獨立的優先權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也在其他法律中規定有優先權的某些具體內容。如我國臺灣地區,除規定有法定抵押權外,還在海商法第24條規定有船舶優先權,礦場法第15條規定有礦工工資之優先權,強制執行法第29條規定有強制執行費用及取得執行名義之優先權,等等。可見,實際生活中有許多情況需要優先權制度來加以調整,特別是一般優先權,更是國家為體現公益、維護公平正義所必須,而法定抵押權制度對這些則無能為力。 總之,優先權與法定抵押權和法定留置權制度存在著明顯差異。“優先權……,從開始就預想為了實現個別的、具體的日的而發揮作用”。41 可以說,優先權的研究是為實現對債權人進行周密保護新的努力方向。體現了法制日益精巧化、細致化的趨勢。 優先權旨在破除債權平等原則,賦予特殊債權人以優先于其他債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以保護這些具有特殊社會基礎的債權人,其次設立的社會基礎,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要求,或者是基于一定社會政策的要求,或者是基于'共有'觀念、'質權'觀念的要求,或者是基于維護債務人生存權的需要而設立,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是一項極具社會使命任務和人道主義精神的法律制度。其調整范圍之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用之顯著,遠非法定抵押權制度和法定留置權制度所能及。 在我國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急需優先權制度調整而為法定抵押權和法定留置權制度所鞭長莫及的問題,因此,我國應選擇建立獨立統一的優先權制度,其不僅能涵蓋法定抵押權和法定留置權制度的大部分內容,發揮出其相應的的社會作用,而且能調整很多法定抵押權制度和法定留置權制度所無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維護公共利益,推行社會政策,主持公平正義,發揮出法定抵押權制度和法定留置權制度所不能替代的巨大的社會作用。1 江平主編:《中國司法大詞典》,第451頁,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2 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3 史尚寬:《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9頁,1994年版。同樣的觀點在梁彗星主編的《中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中也給以肯定,但同書的863頁卻采納了金世鼎先生對優先權的解釋,這不能不說有所遺憾。4 楊振山主編:《民商法實務研究》(物權卷),第298頁,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3月版。5 蔡福華:《民事優先權研究》,第7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6 孫鵬,肖厚國著:《擔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 崔建遠:“我國物權法應選取的結構原則”,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3)。申衛星先生也持此觀點,參見申衛星:“我國優先權制度立法研究”,載《法學評論》,1997年第6期,第60頁。8 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搞及說明》,第512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9 金世鼎:“民法上優先受償權之研究”,載《現代民法基本問題》,第142—160頁,(臺灣)漢林出版社,1981年版。10 《法國民法典》第2095條。參見李浩培、吳傳碩、孫鳴崗譯:《拿破侖民法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11 《日本民法典》第303條,參見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2 參見[英]戴維 M 沃克:北京社會與科技發展研究所組織翻譯,《牛津法律大辭典》,第717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13 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BLACK LAW DICTIONARY, the 7th EDITION , page1212。14 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BLACK LAW DICTIONARY, the 7th EDITION ,page24015 蔡福華:《民事優先權研究》,第7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16 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17 申衛星:“優先權性質初論”,載《法制社會與發展》,1997年第4期,第15頁;蔣人文:“論優先權”,載《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第12頁。18 郭明瑞:“關于我國物權立法的三點思考”,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搞及說明》,第512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19 我基本上采取了王利明教授、申衛星先生以及臺灣學者金世鼎先生的觀點,但未用臺灣“優先受償權”的提法。20 蔣人文:“論優先權”,載《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21 郭明瑞、唐廣良、房紹坤:《民商法原理》(二)。第372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2 楊振山等著:《中國民事與社會權利現狀》(法學家訪談叢書),昆侖出版社2001年版。23 《日本民法》第306條。24 費安玲、丁玫譯,《意大利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25 《日本民法典》第311條。26 《法國民法典》第2102條。27 《日本民法典》341條。28 [日]柚木馨:《擔保物權法》,有斐閣,昭和33年版。29 參見《日本民法典》370,374,296條等的規定。30 金世鼎:“民法上優先受償權之研究”,載刁榮華主編:《現代民法基本問題》,第142頁,臺灣漢林出版社,1981年版。31 陳本寒主編:《擔保法通論》,第128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32 尹田:《法國物權法》,第459頁、第477頁,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3 史尚寬:《物權法論》,第230頁,臺灣榮泰印書館,1957年版。34 我國《擔保法》第33條、第63條和第82條中就是在這種含義上使用“優先受償權”的概念的。35 李開國:《民法基本問題研究》,第371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36 轉引自季秀平:“優先權制度幾個爭議的問題”,載《法學》,2002年第5期。37 王全弟/丁潔:“物權法應確立優先權制度--圍繞合同法第286條之爭議”,載《法學》,2001年4期。38 史尚寬:《物權法》,第438、444頁,榮泰印書館,1979年版。39 金世鼎:《民法上優先受償權之研究》,載鄭玉波主編《民法物權論文選輯》,第926頁,臺灣五南圖書公司,1980年版。40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93~695頁;謝與齡編著:《民法物權》,第196頁,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1年版。41 [日]高島平藏,《擔保物權法論》(1),147頁,成文堂。孫東雅(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博士,現為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 許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