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市場近年來發展火爆,每周上線數量多,產品期限、投資標的、預期收益率各不相同,令投資者眼花繚亂。究竟哪款理財產品最適合百姓投資,究竟如何理財才最安全?本報將在3·15來臨前,為讀者介紹近期東莞地區發行的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并提出一些在購買理財產品或保險時的注意事項。
買理財產品
要看收益和品牌
理財師建議,市民在選擇投資項目前,應對產品說明書有所了解,根據收益率與風險的匹配程度決定是否進行投資。
而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更應首先弄清3個問題,即這個產品是否保證本金和收益?如果這個產品不能保證本金和收益,那么表現最差的情況是怎樣的?在什么情況下會達到最差收益,拿到最好收益的條件是什么?
在理清以上問題之后,就到了選擇產品的環節。對此理財師表示,“買理財產品不能只看收益率,‘牌子’也非常重要。”買理財產品,選銀行機構以及重視理財品牌或將成為大勢所趨。
業內人士表示,一般而言,每季度末是銀行資金最緊缺的時期,在距季末15天左右,各家銀行的短期產品收益率會急劇飆升,比平日產品高出一些,因此投資者不妨在季初買一些短期的理財產品,并確保資金在臨近季度末時會解凍,可以捕捉這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基金、黃金等產品風險收益各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高的話可抵御通脹;基金定投則可以以小積大,有聚沙成塔的復利效應;而黃金等貴重金屬則給人“家有黃金,處事不驚”的感覺,到底該怎么選?
一般而言,基金的投資額度要求不高,東莞農商行理財師建議,有一定閑置資金、沒時間理財的職業人士、風險偏中或偏低的人、為子女準備教育資金及為將來退休生活準備資金的人士適合選擇基金。對投資經驗少,但有一定理財需求、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流動性要求較高的客戶可以適當選擇理財產品。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人群則可以選擇將實物黃金作為長期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銀行理財產品并非只賺不賠
不少缺乏投資經驗的市民總在銀行理財與保本保收益之間畫等號,事實并非如此。目前,銀行可供選擇的理財渠道除定活期存款保本保息外,其他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虧損風險。此外,理財產品又分銀行自營產品與代銷產品,如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基金和保險等就屬于后者。在收益上,又有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之分。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也大致分為以上3類。
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資金一般會投向安全級別較高的國庫券、貨幣市場產品等,雖然收益率相對較低,但安全有保障,適合保守型投資者。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則一般會與商品期貨、股市、基金、指數等掛鉤,即結構性理財產品。
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的資金投向一般分為幾類:一類是投向級別較高的債券組合,其風險較小,產品雖不保證本金和收益,但到期實現預期收益的概率很大,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一類是投向房地產等信托產品,適合于資金實力較強,又對信托項目有了解的投資者。還有一類是直接投資國內外股市、基金,以及新股申購的理財產品,適合能承擔本金損失風險,對相關市場較為熟悉的投資者。
看理財產品說明書
睇清六大關鍵詞
業內人士指出,完整的理財合同由產品合約和理財產品說明書組成。一般而言,產品合約在真正購買時才能看到,因此理財產品說明書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么怎樣看待專業性較強的說明書,首先必須抓住6大關鍵詞。
關鍵詞1:
投資方向和風險等級
說明書上有列明該產品投資范圍及其比例分別是:0~15%投資現金、銀行存款、債券回購;0~20%投資國債、金融債、央票;0~40%投資AA+(含)以上信用類債券 ;0~60%AA-(含)以上,AA+(不含)以下信用類債券;以及40%~95%權益類投資項目。說明書中也會寫明“風險提示”,不同產品風險等級不同,回報收益率也有異。產品的收益情況實際上是基于投資環境和投資方向而言的。
理財師建議,一般在統一投資期和投資環境下,可以遵循“風險與回報成正比”的常識,根據“投資方向”和“風險等級”綜合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關鍵詞2:
保證收益和預期最高收益率
根據相關規定,“保證收益”是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附加條款可能是銀行具有提前終止權,或銀行具有本金和利息支付的幣種選擇權等,且附加條件帶來的風險由客戶承擔。因此,不可將理財當成存款看待。而產品中提及的預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率。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收益率的年限。現實中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多樣,如3個月、6個月,這樣在計算實際收益時,需要換算成實際投資天數。如91天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3.1%,投資者購買了10萬元,實際上能收到的利息是10萬×3.1%×91/365=772.88元,而不是3100元。
另外,如果投資外幣產品就要特別關注投資的幣種引起的匯率損失,從而削減真正的收益。
關鍵詞3:
認購期
即理財產品發行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投資者的本金一般是按活期利息計算的。一般來說,如果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在認購募集期內是不能撤單的。如果對于資金投資期限不確定的投資者特別要關注認購募集期是否能夠撤單這個條件的描述。
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期有的較長,達10~20天左右,也有的比較短,僅維持幾天,例如招行安心回報之歲月流金387號理財計劃的認購期就是3月12~14日,僅3天。
對于認購期較長的產品,投資者可以考慮清楚后再購買。給自己多一些時間斟酌一下產品適合自己的程度,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觀察其投資方向的市場走勢。另外有理財師還建議,如果投資金額比較大,可以選擇做一個七天通知存款或購買幾天貨幣市場基金,利用時間差,賺取一筆不錯的投資收益。
關鍵詞4:
提前贖回
理財產品的提前贖回,一般分兩種:一是投資者與銀行均無提前終止權,因此不能提前贖回;二是客戶可以提前贖回,這種贖回權利還進一步細分為隨時支持贖回和只可以在某一規定時間的贖回。該款產品即為投資者有權提前贖回但要列支相關費用的類型。
提前贖回都需要支付相關的費用,同時不再享受到期保本或保證收益的條款。如果這筆費用的成本過高,甚至超出了此段投資期的投資收益,那么建議投資者慎重考慮。
如果真是有資金流動的迫切需求,可以咨詢該產品有無質押貸款等增值業務,目前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銀行都相繼推出了個人理財產品抵押貸款,可以緩解投資者的現金緊急需求,也可以保障產品的穩健運行。
關鍵詞5:
到期日、到賬日和相關費用
到期日指產品到期、停止運行,而銀行要等在“到賬日”才會把投資者的本金和投資所得返還給投資者賬戶。銀行在理財產品中擔當的角色不同,收取的費用也就不同。投資者應全面了解產品涉及的認購費、管理費、托管費、贖回費等等的計算方法、實際收取人和收取時間,結合費用、可能收益和服務的綜合情況,判斷成本的高低,而不是簡單以某項費用衡量產品的成本。
關鍵詞6:
終止條款
銀行的提前終止權相當于投資者賣給銀行一個期權。因為關系到投資者放棄了根據市場狀況調整資金投向的權利,因此投資者在賣出期權后,享受到比無銀行提前終止權的同類產品高的收益率,高出的部分實際上就相當于期權費。有極少數理財產品設計了投資者的提前終止權,但是這僅相當于銀行向投資者出售了一個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