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起
吳起最知名的事跡恐怕就是殺妻求將,和替士兵吸吮毒瘡了。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吳起除了軍事能力厲害,還是少有的集兵家、儒家、法家三大精華為一身的多面手。可以說是領兵為將使諸鄰國不敢侵犯,治國為相則儒法相濟國泰民安。
1、軍事才華
吳起是衛國人,因為想當官散盡家財被人嘲笑,年輕的吳起殺了嘲笑他的三十多個人,并且發誓不當上大官絕不回衛國。吳起就跑到魯國跟孔子的弟子曾參兒子那里學習儒學,后來因為吳起沒有給母親守孝而被儒家開除學籍,又轉學學習兵家技能,才華得以展露。有一次齊國來攻打魯國,魯國想用吳起,但吳起老婆是齊國人,魯國擔心吳起是間諜。吳起知道了之后,就殺了自己老婆,取信了魯國國君,得以領兵并且打敗了齊國。
但吳起殺妻求將的事情還是讓魯國人大為不滿,吳起在魯國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魏國。
魏國和秦國接壤,兩國經常兵戎相見,魏文侯一看吳起來了就認命吳起為主將負責和秦國的軍事斗爭。
在吳起的帶領下,魏國基本上全部占有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地區。
吳起并且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一手打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強兵--魏武卒!
從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領魏軍一直壓制秦軍達20年之久。
史書記載在魏國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場,全勝六十四場,其余都是平手。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吳起到了楚國之后,更是大展拳腳,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秦國著名的軍事家尉繚子曾經評論天下軍事奇才說:能帶領十萬士兵無敵于天下說的就是齊桓公了,能帶領七萬士兵就能無敵于天下說的就是吳起了!
尉繚子: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2、治國才能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除了展露非凡的軍事才能,也有膾炙人口的治國道理:以德為險!
吳起和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魏武侯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后來魏武侯任命田文做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和田文之間有過一段對話,可以看出吳起在治國、經濟上面都有很高的才華。
吳起對田文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我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我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后說:“應該托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等后來吳起被魏國貴族排擠,于是吳起又跑到了楚國,楚悼王就任命他為國相,負責整個楚國的軍事和政治。吳起又展示了他法家的特長,吳起重新立法,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致力于加強軍事力量,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因為吳起裁汰冗員,讓楚王停止疏遠王族的供給,讓大量的楚國貴族不滿,等到楚悼王死了,楚國這部分貴族就聯合起來準備殺了吳起。吳起一看大事不妙,這次估計是跑不了了,干脆不往外面跑,反而跑到楚悼王停尸的棺材跟前,叛亂的貴族也跟著追殺過來,吳起故意趴到楚悼王的尸體上,叛兵放箭射死了吳起,但也有箭射中了楚悼王,等到新王即位,開始以射中王尸的罪名追究責任,殺了七十余家,也算是替吳起報了仇!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
郭沫若評價吳起說: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并稱,作為政治家與商鞅并稱的。
二、范仲淹
范仲淹是婦孺皆知的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家,其文學代表作《岳陽樓記》更是每個中學生必須朗讀并背誦全文的恐怖存在。而且范仲淹是宋朝歷史上文臣的極致了,要知道宋朝歷史上死后被謚號為“文正”的文臣總共也不過九名而已,其中就有范仲淹。
但是范仲淹的另一種身份卻少有人知,就是宋朝負責西北前線的全軍統帥!宋朝著名的軍事將領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基本都是涌現自范仲淹統領的西北軍手下。
暫且附上范仲淹的軍事思想介紹,就可以了解一二: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御”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強防御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構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 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 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涌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進行積極防御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系……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