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明也核心的回答,因為出身農民的劉邦懂得自己的不足,因而十分愿意、真心愿意讓手下人放手去做,大膽去做。高明的政治領導不一定是全能的領導,但一定是能夠讓下屬全力施展才華的領導。這樣的領導未必一定能建功立業,正如拿破侖那句明言,一只綿羊統帥一群獅子,打不過一只獅子統帥的一群羊。但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草莽此起彼伏,彼此各恃才力,相互攻伐。這樣的環境下,最有能力的領導往往不會最后勝出,因為他要承受來自各方的攻擊。反倒是那些能夠聚攏豪杰、并且能夠放任他們大膽對外廝殺的領導,能夠坐收最后的勝利。因此,劉邦比之項羽,在個人英雄才能方面,一如地下之于天上;而在領導能力方面,則恰恰相反。劉邦作為政治/戰略領導之高明,不知道要比項羽“高到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漢初三杰實際上也不是自始至終都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干革命的。張良是劉邦在革命過程中從項羽那里挖過來的,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張良自愿來的,但是革命甫一結束,這位大功臣便急流勇退,修道去了,大概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道的。韓信投奔劉邦之后,作何很長一段時間的小吏,犯法還差點被殺,機緣巧合當上搜粟都尉之后呢,還是不怎么被重用,為此又跑了一次,惹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此后韓信官拜大將軍,統領漢軍掃蕩群雄,但在封為齊王之后實際上也動了自立的心思,這也不能說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干。唯有蕭何,是從一開始就與劉邦一起干革命的親密戰友。然而蕭何和劉邦,實際上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前,很難說主臣之分有多么明顯。劉邦當初被選為造反派的頭頭,不是因為他有天子之氣象,實乃是作為秦故吏出身的蕭何等人認為造反需要有一個領頭的,劉邦是諸多造反的人中比較適合當頭兒的一個。直到革命成功之前,劉邦與蕭何誰領導誰?這個恐怕沒有根本性區別。后來漢初搞政治制度建設,搞了一個郡國制,劉邦的直系親屬實際上封王的并不多,反倒是異姓王,基本上占據了山東最好的地方。這也能從側面說明,跟著劉邦干的這些人,某種程度上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干事業的,他們能夠預期在劉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獲得比較大的收益,而劉邦也確實讓這些人充分施展,大膽發揮,爭取他們自己的收益。這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農民出身的、沒有絕世才能和英雄氣魄的、甚至頗有幾分無賴氣息的劉邦的成功之道。
是不是很驚詫?沒錯,大道易簡。被司馬遷視為英雄的楚霸王,最終敗給了市井無賴沛公。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霸王太能干,太想自己干,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干,所以放手并支持能干的人去干。最后果然成敗殊途。回看那段歷史,如此而已,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