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原文
1.知(zhì):同“智”。
2.樂(yào):喜愛的意思。此處爭議甚多。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明確表示讀“yào”;而楊伯峻《論語譯注》認為還是讀“lè”。
夫子說:“有智慧者喜愛水,(并像水一樣淡泊、悠然,)有仁德者喜愛山,(并像山一樣寬厚、堅定;)有智慧者活潑,有仁德者沉靜。有智慧者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經典故事
相傳夫子遇水必觀,據《孔子集語》中記載: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夫子遇水必觀,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看,是什么緣故呢 ? ”
夫子說:“水么,能夠啟發君子接近自然之德,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修養啊。它遍布天下,給予萬物,并無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決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達胸懷;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裝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并不貪多務得,有如君子的講究分寸,處事有度;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問,一定要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察。 因為這無疑是在修養自身啊 ! ”
據《太平御覽》中記載:
夫子常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子張(顓孫師)希望進一步弄明白,于是問道:“仁者為什么會喜歡山呢?”
夫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聳立著。”
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么關系?”
夫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著。”
子張說:“每個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嗎?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
夫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是不一樣的。高山,生產了財物卻并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采用;風云從山中飄出,通達于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使萬物獲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這才是仁者喜歡山的根本原因。”
愚以為,夫子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絕非只是簡單的“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而是以“山水比德”,以此來不斷促使自己去修身養性,不斷去實現“智”與“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