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偽壺顏色不自然:比如,用白水泥作偽,使壺子看上去很老,卻會散發出霉味;又如用皮鞋油兌液體蠟作偽,使壺面形成一種用久了顯老光的感覺,一些有雕刻花紋的地方,甚至可用指甲摳出鞋油,而且水在壺壁上“掛”不住。老壺的茶垢是很難洗下來,有的作偽壺表里糊了一層顏料,開水一沖就掉了,而且水質如“茶”。
4、了解一些作偽常例。
在存世的各類文物藝術品中,紫砂壺的仿品相對來說屬于比較多的,有清仿明的,民仿清的,現代的仿古代的,同時代仿同時代的,高仿和底仿的。一般包括,假款假壺:仿名家壺,但工藝粗糙,連款識都錯誤百出,一看就不是名家原作,屬于地攤貨。如民國小品壺大部分印有孟臣款,這個其實并非作偽,只是常用慣例;假款精壺:高仿品,時大彬、惠孟臣、陳鳴遠、陳曼生、顧景舟款識的仿品尤為多見,可以負責任說高仿壺還是有一定市場和收藏價值。據我觀察, 幾乎每位具有一定收藏規模的紫砂壺收藏家都或多或少地收藏有高仿壺。特別感興趣的是名家對名家的“模仿”,如張大千仿石濤的畫,價值不見得就比石濤本人的低;顧景舟仿邵大亨的壺,價值可能比邵大亨本人的還高。但購藏高仿壺應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確實是高仿,不是低仿、粗仿,更不能是脫離原作隨意編造或拼湊的瞎仿濫仿;其二,仿品畢竟是仿品,不能當真品買,價格應遠遠低于真品,至少不能高于真品;真款假壺:名家如喜歡一紫砂壺,就在該器上鈐刻自己的名字,當做自己的作品。如明代時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制瓶技藝出類拔萃,每有佳作,時大彬見而喜之,就在瓶上鈐刻自己的大名,所以當時的知情者戲稱“李大瓶,時大名”。大概這一類事比較多。明代另一制壺名家陳信卿“逐貴游閑”,有時也將弟子的作品稍加修改,鈐上自己的名字,權充自己的作品。像這樣名家修改過的作品,也是很有收藏價值的。又如當代工藝師自己的款識交給別人作偽,以圖高利,這個只能說制作者不潔身自好。
三 紫砂老壺的價格
紫砂許多朋友誤以為老壺比新壺值錢,其實,無論是新壺還是老壺,都要看綜合來看。老壺中的大路貨并不值錢,而新壺若出自名家之手,也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保值作用。有人幸運地用幾十塊錢就買到了價值不菲的老壺,有人倒霉地一擲千金卻換來不值錢的泥巴壺。但一般來說:沒錢買不到好壺,有錢不一定買到好壺。老壺的價格一般看以下幾點:
1、看流派:流派在紫砂老壺價格中起決定性的因素。紫砂壺有文野之分,其價格也天壤之別,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其實,在工藝美術分類中,紫砂一直被定位為“民間工藝”。追尋歷史足跡,紫砂壺藝也一直并行文野兩路。受主流文化影響,文人紫砂演化為如今的工藝師紫砂,而無名藝人所制民間壺處于鄉野狀態,被忽視甚而蔑視。有一點值得提醒收藏家的是,就同一個名家而言,一壺一價,一時一價。不同名家,即便是同門、同師,兩個人的壺價也可能不在一個檔次上,一人一價。而收藏新壺,要充分調研,追溯過去、關注現在、預見未來。冷眼看待急功近利、代工與惡炒的名家,工藝師一旦故步自封,也會過氣。新壺也不能光憑做壺人的職稱、證書確定紫砂壺的價格,有的人猛然一看職稱很高,但有可能是其他地方評定的,也有可能是某個機構聘用的,并不具備權威性。目前國家確認的職稱評定,只分工藝員、助理工藝師、工藝師、高級工藝師四類。每把壺的價格,根據不同情況,往往也會與市場默認價格相差較遠。
2、看工藝:工藝在紫砂老壺價格中起基本的因素。從工藝上來講,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外,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暢。同時依紫砂壺的成型方法分,殆有模具壺、半手工壺、全手工壺。模具壺是工廠時期由工人用模具壓制成型的商品壺,流、鈕、把、身筒分制后再組裝。模具材質有石膏、紫砂、木質,現在還有了鐵模。好模具制作的商品壺看起來比一般手工壺規矩漂亮,可惜沒韻味,很死板。2005年春,天津某壺店里有位北京壺客拎來3只美林款紫砂壺,想請眾壺友大飽眼福,沒想到在場的行家指出每只壺上模具壓出的“哈夫線”,給他上了一課。半手工壺是借助工具擋坯成型,局部裝飾也有憑借小工具制作的。筋囊壺身、梅樁花朵、魚化龍塑形都靠專用工具擋坯成型。紫砂行里講“學做壺先學做工具”,工具及手工整合的優劣決定壺品高下,所以收藏高品壺是并不拒絕半手工壺的。全手工壺是藝人的自我挑戰,供春式的捏筑法、圓器的拍身筒、方器的鑲身筒,都是紫砂傳統工藝特有的精髓。全手工制壺大多出自有職稱有稱號者,占盡名門名師名廠,除了技術成分,更貴在名氣的含金量上。收藏全手工名家壺要有經濟實力。
3、看裝飾:裝飾在紫砂老壺價格中起附加的因素。紫砂壺的雕刻集詩詞、書畫、篆刻藝術于一體,富有文化意蘊。曼生壺之所以可貴,在于其溫文爾雅、恬靜閑適的風韻。那些沏水泡茶的詩句抒情詠景,借物言志,平添品茗樂趣,正所謂“壺以字貴,字以壺傳”。有位壺友是楹聯學會成員,愛在紫砂壺上尋章覓句,遇到有好聯語者或買或抄,在積攢十幾只壺的同時,還記了一大本“絕妙好詞”。還有位壺友是搞美術的,尤其關注壺上的刻畫,買不起陶刻大師的壺,就買其子女制壺。他已有大師譚泉海、鮑志強、徐秀棠,名人毛國強、沈漢生,高工黃自英、束旦生等人陶刻壺,而且他對每個人的師承淵源、藝術特色都了如指掌。
4、看砂料:砂料在紫砂老壺價格中起根本的因素。“泥”是紫砂壺價值的體現,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現實的使用、投資、收藏價值。紫玉金砂雖然夸張,也只要通過大師的手,才能砂比金貴,但宜興陶土確實貴,尤其已經殆盡或即將殆盡的砂,價格是金牛,日夜見漲。
5、看渠道:渠道在紫砂老壺價格中起杠桿因素 。紫砂壺市場尤其老壺沒有統一價格,可謂一地一價,一人一價。丁蜀與宜興雖然相隔不遠,但價格優勢可以明顯看出。而宜興與其他城市紫砂壺價格更能可見一斑。如果在淘寶搜索同一工藝師同一個壺,價格將呈現“寬帶”。更有趣的是,如果獨具慧眼,剛用500大洋收的老壺,價格轉手可以翻幾翻。相信隨著信息的發展 ,杠桿調節,市場會有默認價格。
這幾年收藏盛行,但紫砂老壺價格還沒有明確體現出。作為參考,目前紫砂壺價格只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價位的30%到45%左右,許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壺的身價也不及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都要千元以上,明代名家名作可達10~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10萬元。 象明清紫砂大師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的作品十分難得,因此給現當代紫砂大師如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間。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現代名家顧景舟的茶壺,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價格才380元一把,而目前的價位已在數十萬了。此外已于2007年去世蔣蓉的作品價位一般也在10萬~20萬元。這些名人名家的作品正在逐年漲價,而且一壺難覓。
歷史上傳統紫砂壺的收藏歷來就有京派與海派之分,一般說傳統紫砂壺藏品在江浙南方的行情要比北方略高,價格大概要高出一到兩成。但最近北方豪客出手闊綽,大有壓倒南方之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