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因寒熱痰火內擾、氣血虧虛、藥物中毒等所致。耳部疾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皆可導致耳聾。
在中醫上,不同的神經性耳聾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一、瘀阻脈絡型神經性耳聾。癥見持續性、高音調耳鳴、耳聾,多因外傷所致,戎耳聾日久,耳內或有堵塞感,舌暗紅或淡紅,邊有瘀斑或痰點,苔薄白,脈弦。治宜活血通竅。藥用赤芍、石昌蒲各15克,桃仁、當歸、紅花各12克,川芎、柴胡、蔓荊子各10克,甘草6克。
二、肝膽濕熱型神經性耳聾。癥見卒然耳鳴、耳聾,或郁怒之后突然加重,頭痛頭暈,口苦咽干,心煩易怒,或夜寐不安,或有肋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治宜清泄肝膽濕熱。藥用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草、山梔子、生地各15克,柴胡、當歸尾各10克,郁金12克,葛根30克,甘草6克。
三、放火上擾型神經性耳聾。癥見耳鳴如蟬嗚,時有耳內閉塞感,耳聾多突發,頭暈頭重,胸悶,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或滑。治宣化痰清大。藥用竹茹、黃芩、法半夏、云茯苓、括萎真、石菖蒲各15克,枳實12克,磁石(先煎)30克,陳皮、甘草備6克。
四、肝腎陰虛型神經性耳聾。癥見耳嗚耳聾由微漸重,頭暈,虛煩失眠,腰酸,顴紅,舌邊紅而干、苔少或薄白,脈弦細。治宜補益肝腎。藥用丹皮、熟地、山萸肉各12克。云茯苓、澤瀉、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磁石,珍珠母(均先煎)各30克,五味于10克。
五、腎陽虧虛型神經性耳聾。癥見耳嗚耳聾漸進加重。腰酸肢軟,手足欠溫,小便清長或夜尿頻,面色蒼白,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腎壯陽。藥用熟附片、五味子各10克。補骨脂、澤瀉各15克,丹皮、熟地、山萸肉、杜仲各12克,珍珠母(先煎)30克。
六、脾胃虛弱型神經性耳聾。癥見耳嗚如蟬噪,或如鐘鼓,或如水激,耳聾日久,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大便易溏。唇舌色談,舌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健脾。藥用黃芩、黨參、云茯苓、淮山藥各15克,白術、蔓荊子、升麻各10克,葛根30克,甘草6克。上述幾種中醫治療神經性耳聾的藥方服用方法都基本相同。每日1劑,用清水500豪升煎至150毫升,頓服。14劑為1療程,可連服2個療程。另用復方丹參注射液12—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
1.風熱侵襲
證候:開始多有感冒癥狀,起病較速,耳悶耳脹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而自聲增強,伴頭痛、惡寒、發熱、口干等全身癥狀,脈浮數,苔薄白或薄黃,局部檢查見鼓膜輕度潮紅及內陷。
辨析:①辨證:外感熱病中出現耳鳴耳聾,脈浮數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外感風熱上擾,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有耳內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發熱惡寒,脈浮數,苔黃均為外感之征。
2.肝火上擾
證候:突然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風聾時輕時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鳴耳聾突發加重,并兼有耳脹,耳痛感,眩暈,口苦咽干,頭痛面赤,心煩易怒,夜寢不安,胸脅脹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析:①辨證:突發耳鳴耳聾,頭痛面赤,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因足少陽經上入于耳,下絡于肝而屬膽,所以情志抑郁,肝氣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傷肝,肝膽之火上擾,清竅被蒙,則生耳鳴耳聾。火盛炎上,故頭痛面赤;肝膽火旺,擾動心神,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肝氣郁結,絡氣不暢,故胸脅脹悶;肝內火郁,腸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郁化火之征候。
3.痰熱郁結
證候:兩耳蟬鳴,有時閉塞如聾,胸悶痰多,耳鳴眩暈,時輕時重,煩悶不舒,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析:①辨證:雙耳蟬鳴時輕時重,有時閉塞憋氣,痰多胸悶,苔黃膩,脈滑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痰熱郁結,蒙蔽清竅,氣道不暢,故耳鳴如潮,甚則氣閉失聰;痰濁內盛,氣機不利,故胸脘滿悶;痰火中阻,影響健運則口苦,二便不暢;苔黃膩、脈弦滑均為痰火之癥。
4. 腎精虧損
證候:中年以后雙耳聽力逐漸下降,伴細聲耳鳴、夜間較甚,失眠,頭暈眼花;腰膝酸軟,遺精多帶,口渴多飲,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辨析:①辨證:中年以后耳鳴耳聾,夜間較甚,兼見腰膝酸軟,遺精多帶,舌紅脈細為主要辨證要點。②病機: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邪火轉而上乘,以致耳鳴耳聾逐漸加重;腰為腎之府,腎虧則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軟;腎虧相火妄動,干擾精室,故多虛煩失眠、夢遺走泄;舌紅少苔為腎精不足之征;精血不足,故脈來細弱無力;若見細而兼數,則為陰虛相火亢盛。
5.脾胃虛弱
證候:耳鳴耳聾,休息暫減,勞而更甚,蹲下站起時加重。倦怠乏力,勞怯神疲,納少,食后腹脹,大便搪薄,面色萎黃,脈虛弱,苔薄白膩。
辨析:①辨證:耳鳴耳聾,時輕時重,四肢困倦,昏憒食少,大便時糖,脈細苔薄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脾胃虛弱則清氣不能上升,耳部經脈空虛,故耳鳴耳聾;脾弱運遲,胃虛納呆,則食少便溏;脾陽不實四肢,則懈情無力,脈細弱、苔白膩,均為脾氣虛餒之征。
【方名】益氣聰明湯(補養之劑)
【來源】醫方集解
【功效】聰耳明目
【組成】黃耆﹑人參 各五錢(15克);葛根、蔓荊子 各三錢(9克);白芍﹑黃柏 各二錢(6克)(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 錢半(4.5克),炙甘草一錢(3克)。
【用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午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 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也。
益氣聰明湯- 《東垣試效方》卷五
益氣聰明湯-《東垣試效方》卷五
【來源】《東垣試效方》卷五。
【組成】黃耆半兩,甘草半兩,芍藥1錢,黃柏1錢(酒制,銼,炒黃),人參半兩,升麻3錢,葛根3錢,蔓荊子1錢半。
【加減】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虛去之。
【功效】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主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暗,視物不能。
【禁忌】忌煙火酸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腫更妙。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益氣聰明湯
黃芪15克、人參15克、葛根9克、蔓荊子9克、白芍6克、黃柏6克、升麻4.5克、炙甘草3克,共為粗末,每用10~12克,水二盞煎至一盞,臨臥服1次,半夜再服1次。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脾胃,十二經脈的清陽之氣,皆上達于頭面而走空竅。如因飲食勞役,損傷脾胃,后天不足,沖和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而出現目昏,或生內障、耳鳴耳聾等癥,可用本方治療。本方以參、芪甘溫而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荊子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達頭目。中氣足,清陽升,則九竅通利,耳聰目明。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以白芍斂陰、和血、柔肝,黃柏補腎生水,清熱、堅腎,此二藥平肝補腎。諸藥共達益氣升陽、聰耳明目之效。
耳聾左慈丸(熟地、丹皮、茯苓、澤瀉、鍛磁石、柴胡、山萸肉、山藥)亦治耳鳴、耳聾、目眩等癥,但主用于腎虛火升之證;本方則主用于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之證。二方同治耳目之疾,但一治腎虛,一治中虛,一治虛火上升,一治清陽不升。由此足見”辨證論治”的重要、初學者不可不慎。
北京市中成藥中,還有”通竅耳聾丸”,為當歸龍薈丸稍事加減而成,主治肝經熱盛而致的耳鳴耳聾、耳底腫痛、大便燥結等癥。
本方中的黃柏一味為清熱之品,要注意加減。如有熱證煩亂,或適逢春季,則可以稍加重;熱證盛,或時值夏天,則可加倍用之;藥后熱證減輕時,亦可漸減其用量;如有脾虛證者,則去之不用。
本方由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成,為補中氣、升清陽之劑。故肝火上亢、腎陰虛、相火妄動而致的耳目失聰者,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