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他沒有一個朋友。同學嘲笑他是木偶,是怪物。而這一切,竟然是疼愛他的媽媽一手造成的……
小宇低著頭,身子深深地陷在咨詢室柔軟的沙發里。他痛苦地對咨詢師說:“老師,我不知道該怎么和您說。我很愛我的媽媽,可我擔心再這樣相處下去,我和媽媽之間會出現問題。”在咨詢師的鼓勵下,小宇終于道出了心中的苦悶和糾結。
小宇今年15歲,正在讀初二。最近一次班里開班會,班主任鼓勵大家用紙條的方式來對同學做出評價。小宇那天收到的紙條不到總數的一半,這些紙條內容大同小異,同學們都說他是一個“怪物”,認為小宇只愛學習,眼睛里沒有任何人,不會玩,也沒有朋友,孤僻怪異。其中還有個同學寫道:“你是個男生,不是你媽媽手里的木偶,能不能爺們點兒?”這話深深地觸痛了小宇。
其實,自從上初中以來,小宇就覺得媽媽對自己的態度有點兒“不正常”。他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一切都是為自己好,可恰恰是這份愛讓他感覺到了無助和窒息。他在心里質疑媽媽的一些做法,可是又離不開媽媽。因為除了媽媽,這么多年來,他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心里有事也不知道找誰說。
小宇的爸爸是部隊干部,常年不在家;媽媽是醫院的一名醫生,醫術精湛,受人愛戴,也是小宇的驕傲。從小,媽媽就對小宇實行一種特殊的獎勵方式:只要白天聽媽媽的話,晚上就可以和媽媽一起睡。這種獎勵方式讓小宇很開心,他覺得自己無論心里多委屈,只要能躲進媽媽的懷抱,和媽媽睡在一起,就沒有關系了。漸漸的,小宇養成了一個習慣:晚上一定要抱著媽媽的腿睡,就像童話里小象一定要握著媽媽的耳朵一樣。
進入小學后,小宇特別想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可是每次同學打來電話,媽媽總要先盤問半天,才讓自己接電話。幾次下來,同學都說他有個“嘮叨媽”,再也不敢給他打電話了。
小學三年級時,同學們都開始報興趣班。小宇特別喜歡閱讀,可是媽媽說文科有啥用,硬是讓他上了最討厭的奧數班。那個時候,同學們都流行打游戲,小宇也特別想和大家一起玩。有一次放學和同學去網吧玩,晚回家15分鐘。媽媽居然給班里所有的同學都打了電話,還質問班級里幾個成績不太好的同學,是不是他們把小宇帶到哪里去了。自那之后,班里同學誰都不敢和小宇玩了,總擔心他媽媽會責怪他們。小宇的表達能力不錯,班主任推薦他去參加演講比賽,小宇為此興奮了一夜。沒想到媽媽卻和老師說,這太耽誤學習了,愣是不同意他去參加比賽。
小學畢業那年,小宇想參加夏令營。媽媽拿著廣告,騎著自行車跑了大半個城市,找到那家主辦單位,進行嚴格的“考察”。最后,她認為那個夏令營的主題是幌子,行程安排得不夠合理,堅決不讓小宇去。
在媽媽的阻撓下,小宇一個朋友都沒交到。同學們見了他,不是笑他是個“木偶”,媽媽牽一下線,他才動一下;就是干脆躲著他,以免被小宇媽媽質問騷擾。小宇感覺很委屈,想求媽媽不要這樣對自己,但又害怕一旦自己說出來,媽媽就不喜歡他了。他知道,如果告訴媽媽,她會喋喋不休地給自己講一堆道理,什么媽媽是多么的不容易,一個乖孩子就不應該讓媽媽傷心之類。有一次,他稍微反抗了一下,她就威脅小宇說,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陪你睡覺了啊。于是,小宇再也不敢反抗媽媽,只能繼續做一個“木偶”。
小學畢業后,小宇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中學。他暗暗下了一個決心,要重新開始,一定交到好朋友!這是第一次,他沒有告訴媽媽自己的決定。小宇交的第一個朋友是同桌小敏。小敏是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常常和小宇討論問題,放學還一起回家。每次和小敏說話,小宇就開心得不得了。班里的同學戲稱他們是幸福1+1,小宇有些不好意思,小敏卻像沒事人一樣,照樣和小宇形影不離。和小敏成為朋友以后,小宇覺得自己非常幸福,并且悄悄寫進日記里。
可是有一天,小敏突然哭著來找小宇,宣布兩個人以后斷絕關系,具體原因讓小宇回家問他媽媽。這下子小宇蒙了,媽媽到底和小敏說什么了?小宇一回到家,還沒開口就被媽媽狗血淋頭地訓斥了一頓。最后,媽媽說了這樣一番話:“兒子,這個女孩花枝招展的,一看就配不上你!要找女朋友,你也得先問媽媽,我沒把關,就不允許你談!你哪兒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人,那是媽媽的事情!”小宇忍不住反駁說:“媽,我跟小敏沒有談戀愛,我們只是朋友,從沒有談情說愛過!”沒想到媽媽接著說:“你交朋友,怎么不事先跟媽說一聲?值不值得交,媽得先幫你看看才行!萬一人品不好,把你帶壞怎么辦!”
小宇氣得嗓子都冒煙了,真想跟媽媽大喊大叫。可是他不敢,他怕媽媽會生氣、傷心,以后再也不理他。他的生命里只有媽媽,絕對不能失去她。
小宇默默承受了這一切。從那天開始,他再也不寫日記了,因為他知道,每一篇日記,媽媽都會過目的。他也不和同學們打交道,怕媽媽再給同學打電話。小宇每天到教室就是學習,班級有什么活動,他都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讓她來決定自己可以參加什么。他還主動跟老師申請調座,離小敏遠遠的。但是每次想起跟小敏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小宇都會很傷心。
很快,沉默寡言的小宇成績開始大幅下滑,還出現了睡眠的問題。午休時,他甚至會騎一個小時自行車趕回家,就為了能抱著媽媽的腿睡覺。由于睡眠不好,小宇的脾氣也開始變得暴躁起來。
看見小宇變成這樣,班主任給小宇媽媽打電話,可是媽媽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最后,班主任帶著小宇走進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
專家建議
小宇學習成績下降、睡眠質量不高以及人際交往障礙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因為媽媽的控制欲過強導致的。一方面,她希望兒子可以復制自己的成功;另一方面,爸爸在這個家庭中的長期缺席和邊緣化,使得媽媽和小宇之間的關系過度親密,親子的心理邊界模糊,習慣控制和安排兒子的生活。所以,只有把媽媽的情緒處理好了,小宇的問題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那么,媽媽應該怎么做呢?
1.重新解讀愛的意義。弗洛姆說過,愛不僅是給予奶,還給予蜜。給予奶,是媽媽的本能;給予蜜,即幸福,是小宇媽媽需要學習的。愛的意義是欣賞和陪伴,而非控制和依戀。真正地愛一個人,是讓其成為他自己。小宇在遇到挫折時,跑回家抱媽媽“大腿”來尋求安慰,這是孩子心理發育延后的一種反應。而阻礙孩子心理正常發展的恰恰是小宇媽媽不健康的愛。另外,過度親密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會讓孩子感覺壓抑而逃避,影響親子關系。因此小宇的媽媽要給小宇保留一些空間。如果,媽媽的自我調整有困難,建議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
2.接受跟兒子分離的現實。通常在親密的親子關系初期,媽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媽媽越控制,就越覺得自己有安全感。母親很難接受跟孩子分離,可是只有接受了,母親才真正成為母親。小宇媽媽要意識到,小宇已經長大了,能夠安排自己的生活,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分離”的嘗試,不妨先從不跟孩子一起睡覺開始。
3.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感。當小宇試圖擺脫她的控制時,媽媽可能會感到焦慮,無所適從。這時,小宇媽媽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孩子轉移到工作上,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分散注意力。
4.紙筆聯系訓練。具體方法是:拿出一張紙,左邊寫出孩子在關鍵階段的表現與變化,右邊寫出自己常用的教育方式。通過這種訓練,小宇媽媽可以對自己與小宇的關系進行一個梳理,評估自己采用的教育方法與他的年齡是否相稱,母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能否滿足小宇的情感需求。意識到問題后,小宇媽媽可以繼續在紙上寫一下:哪些事情,自己可以繼續提供無條件幫助;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小宇自己去處理。
5.跟孩子多溝通,多了解。小宇媽媽可以每周預留一定的親子溝通時間,多聽孩子說,不妨記個筆記。另外,可以拜訪兒子的老師和同學,了解青春期男孩的心理特點,從而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文/范韶維(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