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與孩子交朋友”是眾多教育專家的建議,是最能夠體現“人格平等”的有效手段。我在多年教育實踐中逐漸領會到它的積極意義,進而確定并認可的教育理念。對于家長們來說,在新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下,大多數人在主觀上還是愿意接受這一觀點的,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愿望,這在家庭教育領域是一個可喜的轉變。但是從目前處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與家長的關系來看,效果似乎不十分理想,這也是造成“雙期碰撞”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造成這種主客觀不統一的根源何在?我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其一,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確。
今天的許多家長雖然意識到與孩子交朋友有好處、有必要,但是并沒有真正降低自己作為“長輩”的地位,不是像對待同齡朋友那樣以心相交、以誠相待,而是目的性很強,太過于現實,太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更好地“管”孩子;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更多地行使自己的“指揮權”,所以實質上并沒有與孩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盡管父子間可以稱兄道弟;盡管女兒叫母親可以直呼其名;盡管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可以孩子說了算;盡管為孩子花錢家長毫不吝惜,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孩子卻往往因為識破家長虛假的平等而不屑與之為友。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平等的、真誠的、心與心的溝通。
其二,傳統觀念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2004年9月18日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節目的主題——永不消失的電波,介紹和回顧了方明、林茹、雅坤三位著名播音員及她們的播音情結。其中一段內容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雅坤老師的兒子直言“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不能與媽媽合作”。其原因就是已經成年的兒子總是得不到媽媽的肯定。當主持人朱軍請母親“對兒子說點什么”時,雅坤老師的一番話是:“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朱軍立即予以糾正:“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里你是最優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當時聽罷不禁為朱軍喝彩!看似大同小異的兩段話,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臨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贊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后者是一種鼓勵;兒子聽了媽媽的一番話會自愧不如,繼續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而朱軍那一番話如果是媽媽說的,會給兒子一種激勵,增強走出媽媽陰影的自信。雅坤老師的這番話太典型了,代表了中國相當一部分家長,固守自己傳統的家長作風,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對孩子的俯視,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希望、在指揮、在鞭策,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家長不會正著說話,許多想表達的好意非要反著說出來,比如:“今天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動學習了?”“你還能考90分?”“99,你怎么就不能拿個100分呢?”“上課不說話能憋死你呀?”“給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幾分比什么都強!”“這回有點進步,可別驕傲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我幾乎每次與家長交流時都在不斷地給他們糾正這些“傷孩子”的話。一糾正,家長也能夠認同,也能承認自己的說法不妥,但在脫口而出時卻渾然不覺。其實還是內在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作怪。
我認為上述兩點是造成孩子不愿與家長溝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前面講過“高明的家長會傾聽”,但前提是家長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肯于向你傾訴,家長才有可能傾聽。家長們千萬不可因為孩子小、未成年而忽視了孩子的敏感性,你跟他套了半天近乎,最終還是為了讓他聽你的,這種“不平等條約”注定是要失敗的。所以家長在傾聽之后,對于分歧點要協商、要尊重,甚至做適當的讓步。我始終相信:一、孩子不會100%都是錯;二、絕大多數孩子還是講理的。另外家長們以雅坤老師那番話為戒,學學朱軍那番經過修正后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對方聽著舒服才好接受。就拿我上面舉過的例子來說,改一改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哦,今天主動學習了,真好!這可是個不錯的新起點啊!”“考了90分?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99分不錯,知道那1分丟在哪,下次記住就行了”……家長們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語言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