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日前公布。它為未來5年的全民健身事業勾勒出一個立體、豐富的圖景。在《計劃》中,加強青少年體育是一項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全民健身要從學生時代做起,從我做起。
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和未來工作的保障,而我國學生的體質狀況近年來一直堪憂。在一所初中校里,“20%的學生跑不完1500米”。近視、肥胖的問題也困擾著不少學生。
國家和社會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國正在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在實施《計劃》的前提下,學生的體育鍛煉將得到更好的保證。比如說,《計劃》中規定,“學校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要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學生、老年人和殘疾人優先或免費開放。這就避免了體育設施閑置,在學生運動時有地方可去。
有了政策的保障,關鍵還在于廣大學生的身體力行。體育鍛煉,不僅要保證時間——每天1小時,更要保證質量——中等強度。從小練起,持之以恒,可以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當然,在體育鍛煉中,我們還要避免功利化傾向。比如,初三生很快就要面臨體育中考測試了。今年北京市中考體育成績占40分,其中現場測試部分30分,日常體育成績及表現10分。不少學生現在就為這40分而努力,目標是拿到滿分,有的甚至參加專門的培訓班。其實,如果考生堅持長期鍛煉,想在體育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并不難;如果只是短時間的突擊,效果恐怕不會太好,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和備考狀態。筆者建議,初三生不妨以此為契機,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而這將受用終身。若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鍛煉,考過了就不再繼續,則違背了體育考試的初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健身成為大家的樂趣和愛好時,全民健身計劃也就不難推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