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用鮮血和生命鑄造了英雄的史詩,將紅色火種播撒在桂北大地。追尋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遠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發生在桂林的湘江戰役是關乎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
1934年10月,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11月25日,悉知蔣介石布防重兵,要將中央紅軍剿滅在湘江以東地域的意圖后,中革軍委當天即向全軍緊急下達了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搶渡湘江的作戰部署。面對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11月27日至12月1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在灌陽縣新圩、全州縣腳山鋪和興安縣光華鋪三地展開阻擊戰,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后衛,在湘桂交界一線邊行軍邊阻敵,最終突破了湘江天塹,粉碎了敵人的圖謀,勝利實現了我軍戰略目標。但經此役,中央紅軍損失慘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一場場赴湯蹈火的阻擊,一次次九死不悔的堅守,數以萬計的紅軍將士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這場戰役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走進紅軍堂,作戰圖、發報機、煤油燈,紅軍用過的布衣、草鞋、干糧袋、槍支彈藥等陳設把我們帶回了87年前的戰火硝煙中。那段復制的浮橋模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紅軍搶渡湘江的慘烈場景。
“湘江戰役中紅軍憑借堅定的信仰,誓死保衛黨中央,體現了對黨中央的絕對忠誠。”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館長尹湯懷說。
湘江戰役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以陳樹湘、沈述清、易蕩平為代表的紅軍烈士身上流淌的“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精神早已深植廣西,廣西的干部群眾始終傳承紅軍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在當前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廣西的廣大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