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后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對徒弟子貢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也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可見,是否有利器在手很重要。一旦刀鈍了,立即就要磨光,寒光雪亮劍氣如霜,方能威懾江湖。然而,在劊子手行業,卻從來沒有磨刀的習慣。寧可鈍刀砍人,哪怕連砍幾十刀還砍不死犯人,導致犯人痛苦連天,極為悲慘,自己也身心俱疲,但劊子手回去后依然不會磨刀。這是為什么呢?
在中國歷史上,劊子手是不可缺失的角色他們是處決犯人的工具,在電視劇里我們常常看到劊子手刀起頭落,干凈利索!如果犯人的家屬給的賄賂多, 他們就用鋒利的快刀斬首,一刀下去沒有痛苦。如果沒有人行賄,
他們就用鈍刀慢慢的磨,犯人的腦袋幾乎是被一點一滴硌下去的,極其痛苦。換句話說,就是你生前享受的待遇越高,權力越大,那么你現在就要受更多的苦來贖罪了.
還有一種說法,劊子手認為“砍頭的是刀不是人”,所以死去的人的亡靈甚至冤魂會聚集在刀上(況且古代官場不明,有一部分人是蒙冤而死),這把砍人的刀就是晦氣之刀,無人愿碰.
劊子手在古代的地位普遍都很低,可收入卻很高,地位低的原因是人們覺得這是晦氣的行當,積攢了太多的陰債,所以劊子很難受到人們的尊重,大多也都無兒無女,孤獨終老。清朝最后劊子手鄧海山每砍掉一顆腦袋就能獲得四枚銀元(約人民幣三千元),還不包括行刑前家屬給他塞的紅包,按當時的記載,由他斬首的人大概有300余名,這實在是一份相當驚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