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兇林大學考古考研試題1.舉例說明考古學與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體質人類學干系。
2.試述(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定名法子和主要研究內容。
3.簡述漢畫像石墓的畫像題材內容和雕琢技法。
4.簡述宋元明時期都城計劃的發展轉變和處所城市類型與布局。
5.試述戰國時諸子百家思惟和學說。
2011年北大考古標的目的試落款詞詮釋:
喇家遺址青州釋教制像南京象山王氏墓群文化景不雅微痕闡明小單橋遺址居延漢簡墨然墓《歷代名畫記》定窯
論說:
秦漢同一過程在考古學上的表示BC3500-BC3000年黃河道域與長江流域的汗青變化先周文化述評里坊制的出現,粉碎及意義北大積年考古通論考研題及參考謎底
1993年考題
名詞詮釋
1直立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發現于爪洼,1891年荷蘭Dubois發現一塊頭骨化石,后又發現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定名為直立猿人,現稱人屬直立種。中國境內發現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孕藍田人、北京人、巫隱士、元謀人等,中國最早直立人腦量為800-1000ml,一樣平常以為直立人存在的時間為距今200-20萬年
彌補:Homo erectus一類形態特點比強人前進但比智人原始的前人類。曾稱作猿人,含有從猿到人中心環節的意義。糊口在距今約180萬~20萬年前,地量時代屬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豎立人能夠發源于非洲,普通以為大約是由強人退化來的,厥后進化成晚期智人。豎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收現的;當前發現所在不竭增加,首要集合在亞洲南部和中部、非洲東部和西北部及歐洲西部。豎立人頭骨平扁,骨壁薄,眉脊細弱,腦量均勻小于1000毫降(從初期的800毫升擺布增長到晚期的1200毫升閣下)。身段較著比南邊古猿高峻,均勻身高為160厘米,平均體重據估量約有60公斤,肢骨與當代人不同不大。著名的曲坐人化石,有印度僧西亞的爪哇人、中國的藍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2類型學:
也稱為形態學或標型學,是研究考古遺存(包羅遺址和遺物)的內部形態挨次的要領論。在遠代科學中,死物學最早利用這類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學家受特留斯在《東方和歐洲的古代文化諸期間》一書中專門總結并論說了類型學道理。二十世紀30年月范例學實際傳進中國。類型學最后是為領會決考古遺存的時代題目,也被利用于各考古學文化的對照研究,是考古學研究的主要辦法之一。
3銅石并用時期:
1877年意年夜利學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期之間,增添銅石并用時代作為過渡期,今后建立了那一觀點。銅石并用期間以紅銅的利用為起頭的標記。天下各天進進銅石并用時代的時候是差別的。中國銅石并用時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期間,龍山時代則是早期銅石并用時代,中國銅石并用時代的金屬東西不單單是白銅,另有黃銅、青銅,只是后兩者較少。
4考古學文化:
是指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察看到的屬于統一時代、分布于配合地區、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遺存。
5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東省滕州市北辛遺址的發掘。主要散布于泰山南北兩側及汶河、泗河道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間。典型的遺址除北辛遺址外,借有泰安大汶口遺址的下文化層、兗州王果遺址的下文化層等。北辛文化遺存的主要特點以下:屋子多為帶門道的卵形和圓形半地穴式,室內灶面與棲身面持平。墓葬以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為主,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許二次葬和兩小我私家以上的合葬墓,風行生前鏟除側門齒的民俗。隨葬品遍及較為窘蹙,無明明差別。打制石器占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整體來講不興旺。陶器有泥質和夾沙兩類,主要為泥條盤筑和泥片揭塑,器表以素面為主,有一些篦線紋和刻畫紋,晚期泛起了紅衣陶和單彩陶。陶器外型多三足器戰爭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缽等。
6空首布:
銅制鏟形幣,柄上有銎,故稱空首布,是布幣中最早的情勢。重要盛行于華夏三晉區域,風行的工夫為年齡至戰國晚期。平首布或從空首布演化而去。
7婦好墓:
1976年發現于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墓婦女好為商王武丁的配頭之一。墓壙為長方形橫穴,南北背,墓內有二層臺和腰坑,有棺槨、殉人、殉狗。墓內出土大量銅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帶銘銅器為武丁時期斷代的尺度器物。婦好墓的發現關于研究商朝晚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具有緊張的意義。
8大明宮:
唐朝宮殿遺址,在古陜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龍尾本上。史載大明宮為唐下宗今后的次要晨會之所。初建于唐朝初期,唐前期譽于兵治。大明宮的平面外形,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積3.2平方千米,版筑夯土城墻。在工具北三面皆有與宮墻平止的夾城。宮內殿亭建筑遺址多在宮城北部,已掘客的有大明宮正衙露元殿及麟德殿、三渾殿等。
9黃腸題湊:
西漢帝王陵園槨室周圍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構造。見于《漢書》紀錄。黃腸系由木質得名,題湊則指"木頭皆外向"的堆壘構造。今朝黃腸題湊墓葬的發現僅限于西漢一代,以北京大葆臺漢墓、河北石家莊漢墓、湖南長沙漢墓及江蘇高郵漢墓為等諸侯王墓為典型代表。迄今還沒有發現東漢時期黃腸題湊墓的真例,題湊之制在東漢時期已漸為磚室墓所替代。
10越窯:
在浙江慈溪,古代屬越州,故名越窯。越窯首創于東漢唐、五代時獲得興旺生長。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主要的職位。
問答題
1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主要人類化石
(1)舊石器時代早期:
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萬年。1929年裴文中師長教師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1931年至1966年連續發現有牙齒、肢骨、頭骨。元謀人,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距今310-150萬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發現兩枚人類牙齒化石,為一青年男性的上門齒,指狀突比北京人發育。
陳家窩藍田人:在陜西藍田縣,距今65-50萬年。發現下頜骨和牙齒,保留較好。牙齒屬一老年人。公王嶺藍田人:在陜西藍田縣,古地磁測年為距今75-78萬年或100萬年或73-80萬年。發現頭骨化石,形態較北京人原始,框上圓枕比北京人細大,骨壁厚,腦量約780ml。和縣人:在安徽和縣汪家山,距今15-20萬年。發現頭蓋骨、下頜骨及牙齒,最少代表三個個別。鄖縣人:在湖北省鄖縣,距今80-83萬年。發現兩塊頭骨化石,擠壓變形嚴峻,今朝遍及認為屬直立人。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寧縣湯山鎮,距今30-35萬年。發現有頭蓋骨及牙齒等,南京人頭蓋骨頂部有一小塊骨,稱為"前古道熱腸點小骨",為南京人特有。巫隱士:四川省巫山縣大廟區龍骨坡,古地磁測年為距今200萬年。發現一左邊下頜骨。
金牛隱士:在遼寧省營心縣,距今26萬年閣下。人化石豐碩,包羅頭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態既有智人的一些提高特性,又有近似于直立人的地方。
(2)舊石器時代中期:
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萬年。發現人類牙齒、頂骨化石,屬早期智人。新洞人:與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址相聯,距今13.5-17.5萬年,發現左上前臼齒一枚,形態較北京人進步,定為早期智人。大荔人:在陜西省大荔縣,距今18-23萬年。發現完好的頭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態較北京人進步,為現在所見最早的早期智人。許家窯人:在山西省陽高縣,距今10-12萬年。發現人類頂骨、上頜骨、牙齒化石。巢縣人:在安徽省巢縣,距今16-20萬年。發現人類枕骨、上頜骨、牙齒化石。長陽人:在湖北省長陽縣,距今19.5萬年左右。發現的人類化石有左邊上頜骨、右下前臼
齒等,比直立人前進。馬壩人:在廣東省馬壩,距今12。9萬年左右。發現的人類化石有額骨、頂骨、鼻骨等,比直立人進步,較晚期智人原始。桐梓人:在貴州省桐梓,距今11。5或11。3或18。1萬年,發現人類牙齒,有人認為屬直立人,有人覺得屬早期智人。(3)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在北京,距今1.8萬年或2-3萬年。據研究,所發現人類化石代表11個個體,山頂洞人較現代人原始,是中國晚期智人的代表。河套人:1922年由法國人桑志華發現,至二十世紀80年代陸絕出土著土偶類牙齒、骰骨及頭骨殘片等。資陽人:在四川資陽,距今39300+2500年,發現人類頭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舊石器時代晚期發現的人類化石還有廣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圖人、云南麗江人、左鎮人、西疇人、山東新泰人、浙江建德人、遼寧前陽人、貴州脫洞人、陜西黃龍人等。
2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約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文化正處于開展的籌辦階段,各地域新石器文化的發明和研討狀態以下:
沙苑文化:在陜西省大荔縣,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發現大量細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僅兩件三角形箭頭,年代范疇界定在"中石器時代以致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鵝毛口遺址:在山西省懷仁縣,發現大量石器,但是磨制石器僅一件。發掘者推定其年代相稱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南莊頭遺址:在河北省緩火縣,時代在公元前8000年擺布。主要文化遺存包孕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盤和磨棒為其典型石器,概況留有運用陳跡,陶片多夾沙或云母碎末,燒成溫度不高,灰陶為主,常睹附飾繩紋,可辨器類有直背罐和缽。北方地區的洞窟遺址:玉蟾巖遺址:在湖南省講縣,年代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發現的遺址征象主如果一些燒過的灰堆,最重要的發現是少數陶器和稻谷遺存。石器齊系打制,以小型石器為主。陶器建造粗糙,燒成溫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類有釜。所出稻谷遺存,經判定闡發,認為兼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開特征,是一種由通俗家生稻向初期種植稻演變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神仙洞和吊桶環遺址:二者都在江西省萬年縣,年代約在公元前12000-9000年。發現有石、骨、角、蚌器,此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屬植硅石遺存的發現最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減有諸如石英碎終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條疊筑兩種,燒成溫度不高,無完全器,紋飾有條紋、繩紋和編織紋,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遺存從早到晚的不息刪多,表白稻作農業已有了發展。甑皮巖遺址:在廣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間。出土有挨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腳制,較粗拙,燒成溫度低,器型有罐釜、缽等。嶺南的貝丘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有些也能夠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如廣西南寧市的豹子頭遺址,石器以磨制為主,亦發現有夾砂陶,器型多為圜底。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遺址面積都比較小,文化聚集持續的時間都較長,闡明其時的居平易近曾經實施假寓;磨制石器在各遺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不異,經濟布局多以漁獵和收集經濟為主,早期的栽培農業和六畜豢養業為輔,以上即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漢唐都城遺址平面布局的轉變及其意義
西漢長安城遺址位于明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西漢長安城興修始于漢初,漢武帝時建桂宮、明光宮、北宮、建章宮,并擴大上林苑、開昆明池,漢長安城初具范圍。城
仄面沒有甚規整,大致靠近圓形;城墻全數用黃土夯筑,城北西兩里環河,四周城墻各有城門三個;宮殿為城內建筑主體,長樂宮、已央宮位于城的北部,明光宮正在城的東北部,中部偏偏西為北宮和桂宮,住民區和東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禮法修建如明堂辟雍和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鄉南郊。考古查詢拜訪開掘證實,西漢少安城的建筑結構根基上與《周禮。考工記》的規造符合。處于西漢取隋唐國都之間的過渡形狀,能夠東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為例。東漢洛陽城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城墻用土夯筑,僅存器材北三面城墻,各墻均發現城門遺跡,城內街道與城門相通,或為文獻所載"洛陽二十四街"。城中主體為南宮北宮,二宮一南一北,相距不近,中央有復道相連;太倉和武庫位于城的東北部,文獻記錄工貿易區有南市、馬市,位于城南郊和東郊,又有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北魏洛陽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操縱了漢魏晉以來的舊城址。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動是撤廢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軌制,成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察,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根本上興修的,為全城的重心地點。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筑墻,銅駝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宗調、社稷及初級官廳漫衍在銅駝街的兩側,工貿易區設在宮城以南,明堂辟雍及靈臺、太學等禮法建筑則設在城外南郊。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曾為隋大興城。唐開國后,以大興城為首都,更名為長安城,并作結局部建整和擴充。長安城是那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鄉村之一。唐長安城是由外郭城,宮城、皇城、里坊和市組成。宮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心,各坊分布在宮城皇城的左左和皇城以南,器械兩市別離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城東北有大明宮與城相連。全部京城計劃整潔,結構周密,是中國里坊制封鎖式城市的典型。
4磚室墓墓型演變述略
約莫在西漢中晚期,在華夏和關中一帶入手下手呈現用小型磚建筑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磚室墓敏捷提高,成為天下各地最多見的一種墓。貴族權要們的磚室墓規
模較大,布局龐大,布局仿照他們的府第。很多墓里還畫有彩色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葬常常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權要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比擬,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面積加小。可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舉措措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最先,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臺桌。這些結構和設備,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實際生涯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其接近墓室的部份是一段地道,跟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步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地道的頂部開庭院,縱貫空中。遼東、河西等遙遠地區的豪族大姓,因循漢代舊制,修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類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從頭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粉飾墓壁。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為磚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從初唐到衰唐,貴族民僚墓中流行壁畫。安史之亂今后,唐代墓葬軌制發作了明顯的變革。起首是墓的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取代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此庭院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范圍縮小,壁畫亦非常罕有。長江以南泛博地區的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并列,婦妻各葬一室。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宮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多是秉承唐陵的制度。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點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筑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到達成生的水平,從而成為一種特別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樸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成五展作重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成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后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后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潢。長江中下流多為長方形磚室墓,常常兩室并列,伉儷各葬一室。遼代磚室墓,除方形之外,還有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品級高者則"多室"。墓室內偶然有簡單的仿木建筑結構并施彩畫。遼代晚期開端出現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金代墓葬受遼宋影響較大。元朝仿木建筑結構磚室墓日益簡化。墓內裝潢以壁畫為主。南邊元墓多為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雙室并列,分葬佳耦。很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柴炭等以加固墓室。
四川大學2000年至2010年考古學考研試題2005年
考的是古代漢語,出有考古學通論的試題
2007年
1、名詞注釋:
文化層細石器卡若文化甲骨筆墨墓志虎子安伽墓黑沙宋墓
二、簡答題:
①什么是新石器時代
②"二里頭文化"的發此刻考古學上有何嚴重意義
③考古學上的"盡對年代"和"相對年代"有何意義
④舊金石學與近代考古學有何區分、又有何聯絡?
3、列舉題:
①試列舉你所曉得的三件商周青銅器的名稱與時代,并作簡要說明。
②試列舉三種不同形制的漢代銅鏡,并對其特征加以扼要說明。
③試列舉三種隋唐時期的墓葬,并對其形制加以扼要道明。
④試羅列您所讀過的三本與考古教有閉的著做(或三篇與考古學有關的文章),并寫出作者、出書年月與首要內容撮要。
四、闡述題:
①試論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發現的意義與價值。
②試論長江中下流地區東晉南朝墓葬的形制與分期。
③試論唐代銅鏡的形制特點及其演變。
2008年
1、名詞表明(每一個名詞各10分)
北京猿人及其文化文明層俯韶文化中山王墓虎子居延漢簡
云岡石窟前蜀王建墓
二、簡答題(每小題20分)
1簡答秦戎馬俑坑的發現及其意義
2簡答漢朝的"黃腸題湊"墓
3簡答曹魏鄴城在中國現代都會成長史上的意義
4簡答傳統的金石學與現代考古學之間的關系
3、枚舉題(每小題10分)
1試列舉三種現代天然科手藝應用于考古學研究的方法
2試羅列三項近十年來新的考古發現并扼要申明其意義
3試列舉三部有關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專著,并簡介其內容
4試列舉三種漢代銅鏡的稱號及其主要特征
四、論述題(共計100分)
1論述二里頭文化的發現及其意義(30分)
2論述洛陽燒溝漢墓的分期及其意義(30分)
3比力漢朝銅鏡與唐代銅鏡的不同特面(40分)
2009年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10分)
漢源富林遺址馬家窯文化二里頭文化蟻鼻錢安伽墓元多數
2、簡答題(每小題20分)
1什么叫"二次葬"?試舉例加以申明
2簡答龍山文化發現的意義
3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有何汗青價值?
三、比較題(每小題20分)
1試對照漢鏡與唐鏡在形制與紋飾上的不同特點
2試比力隋唐兩都城(長安與洛陽)在形制規劃上的分歧特性
3試比擬四川與山東漢繪像石藝術題材與建造氣勢派頭上的不同特點
4、闡述題(每題40分)
1試論安陽殷墟遺址挖掘的意義
2試論漢代"黃腸題湊"墓的來源與發展
3試論近些年來我國北朝隋唐時期有關中中文化交換的考古新發現及其意義
2010年
一.名解
元謀人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燕下都永固陵開元通寶
兩.三.簡問.比照戰例舉題(大要,部門)
殷墟的發挖及意義
馬王堆漢墓帛書發現及意義
例舉三篇考古發掘文章并作簡評
例舉最近幾年中西文化交換的發現及簡評
漢長安城與曹魏鄴城的比較
唐代前期銅鏡與中后期銅鏡的比較
居延漢簡的發現及意義
四.敘述
洛陽燒溝漢墓的分期方法及分期特點
西安唐墓分期居延漢簡的發現及意義2011川大考研試落款詞注釋(每一個10分)
北京猿人司母戊鼎開元通寶虎子安伽墓
簡答(每一個20分)
什么是考古學文化?
甚么是考古學文化中的典范遺物,意義
甚么是文物?代價
我國專物館分類?舉例一本考古陳述的名稱及內容簡介
問答(每個50分)
安陽殷墟發掘意義
論漢代黃腸題湊墓
唐軍人俑演化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