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
前段時間,有一些茶友請我們的懂茶帝鑒別了多款普洱茶,常常聽黃麗英、鄧愛軍等幾位老師提到古樹茶、大樹茶、臺地茶一類的概念。小懂和各位茶友一樣,對專家的鑒定有種不明覺厲的趕腳,但就是不知道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鑒別古樹茶和臺地茶的。
今天,我們就請云南西雙版納制作、研究普洱長達15年的鄧愛軍老師,來分享下如何簡單鑒別古樹茶、大樹茶和臺地茶。鄧老師介紹說,大概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去看:
第一,看采摘時間。春茶出來的時候,越是低海拔,修剪、施肥、管理的臺地茶發芽發得越早,反而大樹、古樹這些品質越佳的茶,會發得越晚。極端的還有在4月底5月初才發芽的古樹。
由于古樹生長在原始森林里,周邊雜生著許多高大的樹木,陽光照射不到,茶葉就發的很遲,但是這種遲發的古樹反而口感很好。
由于云南西雙版納處于北回歸線,春天來得很早,低海拔的臺地茶從3月初就開始陸續發芽了。所以說茶友們看出廠日期是3月15號左右的,多數是臺地或者小喬木。
一般情況下,大樹、古樹的采摘時間是3月底、4月初,干旱年份除外。
第二,看葉片厚度。由于葉種的不同,各山頭鮮葉的厚度不一樣。但是同一山頭,同一葉種,肯定是樹齡越大,生態越好,人工管理越少,葉片越肥厚。
第三,看葉片顏色和手感。古樹相對于臺地,小喬木來說,鮮葉通常更加墨綠(顏色更深),而且手感更加光滑,古樹茶的鮮葉像綢緞一樣,臺地就比較滯手。
臺地茶
第四,看葉脈。古樹茶的葉脈更加清晰、凸顯、隆起、粗大。臺地茶葉脈瘦小,不顯。
從葉脈的對數上來看,樹齡越大,對數越多,這個前提是必須要是同一葉種,拿普通大葉種來說,野生型古樹多在13對以上,過度型和栽培型多在11對以上,改良型多在6對以上。也就是說同一葉種,同一山頭,葉脈對數越多,那么相對樹齡越大。茶友可以看看收購來的鮮葉或者干毛茶(干毛茶用水沖泡以后觀察葉底),也能分析出來有沒有混采、打堆,有沒有混入其他山頭的茶。
第五,看鋸齒。鋸齒上樹齡越大,鋸齒越稀疏,越呈不規則狀態,臺地或者小喬木的鋸齒密度大,緊湊、細小。
背景知識
臺地茶,指那些運用現代茶葉種植技術,新種植的密植高產的現代茶園產出的茶葉,它們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由于茶園多為臺階式,故茶農稱之為“臺地茶”。
古樹茶,就是樹齡較大的野生型喬木科古樹茶,古樹茶一般均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較高,無人為因素,環境可稱得上原生原態的自然環境。
由于臺地茶密植和過多的人工增產干預,茶葉品質上一般較古樹茶稍遜。
普洱茶分為野生型、過度型、栽培型、改良型。野生茶,很好理解,就是非人工栽培、管理的茶樹。過度型就是人工馴化后培育的野生茶。栽培型就是已經馴化好的茶。改良型就是在栽培型的基礎上優育品種,比如云抗系列、紫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