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別人之前,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作者:凈物,來源:凈物(ID:cystyle001),經(jīng)授權發(fā)布
當你成熟了,你看誰都順眼 來自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00:00 09:02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林靜朗讀音頻
“沒什么,我就是看不慣她那做作的樣子,看不慣她顯擺炫耀,看不慣她油嘴滑舌,看不慣她吹牛嘚瑟......”
生活中,你會經(jīng)常遇到看不慣的人和事嗎?
當看別人不順眼時,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想要克服這種心理,又該從何做起?
多姿多彩,才是世界的本質。
萬千世界,無奇不有,勾勒出了豐富多彩的模樣。
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的本源。”
如果天空永遠只是藍色,我們便無法看到絢麗多彩的黃昏和晚霞;
如果所有花朵都只有一個顏色,我們便看不到姹紫嫣紅的春天;
如果所有人都一個樣,那這個世界該有多無趣?
老子早就道出了這個本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世間唯一保持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保持多樣而共存。
看別人不順眼,本質來源于不認同,即觀點或意見的相左。
其實,大多數(shù)事情本無絕對的對錯之分,每個人的認知都來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
把自己的價值觀當唯一,甚至固執(zhí)地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只要跟自己不同,便看不慣,這是狹隘和局限。
正如,在正常人的認知里,一年有四季,眾所周知。
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經(jīng)過三季,從沒見過冬天,在蚱蜢的認知系統(tǒng)里,一年也只有三季。
相傳,這是孔子弟子子貢和蚱蜢化身的綠衣人之間的故事,卻說的頗有道理。
我們諷刺別人:“見識短,不跟小人計較。”
但反過來想想,是不是自己眼光狹隘而不自知呢?
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間萬物的多面性,便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異性。
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在具體的問題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卻不妨礙彼此之間互相欣賞。
北宋兩大名相都有此胸襟。
司馬光,保守派。
王安石,改革派。
兩人互為政敵,彼此都認為對方的主張荒謬至極。
司馬光落魄時,皇帝讓王安石評價司馬光,王安石對其人品、能力、才學都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司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后來,王安石遭到彈劾時,皇帝尋問司馬光建議,他懇切地說:“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
后人將他倆的這段淵源美譽為“君子之爭”。
有利益之爭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況在生活中,看不慣的大多是無關緊要之人呢?
心中有風景,眼前無是非。
曾有學生問王陽明:“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關系嗎?”
王陽明答:“你沒看到這花時,花與心同歸于寂,你來看它時,花的顏色一時亮白起來,你說這花在不在你心外?”
眼中所見之物,其實是內(nèi)心之物。
也就是說,當總是看別人不順眼,覺得別人全身都是缺點時,這些缺點也存在于這人身上。
這在心理學上叫“投射效應”。
有一則傳說,詩人蘇軾與僧人佛印是好友,有一天,他們一起坐禪。
蘇軾問:“在大師眼里,我像世間何物?”
佛印答:“像一尊佛。”
蘇軾打趣道:“但我看你倒像是一坨牛屎。”
佛印笑而不語。
蘇軾認為自己占了上風,一回家便得意地跟妹妹說起這事。
蘇小妹聽了噗嗤一笑,說:“哥哥,佛家講究佛心自觀,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會看到什么樣的人和事。
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意;
內(nèi)心無花,似錦繁花與荒蕪無差。
作者簡介:凈物,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讓你內(nèi)心寧靜,回歸生命本真,每晚九點,凈靜與您相約,在這里,遇見你向往的生活,公眾號:凈物(ID:cystyle001),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經(jīng)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