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陽臺一隅 提交日期:2009-12-24 19:12 第45首
黃瓜臺辭
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寫作背景]
李治共有8個兒子,他們是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節、李弘、李賢、李顯、李旦。
其中4個小兒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全部為武則天所生,可知她是何等的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公元655年,武則天打敗王皇后與蕭淑妃,順利進階皇后寶座。
公元656年,武則天勸說李治廢太子李忠,改立自己在感業寺生的兒子李弘為太子。
李忠的母親劉氏,地位較低,在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正酣時,皇后處于下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后無子,大臣們給王皇后出一主意,過繼一位皇子,自然選中李忠,因為李忠年齡最大,過繼后,就會順理成章地立為太子。
廢掉李忠是武則天萬里長征邁出的第1步。
李弘當太子后,表現的可圈可點,贏得李治和大臣們的贊譽。
李治的身體越來越不行,就考慮將皇位傳給李弘,自己病退,沒想到,武則天堅決反對,當然是因為她喜歡權利,她不愿意做看客。
于是,武則天百般壓制太子,太子繼承她的遺傳,并不妥協,手底下有一批大臣擁護,與武則天暗中較勁。
公元675年,李弘與高宗、武則天一起去合璧宮時突然暴卒,有人懷疑是武后投毒所致,可是沒有證據。這一年李弘24歲。
李弘的死對病秧子李治打擊太大,心灰意冷,更不愿管理朝事,武后的機會越來越多。
一個月后,老2李賢上位,成為太子。
李賢當太子后,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能,超過了他的哥哥李弘,這讓李治又高興了好一陣,呵,咱李家門生就是能人多!
可是武則天又一次感受到了威脅。
不久,后宮有了這樣的傳言:李賢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
韓國夫人為武則天姐姐賀蘭氏,早寡,武則天把她介紹給了皇帝,是李治的一位普通夫人,沒有封號。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自己生的孩子能不知道吧?這顯然是在造輿論,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
而且武則天幾次鄭重地、無厘頭地批評李賢,讓李賢后脖梗感覺寒風透骨。
哥哥李弘就是前車之簽。
站在生命懸崖邊沿的李賢痛苦煎熬中寫了這首詩。
李賢將這首詩譜了曲,有意讓人傳唱,武則天聽到后多少有所收斂。
[本詩簡析]
這首詩屬于托物言意,用了“比”的寫作手法。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br>
子:小的。 離:距離。 子離離:小的距離,形容瓜果茂密。
這2句為下面做一個鋪墊。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br>
使:讓,叫。
一摘使瓜好:瓜熟時就該摘,讓別的瓜果吸收更多的養份,長得更好。
再摘使瓜稀:再摘時就顯得瓜果少了。
這2句不易翻譯,注意:“一摘”不是指害死李忠,“再摘”也不是指毒殺李弘,這里只是表述瓜熟蒂落的自然過程。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br>
猶:還。 自:當然。 蔓(wan4):瓜秧。
三摘猶自可:第3次摘還不會有問題。
摘絕抱蔓歸:摘光時,就只好抱著瓜秧回來了。
這首詩當中的用詞非常謹慎,表面上只是描述植物的生長過程。充分說明了作者當時小心翼翼的心態。
實際上是勸武則天停止殺戮,回歸親情。
在李賢看來,好像已沒有機會與母后直接對話,只能用這種暗示。
這是一個兒子對母愛的呼喚。
什么樣的詩是好詩?簡單說能感動我們的詩就是好詩。
只看這首詩,也許看不出什么,如果知道了寫作背景,我們也許就會和作者一樣,眼光中,流露出某種期盼。
解析完畢
==============================
這首詩只是一粒止痛藥,緩解過后,毒源仍在。
不久,武則天就誣告李賢謀反,貶為庶人,又不久,逼其自殺,時年32歲。
如果對手不是親生母親,李賢也許會主動出手,后果另當別論。
狹路相逢狠者勝是也。 武則天也太狠了點。
==============================
李賢被廢的第2天,老3李顯上位太子,李顯老實多了,言聽計從武則天。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按遺囑李顯繼位。
李顯不但聽從于武則天,也順從于他的韋皇后,這個韋皇后不服武則天,PK開始,就讓李顯封她老爸韋玄貞做宰相,顧命大臣裴炎不同意,老實人李顯說了一句臭話:“我是皇帝,就是把天下讓給韋玄貞,誰又能怎樣?”
裴炎告訴了武則天,于是立即召集大臣,當場廢除皇帝李顯,貶為廬陵王,并軟禁。
接著,那個最小的兒子李旦登場,當了皇帝,史稱睿宗。
這個李旦徹底不反抗了,你這個不知疲倦的老母親就盡情地耍吧!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如愿以償,把李旦蹬了下去,自己當了皇帝,改唐為周。
滄海一聲笑,我為王中王。
武則天真是對每個兒子都厚愛有加,讓3個兒子輪流當太子,1個兒子當皇帝,都過了一把癮。嘿
==============================
當了皇帝的武則天為了消除異已,發動了一場人民戰爭,那就是鼓勵人們告密,甚至告假密,當然針對的都是她的異已。
后來的一位偉人可能無意間借鑒了這一權術策略,這位偉人發明了一個名詞:“紅衛兵”。
==============================
武則天對政敵橫眉冷對,一旦消滅了對手,也就恢復了常態。
這位女皇帝治國還是有一套的,要一分為二,對待歷史人物要辯證一些。
==============================
如果追逐權力是為了控制別人,滿足一種虛榮心,那么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你會不自覺成為權奴。
失去的太多。
==============================
武則天當皇帝后,養男寵這事兒一直被病詬,與男性皇帝比,好像有點不公。
==============================
武則天晚年可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醒悟,決定讓老3李顯接班。江山社稷歸還給李家。
這是明智的,如果傳給武家人,李家及忠唐的大臣們是無法被制服的。
==============================
公元704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乘機發動兵變,武則天被迫退位,讓位李顯。
退位后的武則天身體每況愈下,精神崩潰,公元705年,82歲的她走完了人生的歷程。
==============================
本人以為,宰相張柬之發動的兵變有點投機行為,如果等到武則天壽終正寢,李顯繼位時,那么這些支持武則天的老臣們必然受到李家人的懲罰。
抓住武則天病重這個時機翻盤,讓李顯提前繼位,這樣就變成了開國功臣,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政治家。
這與王平、周勃在呂后剛死就發動兵變的道理如出一轍。
這種行為,使我們眼前再次浮現出他們往日附首貼耳的神態,人生的舞臺真是絢麗多彩。
==============================
李治聽服武則天也是有道理的,在李治眼里,江山最重要,在武則天與大臣們的比較中,當然武則天更誠心一些,多數大臣都是為自己打算,沒有幾個為他李家社稷考慮的。
這就是枕邊風厲害的原因,因為吹風的那個人相對來講比別人更關心自己。當然也有例外。
==============================
武則天死后,與李治合葬。
并遺囑:只立碑,不立傳,也就是武則天的墓碑是無字碑。
是非功過任由后人評說。
武則天有她自己的冷靜和理智。
==============================
一個兒子對母親的苦苦相勸:
黃瓜臺辭
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謝謝閱覽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