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虎溪三笑 立軸 1945年作 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
虎溪三笑
東晉時名僧慧遠在廬山組織蓮社,名士宗炳與詩人陶淵明均曾參與。慧遠平日送客不過虎溪,然而在與宗、陶二人告別時,交談甚契,不覺送過虎溪,守山虎大聲吼叫,三人不覺相視而笑。這就是"虎溪三笑"的典故。《世說新語》、《蓮社高賢傳》均有關于他們的記載。在繪畫史上,這一題材也頗受歡迎,傅抱石就多次畫過。
《虎溪三笑圖》落款:“傅抱石蜀中作”可知這是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重慶金剛坡所作。此圖樹石用筆奔入,人物刻畫精致,正是傅抱石“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創作觀的具體體現。
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
款識:詎能隨眾笑,我亦付無言。傅抱石蜀中寫。鈐印:傅、抱石、印癡、抱石齋
傅抱石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從畫中可以看出傅抱石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此畫描繪的是兩棵蓊郁的大樹下,有三人談興正濃,三人的旁邊有虎溪橋,橋邊圍檻正露一角。全幅濕筆作畫,水墨淋漓,濃淡相映成趣。“詎能隨眾笑,我亦付無言”的畫題出自“虎溪三笑”的典故。此畫藴含古今,融貫中西,所用皴法乃為傅抱石經年苦心揣摩,把傳統文人畫中各種皴法,樹法,點法都相揉合,自創如同亂麻的“抱石皴”,巧妙的將松散破碎的皴與點統一在物象的結構中,在貌似凌亂中,使人物與背景的結構層次井然有序。
虎溪三笑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題識:紀華同志惠賞即乞指正。一九六一年七月六日將別長春,倉卒成此,傅抱石并記。鈐印:抱石私印、一九六一
《虎溪三笑》,取材自東晉慧遠的故事。畫中在兩棵蓊郁的大樹下,慧遠、陶潛、陸靜談興正濃,旁有虎溪橋,橋邊圍檻正露一角。全幅濕筆作畫,水墨淋漓,濃淡相映成趣。慧遠是中國蓮宗初祖,駐廬山東林寺,戒律嚴明。若有訪客拜會請益,送客以虎溪為界。這次暢談甚歡,意猶未盡,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以致慧遠所馴養的老虎馬上鳴吼警告,三人撫掌大笑,欣然道別。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亦反映著儒、道、釋三教思想的調和。
不是東坡赤壁游 設色紙本 癸未(1943年)作
題識:不是東坡赤壁游。桂瑛女史雅賞,癸未重午后四日,沙坪講舍制,傅抱石。鈐印:抱石(畫)、未央(畫)
《不是東坡赤壁游》,傅抱石以俯瞰視角,描繪舟行峽谷的情景:高峻雄闊的山崖,對峙兩岸,江心小舟中,八位高士三三兩兩相對而坐,船頭艄公正用力撐篙。畫中凌亂迅疾的“抱石皴”與疏朗、平緩的水波,節奏對比鮮明,愈發顯出江波浩渺、山勢雄奇。江面的大片留白,既表現出水氣氤氳,又使小船理所當然的成為畫面焦點。船中人物雖數量眾多,但姿態、服飾、面目各異,描摹細致,艄公的動勢刻畫,尤為點睛之筆。“抱石”、“未央”二印皆為朱砂畫出。
畫中高士擠擠挨挨于一芥小舟之上,頗顯局促,其藍本大約是艱苦的抗戰歲月中人們渡江的情景,而畫家本人也要時常坐著這樣人滿為患的小船往來兩岸,到嘉陵江東的國立藝專授課,故題“不是東坡赤壁游”,反東坡游赤壁曠達之意而行之。
前赤壁圖 設色紙本 甲申(1944年)作
款識:前赤壁圖。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文略)甲申七月二十日,寫蘇子瞻赤壁圖并書其賦,于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抱石、上古衣冠、蹤跡大化
傅抱石所作的“赤壁賦圖”,都有文題突出、構圖簡潔的特點,此幀《前赤壁圖》更將其山水畫與人物畫的長處融于一爐。前景繪斷崖赤壁直插江心;中景繪回旋的江水中,蘇東坡與其友等三人同坐舟中飲酒吹蕭,一船夫靜坐船頭;遠景則寫月色下如壁的山崖朦朧的身影,大段題跋正好題于其上。傅抱石筆下之蘇東坡應是在其人格、性情及思想上能引起其共鳴者。正因為如此,傅氏才能畫出如此活生生的蘇東坡來。
赤壁懷古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赤壁夜游 立軸 甲申(1944年)作
款識:甲申正月,重慶西郊金剛坡下。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其命唯新、抱石齋
以歷史故事、人物與山水畫相結合是傅抱石的習慣,此幅《赤壁懷古》表現的是蘇東坡與友人于赤壁游玩的情景。“赤壁圖”是傅抱石最為鐘愛的題材之一,他曾多次以此進行創作。圖中右側以粗筆畫壁立千仞的山石直插江心,放筆橫涂豎抹,水墨氤潤。江面遼闊,僅以幾筆墨痕帶出水波。一葉扁舟輕浮江面,蘇軾身著青衫峨冠,端坐舟中,與友人相唔甚歡。人物刻畫精細入微,與山崖的大氣奔放相映生輝,烘托出濃郁的詩意,引人萌發思古之情。
赤壁抒懷 1944年作 (396萬元,2005年11月北京榮寶)
款識:甲申暮秋月,重慶西郊寫,新喻傅抱石,金剛坡下。鈐印:抱石之印、抱石齋
傅抱石的山水畫氣勢恢弘,筆墨豪邁,長于表現蒼茫迷離的雄渾意境;人物畫則注重神態心境的刻畫,往往意境淋漓,情感真摯。此幅則融其山水畫與人物畫長處于一爐。取斜勢的山石造成奇崛而驚險的視覺效果,似乎立刻要傾倒下來;而同樣取斜勢的小舟,則又因其與山石的強弱對比而加強了這一效果。但舟中人物的淡定自若談笑風生,卻正好化解了這一險勢。以其驚濤一樣的筆墨,營造一種駭浪一樣的氣勢,又以四兩的力度,化解千鈞的重量,這正是傅抱石此幅的要義所在。
前赤壁賦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后赤壁賦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題識:前赤壁賦。(文略)乙酉三伏,抱石并書。鈐印:抱石大利
古人詩意畫常見於傅抱石筆端,赤壁題材更是層出不窮。此兩圖獨特之處在於小楷題錄前後赤壁賦全文千字,字小如蠅頭,而力如金剛鐵杵,縝密俊秀,不失飄逸。畫面意趣橫生,構思精妙。但見《前赤壁圖》抱石先生在畫面左上角用花青渲染盈盈滿月,而《后赤壁圖》上水中月則在畫面右下角若隱若現,兩月輝映,表現“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明朗,抑或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慨嘆也未嘗不可。后赤壁圖上小小的飛鶴也是如此,正和“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兩圖處處經意,化蘇軾名篇為抱石佳畫,為綿綿古意賦予新的生命。
后赤壁賦 鏡心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后赤壁賦(文略)。乙酉十月,重慶西郊,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朱文)、抱石得心作(朱文)
赤壁題材是傅抱石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但相較它幅赤壁,此幅在更大更精確的程度上再現了東坡原意。畫家對蘇東坡等人物的神態作了精心描寫,每個人物的性格、情緒皆躍然紙上,生動異常。尤其是蘇東坡,表情深沉嚴峻,顯示他之所思。并非耳邊所聽之風聲、笛聲,而是在發思古之幽情,“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后赤壁賦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后赤壁賦(文略)。乙酉十月二十三日,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齋
《赤壁賦》是傅抱石代表作品之中的典型,其在1944,1945年曾多次嘗試此題材。此圖作于1945年重慶西郊金剛坡下,此時此地正是傅抱石畫風形成之所。赤壁,乃中國古代戰爭中頗具經典意義的場所;而自東坡前后《赤壁賦》出,赤壁乃成中國文學里的經典意象,千百年來令人們贊嘆欣賞不已。蘇東坡所寫的后赤壁賦,以其文辭的多彩與情感的激昂,傅抱石特以此文為題材作畫。此幅系其以繪畫語言再現東坡文學名篇《后赤壁賦》的杰作。傅抱石所作的前后赤壁賦圖,都有文題突出、構圖簡潔的特點。
赤壁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題識:乙酉十月二十又六日,重慶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印癡
此幅《赤壁圖》作于1945年,畫面中一葉扁舟行于山壁之下,舟上的人物形貌各異。雖然人物所占畫幅不大,但在山水背景中卻十分醒目,是畫眼所在。傅抱石作點景人物之精彩為識者公認,此圖中人物眉眼、衣飾描繪之鮮活傳神,為其盛年時期經心得意的代表。畫面構圖有意將山的高險與孤舟形成強烈對比,左面更賦詩字以尋求畫面平衡感,可謂是構圖巧妙,疏密有致。
在山體的描繪上,他一反先勾勒后皴擦之古法,而是依據客觀山勢形貌分坡走向,以破筆散鋒法將筆尖、鋒、根并用,融勾、折、擦、染等于一體,縱情涂掃,無所羈束,淋漓盡致地表現山石的肌骨紋理,取得了比較新穎的形式美。相比之下,水面塑造則只是輕描淡寫,只施以淡墨擦出其水波淋漓的效果,使畫面頗有節奏感。通覽全篇,遠觀大氣磅礴,近看又精細耐尋。
后赤璧賦圖 立軸 丙戌(1946年)作
款識:會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丙戌儀中,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鈐印: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造化小兒多事
宋蘇軾于元豐五年秋游赤壁,有《前赤壁賦》之作,三個月后再游赤壁,又作《后赤壁賦》。赤壁,指湖北黃岡縣城郊之赤鼻磯。前后《赤壁賦》是著名散文,既描寫山水之美,又表現了作者的復雜心情和人生態度。由于與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心態有某種契合,兩賦也是抱石先生經常畫的題材。先生對《后赤壁賦》的描繪最為充分。如此圖采長條幅形式,上部畫赤壁,陡削而高不見頂,中間一片空白,顯示江面的寬闊,近景則礁石雜樹。這些正是表現賦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人物舍舟登岸“履巉巖,披蒙茸”等的情景。圖中人物,東坡懷揣酒壺,客手提籃簠,是表現“攜酒與魚。”而最重要的,正如畫上題記上的一句:“會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得識矣”才是作者畫此圖之真意所在。
后赤壁圖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3795萬元,2013年6月北京匡時)
款識:此十三年前金剛坡下之作也。一九五九年冬,抱石題于金陵。鈐印:傅、抱石之印、蹤跡大化、往往醉后
限于避難時期艱苦的歷史條件,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作小幅,而這幅作品達到8.4平尺,可稱得上是金剛坡時期罕見的力作。
畫面中有兩處懸崖峭壁,較遠的一處主要以大面積墨色渲染而成,層次分明;近處懸崖陡壁除了有墨色的渲染更是用了他最喜愛的劈頭蓋面般的獨特皴法“斫筆皴”;江面以留白的形式和岸邊率性的平涂渲染也沒有絲毫的突兀;蘇軾等三個人物面部細節勾勒細膩清楚,神態自然;衣服線條靈活生動,袖袍與帽帶隨風鼓動,將峽谷中那冬天大風的勁感也表達的恰到好處;近景用簡潔干練的中鋒勾勒出粗細交叉的禿枝杈,正是詩中情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赤璧圖 橫幅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后赤壁 立軸 1954年作
此圖是根據宋朝文學家,蘇軾的《后赤壁》而繪制的作品,是寫蘇軾重游黃崗赤壁,文章通過記敘的見聞和夢境,寄托作者超塵絕俗的奇想。畫中人物情態相互顧盼,竊竊私語,皆有仙風道骨,絕塵世俗,遠際一小舟正向畫中的人物駛來,形象生動,拉大了畫面的空間感,增添了畫畫的豐富性,遠方的赤壁和人物佇立的淺灘用墨色份披,有“萬點惡墨,惱殺米顛”之勢,用筆用墨達到了瘋狂的地步,干濕濃淡,飛白枯索亂飛,而人物則以細線空勾,有唐人遺韻,設色淡雅,秀雅中有蒼勁的氣骨。
后赤壁賦圖 鏡框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款識:茂元同志屬畫即乞指正,一九六零年五月中浣,傅抱石寫記。鈐印:傅抱石、抱石父、一九六零
蘇東坡所寫的《后赤壁賦》,以其文辭的多彩與情感的激昂,表達自己壯志未酬而又開朗豁達的復雜情感。《后赤壁賦圖》是傅抱石代表作品之中的典型,曾多次嘗試此題材。此圖作于1960年,以繪畫語言再現東坡文學名篇《后赤壁賦》。此幅則融其山水畫與人物畫長處于一爐,可謂典型的“大塊文章”。
松下高士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圖中松樹以淡墨與褚石染出,取其意而不求其形,僅于細微處以散鋒繪出松針,水墨淋漓;松下立一高士,造型洗練簡潔,線條純熟飄逸,真可謂形神俱備。
柳下對弈 鏡心 絹本 1943年作 對弈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款識:癸未立春后,寫于東川金剛坡下山齋,抱石。鈐印:傅抱石印(白)、蹤跡大化(朱)
此幅作品創作于1943年立春,這一年,傅抱石分別在重慶,成都舉行個展。作品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后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人物畫,線條勁健,深得傳神之妙。
柳亭對弈 立軸 1944年作 水閣圍棋 立軸 1943年作
款識:■英先生方家雅屬,即乞正之。甲申三月杪,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之印、其命唯新
此圖作于1944年,卻不同于抱石先生此一時期的狂放縱逸畫風,體現出較為內斂古雅之風。他以大片溫潤綠色渲染出楊柳之飄然身姿,遠處則以極淡之墨信筆抹出,垂柳掩映下一茅亭之中,兩人對弈,一人憑欄而望。意境淡然出塵,不似蜀中山水而更近江南,唯有涂抹柳樹樹干的幾筆仍可窺見傅氏獨有的勁健雄渾之氣,實屬難得。
愛蓮圖 1944年作 (839.5萬元,2011年5月中國嘉德) 柳下撫琴 1944年作
陽關送別 設色紙本 水閣弈棋 1945年作
款識:抱石寫于東川。鈐印:傅、金剛坡下
題識:雷士鐸先生雅賞。丙戌(1946)五月,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
春亭對奕圖 1945年作 (920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高士對弈圖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題識:乙酉初夏,抱石東川寫。鈐印:傅、抱石之印、上古衣冠、蹤跡大化
此幅《春亭對奕圖》創作于1945(乙酉)年夏天,當時抗戰尚未勝利,而傅抱石居陪都重慶西郊金剛坡已六年之久,感于國勢時艱,世事的沉浮坎坷,時局的動蕩不安,心中的憤懣愁緒,借此而表達和平安逸的愿望。本圖是繪畫的傳統題材,據《佩文齋書畫譜》記載,東晉顧愷之就已經畫過,不過圖已無存。此幅將水閣置于濃重的柳蔭之中,突出閣內二老弈棋,一高士倚欄獨自遠眺。生動的刻畫出每個人物的表情,弈者專注,高士怡然自得。從而表達了傅抱石于紛亂的時局緊張生活之中,祈求和平之愿望。
水閣圍棋 立軸 1947年作
款識:丁亥二月十五日金陵寫。抱石。鈐印:傅、抱石私印、其命唯新、上古衣冠
抱石筆下的“水閣圍棋”最早見于四十年代中期。時戰火紛飛,環境困逼,終日為生計操勞,既無力扭轉眼前時局,遂將對理想境界之渴求寄托于筆下畫境中,而這種抽離現實的取態也是畫家“清者自清”自我期許的心理投射。
他在1944及45年寫有兩本,俱縱長條幅。前者采中景處理,水閣居畫面中央,前垂綠柳,景深推及隔江遠岸;后者屬特寫,背景見柳條拂蕩,配合細流涓涓,極具動感。若論尺幅之大、人物眾多及層次豐富,則以本幅為著。本幅取近景描寫,在大片垂柳掩映下,露水閣一隅,兩人對奕,一拈子正欲投下;另一凝神注視,盤算對手后著。童子垂手在側,仰望閣外,似心不在湊的棋局,自有其關注者。另一高士背靠欄桿,孤身立于閣沿,凝思者卻非手執書卷,似呼抽離于捉對下著的棋局上。
棋局如世局。精于棋道者往往視棋坪如戰場,故有“兵行險著”以棋子喻兵事。所謂下棋消閑,若沉迷個中,執著于輸贏,則俗慮不過從另而生,又豈得消除哉!觀閣中下棋者,全神貫注又豈非計較勝負,實不足臻超脫之境。童子似旁觀卻無心而一片天真;高士乃參透而逍遙自得,獨享其樂。有心無意皆超越于對奕者。故布局中的人物神情、所處位置距離,都反映了心理狀態的差異,借著同一環境卻呈現了不同的人生取態。
水榭對弈 設色紙本
題識:抱石作。鈐印:傅、抱石得心之作
傅抱石畫過多幅類似此圖結構的作品,名之《聽瀑圖》、《聽泉圖》、《觀瀑圖》、《溪亭觀瀑圖》《水閣圍棋圖》《對弈圖》等。此圖中的人物,與1946年之《水閣觀棋圖》中的人物大體相似,但前者為橫短豎長的立軸,此為斗方,構圖不同,亭閣樹木亦別。同一母題反復畫,同中有異,各有變化,是包括傅抱石在內的許多山水畫家的創作貫例。此作有朱文“抱石得心之作”印,表明是作者喜愛的作品。其特點是,以細如毫發的游絲描勾畫人物,以恣縱的揮寫與潑墨畫屋木,寓精巧于奔放,含超逸于粗服亂頭,是天才畫家傅抱石獨具的個性風貌。
輕舟暢游 鏡心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題識:帝王輕過眼,宇宙是何鄉。革陳先生、倚華夫人儷政,乙酉歲暮,弟抱石,重慶。鈐印:傅抱石印
傅抱石很喜歡清朝程邃的詩句,曾多次創作,由于每次創作的地點、心境和方法都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本幅作于1945年,畫中近景海岸和遠景巖壁皆用散鋒筆法,寥寥數筆,已盡顯「抱石皴」的風□。畫的重點是倚在小舟上的主人翁,他頭枕在右手上,眼睛半掩,若有所思。人物面部線條精確明朗,衣服的線條則流暢自然,細膩動人。作品筆墨少、意境高、人物細而精,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觀滄海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張帆劍戟向何處,東南云外愁千艘。此壬午秋吳縣汪旭初先生詠,予畫山水歌句也。乙酉中秋后二日,傅抱石并記。鈐印:抱石大利、乙酉
傅抱石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先生古人詩意畫卓絕千古。本幅作品煙云浩渺,水急湍流,古人立于江岸,詩意昂然,正是先生最得心應手的景色。畫面氣勢雄渾,咫尺千里,集奔放、深厚為一體;筆勢飛動,若龍蛇騰舞;筆墨淋漓,氣勢磅礡,令人目不暇接。江面一排排舟楫迎著驚濤拍浪正在揚帆前進,瞬息千里之勢,其精意就在一個“急”字;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巧妙地以最少的筆墨表現最多的內涵,在最小的空間賦予最大的容量。
山陰道上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山陰道上 立軸 1944年作
高士圖 設色紙本
題識:傅抱石,東川寫。鈐印:傅抱石印(白文)、往往醉后(朱文)
這幅作品描繪了兩位隱士在枯樹之下,下完棋之后若有所思地凝望遠處的場景,以小篆落款。畫家用大筆蘸墨橫掃豎刷將大樹的蒼勁描繪的淋漓盡致,細筆描寫人物,人物的衣褶和皺紋清晰流暢,兩位隱士的表情凝重,似乎在思索著什么。桌上的棋盤與棋子安然,像畫中的二位隱士一樣泰然,在訴說著人生如棋的人生哲學。
畫上題款,寥寥幾字便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和自然、靈秀、典雅的藝術風格。傅抱石的篆書,從《康熙字典》啟蒙,繼而臨寫小篆,旁及石鼓文、金文、詔版、瓦當等,與吳昌碩、李瑞清不同,用洗練、勁健的“古釵腳”線來表現《散氏盤》古樸而率真的意蘊,逐漸形成了天趣自然、靈秀、典雅的書風。
今古輸贏一笑間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902萬港幣,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
題識:今古輸贏一笑間。商一吾兄雅賞,乙酉白露前一日,傅抱石。鈐印:抱石之印
題跋:景熹我兄存賞卅八年(1949年)春。商一,香江持贈。(王商一)
傅抱石的人物畫總是高古雅逸,詩情畫意。從題贊的篆書,不禁使人聯想起蘇軾的‘勝固可喜,敗亦欣然’。兩位高士剛對奕后相伴散步,意態幽然。下棋均有輸贏,但高士下棋的妙旨卻在輸贏之外,將輸贏看作尋常事。本幅寫于1945年,日本投降,傅抱石有感而作之。畫中人物衣褶上的用筆,流暢自然,與略為生動的人物表情,是嚴謹和瀟灑的和諧結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
秋江野老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題識:野老秋江一葉輕,蕭然旋艇學漁人。沿江欲覓桃花瓣,不信塵埃亦有春。家麟吾兄雅屬,即乞惠教。乙酉清明后四日,寫苦瓜游武陵三首之一。傅抱石并記。鈐印:抱石大利、抱石齋
高士撫琴 1945年作 深秋漫步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江干秋游圖 立軸 乙酉(1945年)作 (806萬元,2010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乙酉重慶所寫。平羽先生惠賞。即乞教正。庚寅(1950年)暮春白下記,傅抱石。鈐印:抱石私印、蹤跡大化
傅抱石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西畫、東洋畫的技法,尤受蜀中山水的啟發蒙養,形成了迥異時流的畫風畫法。《江干秋游圖》傅抱石1945年在重慶時所作,應屬中年之作。作品前景由坡岸、樹木構成,右方樹木,葉已落盡,暗示秋末冬初的蕭瑟。中景水面寬闊,遠景山巒連綿。畫家以破筆散鋒,信馬由韁,毫無禁忌。構圖從大處著眼,畫法從小處著手,體現傅抱石創作的特質。傅抱石尤善墨法,注重渲染,干濕互用。樹下高士,形象奇古,以形求神,矜持恬靜,也暗合“游”的心態情境。
秋山策杖 設色紙本 乙酉(1945年)作
題識:乙酉暮春之下浣,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乙酉、蹤跡大化
此幅寫秋山紅葉,一高士策杖而行,眼神遺世而獨立。畫家雖未言明,但樹影間或正是陶淵明的影子。陶淵明這一人物,似乎是歷代知識份子心目中的理想偶像,特別是對那些不滿現實的失意文人來說,陶淵明是他們的精神支柱。陶淵明辭官不仕,退隱山林,“好讀書不求甚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種言行表現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確實很容易和一些文人內心深處的不諧和音發生共鳴。
抱石先生常畫陶淵明,主要是由于他有“史的癖好”,喜歡傳統題材,他研究中國美術史也特別注重東晉至六朝這一段。比較可以和陶淵明相聯系的因素,是飲酒和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