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買進容易賣出難。”收藏藝術品多年的邱先生雖然并不以買貨賣貨賺取價差為收藏目的,但難免偶爾售賣藏品來“以藏養藏”,因此對藏品的套現難頗有體會,“行家還有自己一個相對固定的圈子可以易貨,普通收藏者通常只能依靠拍賣途徑,還是很有限。”這就難怪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公開提醒市場關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最大風險是缺乏退出機制”。收藏者想套現收藏品,到底有什么途徑?
途徑一:拍賣市場
傳統大型拍賣會門檻高,不過近兩年來市場上涌現了一批小拍賣行,給普通藏家提供了藝術品交易的渠道。
拍賣會是目前藝術品市場最主要的套現渠道,但并非所有的藝術品都能進入拍賣會的門檻。收藏者馮先生告訴記者:“大拍賣行對我們這些普通收藏者的東西并不感興趣,我送了好幾次拍品,大拍賣行都看不上。”
以珠寶拍品為例,但大多數拍賣行只接受1克拉以上的鉆石首飾,紅藍寶石的重量則要求在3克拉之上,翡翠則至少應是豆種。普通市民的首飾絕大多數都不是拍賣行感興趣的目標,在拍賣會上能夠成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另外,拍賣行對珠寶拍品的起拍價會定得很低,一般只有市場價格的50%。市場單價在5萬元以下的珠寶,一般都會被當成拍賣會“甩賣”拍品,起拍價格最多只有市場價格的35%。
不過,近年小型拍賣會的崛起降低了拍賣會的準入門檻。“我們擴大小拍的規模,也是因為看到市場有這一塊需求。”廣州一間大拍賣行的經營者告訴記者。也有行家透露,近一兩年市場中新涌現了一批小拍賣行,就是因為藝術品市場的套現渠道有限,這些小拍賣行嗅到了其中很大的商機:“雖然普通藝術品的傭金并不多,但是小行就是要‘薄利多銷’,分一杯羹而已。”
目前,大多數拍賣行都采取每年兩場大拍、3~4場小拍的策略,大拍的拍品多為中高端的藏品。比如書畫拍品要求為大中名頭畫家的作品,小名頭或者名不見經傳的畫家作品,就只能被放到小拍中。
途徑二:回購
回購有幾大特點,一是有一定的限期,并且按原價回購,二是大多數商家的回購業務只局限于自己品牌的商品,主要目的是維護自己的品牌。
不少商家為了增強買家的信心,都開展了回購業務,比如紅木家具、鉆石、翡翠、黃金藏品等的品牌商。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回購有幾大特點,一是有一定的限期,并且按原價回購,譬如紅木商家承諾“3年內以原價回購。”也有的商家為回購業務設立了短期期限,譬如僅限于商場促銷的一段時間,而未必提供長期的回購服務。二是大多數商家的回購業務只局限于自己品牌的商品,主要目的是維護自己的品牌。
不過,不少商家反映內陸珠寶市場的回購需求并不大。譬如某鉆石交易網站春節后促銷時許諾其所售的3000元(實收金額)以上的鉆飾,在票據、證書、標簽完整的情況下,一年之內以實收金額的七折回購,兩年之內以實收金額的八折回購,三年以上以實收金額的全價回購。廣地珠寶也多次舉辦過翡翠回購促銷活動,許諾該店出售的翡翠,三年之后可憑票據高價回購。事實上回購的顧客寥寥無幾。“這也是眾多商家不愿意開展回購服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珠寶業的人士透露。
黃金回購業務在藏品中比較成熟,價格也較公開透明。例如廣州的黃金回購價是上海黃金交易所報價的90~97%,當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報價為350元/克時,市民的黃金首飾、金條可以315元/克賣給舊金回購中心。部分回購中心也開始回購白銀與鉑金,兩者的回購價格分別相當于當日現貨價格的約80%與70%。
途徑三:抵押典當
典當行接受的藝術品類型有限,而且門檻也非常高。此外,典當折現價只有市場價格的20~70%。
目前典當行業很少接受書畫、陶瓷和其他雜項的典當,主要是其標準不夠明確。在收藏品種,只有標準較為清晰的鉆石、翡翠、黃金、名表、紅藍寶石、鉑金比較受歡迎,部分典當行業也收和田玉、貓眼、祖母綠,基本不收碧璽、瑪瑙、水晶等中低檔寶石或新興寶石。
一般來說,典當折現價只有市場價格的20~70%。另外,典當門檻也非常高,以鉆石戒指為例,部分典當行只收0.5克拉以上、凈度與顏色在中檔以上的鉆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收藏品的典當只屬于“短期套現”,典當者多是急需現金過渡,大多數最終會贖回。少數“絕當”的藏品,由典當行通過公開方式處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