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理念的六大要領
蒙特梭利的學生及研究專家們通過匯總蒙特梭利教育理論,歸納出六方面的教育要領及蒙氏教育六大理論。
“適應環境”是萬物的一種本能。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本能幫助他生存,并驅使他發展未來生存必備的生理和心理機能。也就是說:人類的各種體能和智能都是因適應環境而發展形成的。
獨立成長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生理獨立,即幼兒具備獨立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指適應環境,擁有發展生命的能力,即心理上獨立。
幫助幼兒獨立的方法即尊重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并適時地指導,給孩子以最大的耐性、最多的鼓勵。
蒙特梭利說:“我常常聽到幼兒在心里吶喊: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作為成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幼兒讓幼兒自己去做,幫助幼兒讓幼兒自己去思考,幫助幼兒讓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計劃”靠著“過程”來達成,那過程又靠著什么來推動?答案是"內在需要"。一棵小小的蘋果樹苗,必須生長在土里,并經過日照、施肥、澆水等過程,才會長成蘋果樹,開花、結果。這種自然發展的過程,也是萬物成長的自然規律。人的成長也有其內在的自然成長規律,按照蒙氏教育的說法,這種內在的成長規律就是我們常說的敏感期。
每個幼兒都有自發學習的潛質,盡管缺乏經驗,但他們所擁有的最豐富的潛力能使他適應外部的世界。幼兒具有自然意識的感受力,積極地從外部世界獲取各種印象和文化模式,成為他們內在的一部分。蒙臺梭利將兒童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稱為“吸收性心智”。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吸收性心智發生于0—6 歲。其中,0—3 歲這個階段是無意識的吸收,3 - 6 歲則變為有意識的吸收。
1. 無意識吸收階段
3 歲前的幼兒處于無意識吸收階段。蒙臺梭利曾舉例證明兒童對語言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當環境中充滿各種聲音時,嬰兒能自然而然、無意識地從中區分出人的聲音。
2. 有意識吸收階段
3 - 6 歲,幼兒開始進入有意識吸收階段。隨著知識的增加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兒童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學習,他們對于所處的環境變得更具選擇性,并進而發展出自己的判斷力。這時的兒童變成了一個講求實際的、感性的探索者。他們能注意到事物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對比。此時,兒童已能將感覺經驗分類、提煉,將過去吸收的經驗帶到意識中。于是,兒童就逐漸建構起自己的心理,直到他們擁有記憶力、理解力和思維能力。兒童就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而自然進行學習的。因此,環境創設對于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人與小孩工作性質不同: 成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而兒童卻是為了工作而生活,也就是成人的工作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兒童的工作是以工作逐步改進自己、完成自我。因此,手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透過雙手工作,不但可以激發兒童的技能,還可以幫助他們人格正常的發展。
蒙臺梭利說:“工作是人類的本能與人性的特征。”“幼兒喜歡工作甚于游戲。”她認為:使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活動就是“工作”。工作有助于幼兒的肌肉平衡協調發展,培養其獨立性和意志力,使其內在潛能得到充分開發。
幼兒工作的本能包括:自由選擇、重復練習、個人生活的照顧、環境中秩序井然、自由活動中的紀律等。
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的觀察中發現:獎賞或懲罰,對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并不能產生多大的效果。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智能發展的動機不來自于外界的獎懲,而來自幼兒的內在發展需要。因此,她提出了“獎懲無用”的教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