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格爾. 彼得. 尼古拉耶維奇: 男爵,
國內戰爭時期“白色運動”領導人之一,中將(1918)。1918-1919年他參加志愿軍和《南俄武裝力量》。1920年任隸屬于“南俄政府” 的所謂俄軍統帥,從1920年起移居國外. 1924-1928年他任《俄國軍事聯盟》(РОВС)的組織者和主席。
國內戰爭期間的白衛軍統帥弗蘭格爾
俄軍總司令、陸軍中將弗蘭格爾男爵
弗蘭格爾曾任騎兵軍長,參加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弗蘭格爾:于1878年8月15日生于沙皇俄國新亞歷山德羅夫斯克(今立陶宛扎拉賽),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白衛軍首領之一。
弗蘭格爾是一個古老的德國男爵家族的成員。1910年畢業于俄國總參學院。1902年參加俄軍。參加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曾任騎兵軍長。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逃往克里木。
1918年8月參加鄧尼金組建的“志愿軍”,先后任騎兵師師長、軍長、高加索白衛軍司令、“志愿軍”司令。因與鄧尼金發生權力之爭,被鄧尼金驅逐出國。
1920年4月鄧尼金的白衛軍到了崩潰邊緣,在協約國支持下,接替鄧尼金任克里木“俄軍”總司令。為了收買人心,弗蘭格爾允許他的隊伍公開搶劫強奸,允許士兵“平均分配”搶劫所得。他還常常把俘虜帶到他們同伴面前進行處決,然后讓那些親眼見到殺人的俘虜在加入白衛軍和被處死之間做出選擇。
1919年鄧尼金反蘇叛亂失敗后,其殘兵由弗蘭格爾率領逃到克里木米亞半島。1920年4月,在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波蘭地主軍隊發動對蘇俄的戰爭,占領了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弗蘭格爾乘機北犯,企回攻占頓巴斯。6月,紅軍發起反擊,收復基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而越過國界一直打到華沙城下。10月,雙方簽訂初步和約,劃定兩國的邊界。對波戰爭結束后,紅軍集中力量對付弗蘭格爾。1920年11月,蘇俄政府成立以伏龍芝為司令的南方戰線。1920年11月28日,蘇聯紅軍向弗蘭格爾白衛軍的“老巢”克里木半島發起總攻。僅一周的時間,弗蘭格爾的部隊就被逼到黑海岸邊的費奧多西亞灣。在協約國艦隊的護送下,弗蘭格爾率領14.5萬白衛軍及其家屬乘船集體出逃土耳其。蘇聯國內戰爭至此大體結束。
后來的1924~1928年間,弗蘭格爾在法國巴黎成立了“俄國軍事聯盟”,命令所有白俄保留武器,隨時準備反攻蘇俄。
對蘇聯來說,弗蘭格爾是國外最危險的敵人。1928年春,弗蘭格爾家中發生了一件怪事,手下人向他通報說一個自稱是他哥哥的人要見他。但此人與他相見后,很快就消失了。隨后,弗蘭格爾患上了急性傳染性結核病,連續一個多月高燒40度。1928年4月25日死于比利時布魯塞爾。
1989年,蘇聯克格勃承認,他們曾秘密劫持了流亡巴黎的白俄軍官庫捷波夫和米勒,但對弗蘭格爾之死卻只字未提。
當時,南俄武裝力量的宣傳海報
弗蘭格爾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