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老中醫經驗集
 

李明富,云南澄江人,1939年3月15日出生,其祖父及父親均為當地頗有聲譽的名中醫。
學術精華
一、瘀血理論及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應用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是中國醫藥學偉大寶庫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2000多年來,人類在與疾病斗爭的長期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現在,活血化瘀治則被廣泛運用于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為許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重要手段并開辟了一條重要的途徑。特別是對一些世紀病、疑難病運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和長足的進展。首先提出了“瘀血學說啟始于內經,奠基于仲景,經歷代的演進,至清代而大為發展,尤其是由于王清任、唐容川、周學海等的努力,使瘀血學說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說,成為祖國醫學中具有實踐意義的重要學說之一”。這一結論至今為多種活血化瘀研究專著所沿用。
李氏瘀血學說的主要內容可以從瘀血的含義、形成原因、臨床診斷依據及活血化瘀療法等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瘀血的含義何謂瘀血?在中醫學里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如:①《說文》謂“瘀,積血也”;②《證治準繩》、《皇漢醫學》等認為:污穢之血為瘀血;③《血證論》認為:離經之血為瘀血。由此可知,瘀血主要是指瘀積不行,污穢不潔和已離經脈(而停積于體內)的血液??梢哉J為,瘀血是中醫病因病機的一個概念,它既是其他病因(如六淫、情志、飲食等)引起的一種病理改變,又是進一步引起某些疾?。ㄈ缧乇?、中風等)的重要致病因素。對于主要由血液停滯、瘀結不散而形成的病證,稱為瘀血證或血瘀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瘀血往往和其他的病因(如痰濁、濕邪、寒邪、熱邪、正虛等)一起,影響不同的臟腑、經絡,因而導致復雜多樣的臨床表現。
中醫著作里,和瘀血同類的名稱尚有滯血、留血、閉血、蓄血、干血、老血、死血、敗血、惡血、賊血等。名目雖多,其目的在于想從不同的角度(如輕重、新久、危害等)描繪出瘀血的實質。
其中,滯血、留血、閉血等名稱的意義與瘀血相近,是指血液瘀積不行,滯礙留閉;蓄血除和瘀血同義外,一般多指起病較急,病位在下焦的瘀血證;干血、老血、死血是指瘀積已久,難于在短時間內祛散的瘀血;敗血是言其血已敗壞而失卻正常的生理功能;惡血、賊血則是形容瘀血對人體的危害如惡如賊。所以,上述名稱總的可以用“瘀血”一名加以概括。共同的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其中血郁、血瘀、血結分別作為瘀血輕重、新久的三種不同程度的名稱。與此相對應的是活血行血、化瘀通絡、破血散結。
(二)形成瘀血的原因1外傷:各種外傷是形成瘀血的一個常見而重要的原因。在《內經》即有“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的記載?!峨s病源流犀燭·跌撲閃挫源流》說:“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處。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备鞣N外傷之后,無論有無出血現象可見,凡有腫痛之癥,均應考慮內有瘀血的可能。
2出血:出血引起瘀血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出血之后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之血,即是瘀血;二是治療血證之時,不究根源,專事止澀,過用寒涼,使血行不暢而易瘀滯。
3情志:情志過極則令氣病,影響氣血的周流暢行,進而形成血瘀。如《醫學入門·腹痛》說:“瘀血痛有常處,或憂思逆郁而得?!薄夺t徹·蓄血》說:“其人或勞倦,或跌撲,或閃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4外邪:各種外邪均可導致血瘀,其中以寒邪、熱邪較為重要。血遇寒則凝,感受寒邪會引起或加重血脈瘀阻的病變。如《靈樞·癰疽》說:“寒邪客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睖責岵⌒把蒲?,血受熏灼則易于凝結瘀滯;傷耗津液,津虧則不能載血運行,均會導致血瘀。
如《臨證指南醫案·疫》說:“吸入疫癘,三焦皆受,久則血分漸瘀,愈結愈熱,當以寒苦之制。”何第五卷192秀山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說:“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保嫡摚簹鉃檠獛?,正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正常運行而致血瘀。如《讀醫隨筆·承制生化論》說:“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薄毒霸廊珪っ{痛》說:“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睔w納言之,上述原因主要是通過損傷血行的經道,改變血液的性質,影響津、氣、血之間的正常關系等機理而形成瘀血,并進而變生多種疾病。這一觀點被寫進《中醫學基礎理論》,并為后繼的現代研究奠定了基礎。成為中醫基礎理論從唯象向實驗轉化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也是將現代醫學及現代科技理論和血瘀學、流體力學、心臟血流動力學、微循環理論等應用于中醫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它也直接成為中西醫兩個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中介環節,由此而極大地推動了瘀血學說的學術發展。
(三)瘀血的癥狀及體征1疼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者,氣血不通之意”。瘀血疼痛的特點是:痛處固定;久痛不愈,反復發作;多為刺痛;痛而拒按或兼形腫;用其他治法的藥物不效等。
2發熱:瘀血發熱屬于內傷發熱的范疇,可以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自覺或他覺的發熱。因瘀積部位、病程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有多種發熱類型。瘀血發熱的特點之一是脈證不盡一致,如《金匱·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說:“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保晨却吼鲅铚獾?,妨礙氣機出入,則會壅而為咳為喘。嚴重時,由于瘀閉肺脈,令水溢痰生而致咳逆喘息不得臥。如《丹溪心法·咳嗽》說:“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保葱募抡纾吼鲎柩},使心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5發黃:包括一般的膚色發黃及黃疸之黃,前者為肌膚失養而黃,后者為血液敗壞而黃。
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瘀血候》說:“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薄杜R證指南醫案·諸痛》說:“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發黃,非疸也?!敝軐W海認為“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故對黃疸也主張用活血化瘀藥,“必須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紅花、茜草、丹參之類,為其已壞之血不能復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后無礙新血之流行也”(《讀醫隨筆·卷四》),這個觀點值得參考。
6神經精神癥狀:如健忘、癲狂、癱瘓、昏迷等。如《血證論·健忘》說:“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周學海認為“瘀血凝痰阻塞心氣,使心的神機停滯而發癲(《讀醫隨筆·卷三》)。中風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癱瘓,血脈瘀阻是重要的病機,故周學海認為需重佐活血以“撥其機”,“通其道”(《讀醫隨筆·卷四》)。瘀血引起的神昏譫語在溫熱病熱入營血時較為多見。
7癰腫:癰腫的病因雖與濕熱火毒有關,但從病機分析,無論內外癰癥,總由血瘀肉腐而成。所以在治療上,尤其是膿腫未成之時,需配合活血化瘀,以求癰消腫散。
8癥積包塊:癥積包塊的形成總與血瘀密切相關。如《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9青紫紅腫、赤絲縷紋:外傷后局部的青紫腫痛;肢體疼痛時兼見的紅斑結節;眼病時的第五卷193目珠血絲紫赤;心陽不足,氣滯血瘀時的鼻頭色青、面唇青紫;瘀積既久,精血不能濡養肌膚而現的肌膚粗糙甚至甲錯等,均可視為瘀血的體征。
10月經疾?。吼鲅獌韧?芍略陆洸徽{,痛經,閉經等。由瘀血所致月經疾病的特點是:多見少腹脹滿刺痛,拒按,經血色黑有塊,經行不暢,塊下痛減等。
11二便:大便或結或易,便下色黑,小便自利,是下焦血瘀的兩個表現。
12舌脈:瘀血的舌象為舌質有瘀點、瘀斑,舌質青紫,甚至唇萎舌青。瘀血的脈象常見沉、弦、澀。
(四)瘀血的診斷由于瘀血既是一種病理改變,又是一個致病因素;可單獨致病,更多情況下是綜合致病,而且,多種疾病的全過程或某些階段與瘀血關系密切。所以,判斷患者是否有瘀血(或血瘀)存在,的確是臨床工作面臨的一個具體問題。
血瘀診斷的要點是:第一,癥狀特點:所見病癥具有血瘀為患的特點,及可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都應深入考慮是否屬血瘀所致。較突出的如:疼痛———痛處固定,刺痛,久痛不愈;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發熱———除外正虛、氣郁、食積等的內傷發熱。
第二,瘀血體征:如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澀、弦或結,癥積包塊,體表血管異常,肌膚甲錯等。
第三,疾病史:與現患病癥密切相關的,起病前的外傷、出血、月經胎產等疾病的病史。
第四,治療史:有時雖然瘀血的征象不太顯著,但有屢服他藥,變更治法而未效的治療史。
以上四項中,癥狀特點和瘀血體征是診斷的主要依據,而疾病史及治療史可作為重要參考。
據文獻報導對200例診斷為血瘀證的病人進行統計,出現頻率較高的癥狀及體征是:固定性疼痛86%,青紫舌70%,舌下靜脈曲張62%,面部眼周暗黑49%,肢體麻木40%,少腹硬滿壓痛38%,人工流產史44%,手術史38%。
通過近20年來的研究,初步了解到血瘀與現代醫學所稱的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異常、結締組織增生變性以及免疫調節失常等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故有關的檢測數據或征象,均可作為診斷血瘀的參考。但離診斷標準的建立,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因為建立新的診斷標準必須:一是證的規范化,避免多象并列而“但見一癥便是”的診斷方法;二是給微觀指標賦予某種辨證意義,需經嚴格的對比觀察,全面驗證,避免只重視陽性符合率的片面性;三是微觀指標的辨證意義,必須從辨病意義中區別出來,即此種指標必須具有證的特異性;四是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必須以宏觀的證———效關聯為基礎,微觀指標為參照。
在確定診斷為血瘀的前提下,還應進一步四診合參,辨明其寒熱虛實:熱證血瘀主要是由熱邪、溫毒等病因所致,常見于外感、熱病及內外痛證。除血瘀表現外,伴有發熱、口渴、面紅目赤、尿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等熱證征象。
寒證血瘀主要因感受寒邪所致,多見于血脈及肢體經絡的瘀證。除血瘀的表現外,伴有畏寒喜暖、得熱證減、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緩或緊等寒證征象。
第五卷194實證血瘀:一般說來,血瘀均屬實證范疇,由氣機郁滯、寒邪凝滯及熱邪熏蒸所致的血瘀均表現為實證。狹義的實證血瘀則僅指由氣機郁滯所致的血瘀。常兼見胸脅滿悶疼痛、腹部脹滿、噯氣、便秘、苔膩、脈弦等征象。
虛證血瘀:是指由于氣虛不行,津虧不運,及陽氣衰微所致的血瘀,以及瘀證日久傷正,兼見氣、血、陰、陽虧虛的病證,所以血瘀的虛證實際上屬虛實夾雜的證候。其中以氣虛血瘀最為常見,陽虛、陰虛、血虛等血瘀次之,臨床分別兼見氣、陽、陰、血虧虛的征象。
(五)活血化瘀療法1活血化瘀藥物:活血化瘀藥物具有調暢血行,祛除瘀滯的功效,適用于治療各種由血瘀引起的病癥。目前比較公認的活血化瘀藥有40余種,但其作用的特點及強度各有不同(詳見表1)。
表1常用的活血化瘀藥活血化瘀破血溫性當歸,雞血藤,山楂,月季花川芎,紅花,降香,延胡索,姜黃,三七,乳香,澤蘭,五靈脂,劉寄奴莪術平性桃仁,牛膝,沒藥,蘇木,紅藤,蒲黃,血竭,自然銅,王不留行水蛭寒性丹參,地龍郁金,丹皮,赤芍,紫草,茜草,益母草,紫葳,虎杖三棱,蟲,穿山甲,虻蟲在活血化瘀的總功效下,活血化瘀藥分別具有活血養血、活血定痛、活血通絡、活血止血、散瘀涼血、活血消癰、活血療傷、活血調經、活血逐瘀、破血消癥等特點,可根據臨床需要選擇應用(詳見表2)。
因活血化瘀藥物具有活血行氣,祛瘀生新,暢通臟腑經絡的作用,所以除用于上述情況外,還往往把它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于某些癥狀遷延,病情頑固的慢性疾病,即使在這些疾病中沒有典型的瘀血表現,但從病機分析仍可能與瘀血有關。
2活血化瘀治法的主要配伍:單純由血瘀所致的病癥,治以活血化瘀即可。除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理變化,以及虛實夾雜,兼見氣血陰陽虧虛者,則需適當配伍其他治法,才能更有效地治療多種類型的血瘀證。這里著重討論幾種主要配伍方法的應用:(1)行氣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藥配伍理氣行氣藥而成,適用于既有血瘀又有氣滯,即氣滯血瘀的證候。延胡、川芎、郁金、姜黃等藥被稱為血中之氣藥,可優先選用。氣滯較重者,尚需配伍枳實、枳殼、臺烏、茴香、厚樸、佛手、薤白等行氣藥。代表方劑如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
現代應用舉隅:辨證屬于氣滯血瘀的心、腦血管疾患,玻璃體或眼底出血,神經衰弱,急腹癥,軟組織損傷及骨折,腦外傷后遺癥等。
(2)益氣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藥配伍補氣益氣藥而成,適用于氣虛不足以運血而發生的血瘀,以及瘀證日久而有氣虛證候者。常配伍黃芪、黨參、白術、五味子、黃精等藥。代表方劑如補陽還五湯。
第五卷195表2活血化瘀藥物功效分類表功效常用藥物適應證候方劑舉例養血活血1當歸,丹參,雞血藤,三七既有瘀血,又有血虛,祛瘀能促進生新,生新也能促進祛瘀1四物湯2圣愈湯活血定痛2川芎,延胡,郁金,乳香,沒藥,蒲黃,靈脂,姜黃,丹參,赤芍,當歸,降香,莪術因血瘀引起的頭、胸、腰、腹及肢體等部位的疼痛1失笑散2活絡效靈丹3沒藥除痛散(《證治準繩》)活血通絡3丹參,當歸,川芎,姜黃,雞血藤,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地龍,穿山甲瘀血阻滯經絡而見肢體麻木,疼痛,發涼甚至癱瘓等癥1補陽還五湯2身痛逐瘀湯活血止血4三七,茜草,蒲黃,降香,大黃出血之后有瘀血留著;因瘀血引起的出血1十灰散2生蒲黃湯(《眼科六經法要》)涼血散瘀5丹參,丹皮,赤芍,郁金,桃仁,紫草血熱癢疹及溫熱病內陷營血,瘀熱互結所致的發熱,神昏,譫語,斑疹顯露等癥1犀角地黃湯2犀地清絡飲(《通俗傷寒論》)活血消癰6丹皮,赤芍,紅藤,澤蘭,乳香,沒藥,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內、外癰腫初起,發熱,腫脹疼痛,活血化瘀可促進癰消腫散1仙方活命飲2大黃牡丹皮湯3消乳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活血療傷7三七,蘇木,紅花,乳香,沒藥,延胡,川芎,丹皮,血竭,靈脂,劉寄奴,降香,虎杖,自然銅,蟲各種外傷所致的青紫腫痛,活動障礙以及骨折1復元活血湯2續骨活血湯(《中醫傷科學》)活血調經8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桃仁,紅花,月季花,郁金,澤蘭,益母草,牛膝,紫葳,虎杖,王不留行瘀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后惡露不盡等癥1溫經湯(《婦人良方》)2艾附歸芎飲(《中醫婦科治療學》)活血逐瘀9丹參,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丹皮,牛膝,大黃,蟲瘀血內著引起的煩躁,口渴,發熱,咳喘,腹滿脹痛,肌膚甲錯等癥1通竅活血湯2血府逐瘀湯3玉燭散(《丹溪心法》)破血消瘀10丹參,三棱,莪術,姜黃,穿山甲,水蛭,虻蟲,蟲因瘀血停滯,久而結為癥積痞塊1鱉甲煎丸2鱉甲煎丸(《雜病源流犀燭》);3三棱湯(《慎齋遺書》)第五卷196現代應用舉隅:辨證屬于氣虛血瘀的心、腦血管疾患,心肌梗塞,肺心病,腦外傷后遺癥,以及抗衰老等。
(3)養血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藥配伍補血養血藥而成,適用于血瘀而同時伴有血虛證候者。
除首選當歸、丹參、雞血藤等既能活血又能養血的藥物外,常配伍熟地黃、阿膠、枸杞子、制首烏等補血藥。代表方劑如圣愈湯。
現代應用舉隅:辨證屬于血虛血瘀的冠心病,肝臟病,腎臟病,血證之后,宮外孕等。
(4)滋陰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藥配伍養陰生津藥而成。適用于既有血行瘀滯又有陰虛津虧的多種陰虛血瘀的證候。常配伍生地、麥冬、天冬、玄參、沙參、石斛、女貞子、旱蓮草等藥。傳統的滋陰活血方劑較少,可根據病情的不同,以活血化瘀方藥配合增液湯、天王補心丹、沙參麥冬湯、一貫煎、六味地黃丸等方加減化裁。
現代應用舉隅:辨證屬于陰虛血瘀的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肝炎,萎縮性胃炎,糖尿病等。
(5)溫陽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藥配伍溫補陽氣藥而成,適用于陽氣虛衰,運血無力的陽虛血瘀證。因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故主要配伍附子、肉桂、干姜、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鹿茸等溫補腎陽的藥物。代表方劑如急救回陽湯等。
現代應用舉隅:辨證屬于陽虛血瘀的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脈管炎,雷諾氏病,慢性腎炎,阿狄森氏病,硬皮病,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綜上所述,李氏研究提出的系統而完整的瘀血及活血化瘀理論及治法,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所認同及接受,為當今活血化瘀研究的蓬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李氏還將瘀血及活血化瘀理論用于急性腦出血、冠心病、糖尿病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病機學和治療學觀點,豐富發展了這幾類難治疾病的病機理論和治療理論,有效地指導著臨床治療。
如在所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提出了急性腦出血的基本病機為“瘀、痰、虛”,采用活血化瘀祛痰補虛法治療急性腦出血,實驗研究顯示出在消除腦血腫、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臨床研究顯示活血祛痰補虛法治療急性腦出血,在臨床療效、減少死亡率等方面均優于現用的常規療法。
提出糖尿病的基本病機是“瘀血阻滯,氣陰兩虛”這一符合臨床實際的學術觀點,對傳統“陰虛燥熱”這一病機學說進行了補充發展,認為治療糖尿病時應重視活血化瘀治則的運用。
重點研究了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及機理,并研制出了能有效控制糖尿病防治其血管并發癥的中藥制劑,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
二、氣血病機氣血是構成機體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同時,氣血又是臟腑功能的產物。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均以氣血為物質基礎。《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薄夺t宗必讀·古今元氣不同論》說:“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氣血虛損則諸邪輻輳,百病叢集?!薄陡裰掠嗾摗ね达L論》說:“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于七情,外傷于六氣,則血氣之運或遲或速,而病作矣?!睔庋缓蜁е录膊〉漠a第五卷197生。而基于臟腑、經絡等異常所導致的疾病,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氣血的正常運行及其功能的發揮。所以《本草衍義·衍義總敘》說:“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保ㄒ唬獠〔C氣既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又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從氣病的病機來說,更多的是由于功能之氣失調所致。氣以“升降出入”為基本運動形式,不斷地流行全身,發揮維持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促進精、血、津液的化生,推動血和津液的輸布,維持正常體溫,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固攝血液、精液,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的排泄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各種病因(如外邪、飲食、情志、勞倦等)作用于人體,導致氣的生成不足,功能異常或運行障礙時,就會產生疾病。正如《丹溪心法·破滯氣》所說:“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
氣也者,獨非人之根本乎?!庇捎跉獠∷纬傻牟“Y是相當廣泛的,《證治匯補·氣證》說:“氣之為病,生痰動火,升降無窮,燔灼中外,稽留血液,為積為聚,為腫為毒,為瘡為瘍,為嘔為咳,為痞塞,為關格,為脹滿,為喘呼,為淋瀝,為便秘,為胸脅脹疼,為周身刺痛,久則凝結不散,或如梅核窒礙于咽喉之間,咳咽不下,或如積塊攻沖于心腹之內,發則痛絕。”如從廣義的范圍來看,則更可以說明各種疾病的產生無不與氣有關。早在《素問·舉痛論》就說“百病生于氣也”。《景岳全書·諸氣》論述說:“夫百病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
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而凡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只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這里概括論述氣的幾類常見病機。
1氣虛:是由于正氣不足,不能正常發揮氣的各種作用,臟腑機能減退所形成的一類病機。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于飲食失調,水谷精微不充,以致氣的來源不足,如《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倍怯捎诖蟛』蚓貌≈?,年老體弱,以及煩勞過度等,以致臟腑機能減弱,氣的化生不足。這類原因在臨床上則為常見。
“氣者,人之根本也?!保ā峨y經·八難》)氣對人體具有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重要的作用。
正氣虧虛,就會因氣的作用不能正常發揮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如《幼科準繩·心臟部二》說:“凡氣虛之證,初發身熱,手足厥冷,乍涼乍熱,精神倦怠,肌肉白光白,飲食減少,四肢倦而睡臥安靜,便清自調,虛證無疑。”由于氣虛不能榮于上則頭暈目眩。氣虛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形體失養則體倦乏力。肺氣不足則聲低懶言。脾氣不足,失于健運則飲食減少。衛氣虛弱,表衛不固則為自汗,以及易受外邪而致感冒。衛氣虛弱,以致營衛失和,則見惡寒,發熱。《醫門法律·虛勞脈論》說:“衛虛則惡寒,榮虛則發熱耳。當緩調其榮衛,俾不相亢戰,則寒熱自止?!闭龤馓澨?,鼓動運行之力不足,以致氣血不能榮于色,充于脈,則表現面白,舌質淡,脈虛無力。
2氣陷:屬于氣虛病機中的一種,但以氣虛下陷為主要特點。主要由于先天稟賦不足,久病體虛,老年體衰,飲食損傷以及煩勞過度所致。尤其是久病瀉、痢、婦女生育過多及產后失于調養等更易發生。氣陷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脾居中焦,其氣主升,脾氣受損則升舉無力以致氣虛下陷。在臨床上,除可表現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面白,舌質淡,脈虛無力等氣虛的共同癥第五卷198狀外,還可見腹部墜脹、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的病癥。中氣下陷,脾胃運化失常,則表現食少,腹脹肛墜,泄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鼻尻栔畾鈶谏希穹丛谙?,即因其衰弱不能升舉,以致下陷而飧泄無度也?!保硽饷摚阂鄬儆跉馓摬C之一,并為氣虛中的病情嚴重,情況緊急者。為大汗,大瀉,大失血,津液大泄以及中風、厥證等病情嚴重的一種病理變化。氣的功能發揮,有賴于血及津液的正常,當血液或津液大量損耗時,就會發生“氣隨血脫”或“氣隨液泄”的病變。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當氣虛至脫絕,便見氣息低微,眩暈昏仆。氣虛則無力推動陽氣及津血布達臟腑、經絡及軀體,故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弱。氣脫固攝無力,津液外泄,故見汗自出,甚至汗出如珠。《景岳全書·厥逆》篇說:“氣虛卒倒者,必其形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薄斗秋L》篇又說:“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何也?忽為汗出者,營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開口不合者,陽明經氣之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或昏倦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于心,精敗于腎也,凡此皆沖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4氣郁:屬于氣運行障礙的一種病變。一般多指肝氣郁結。主要由于憂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情志內傷雖為引起氣郁的病因,但易患氣郁者,常有本身臟氣虛弱的內在因素。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备沃魇栊梗韵矖l達,能疏達氣機,發泄壅滯。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表現為精神抑郁,胸悶不舒,兩脅脹滿或串痛。肝木之于脾土,本為制勝之臟,肝氣郁結之后,橫逆乘脾犯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則見脘悶,噯氣,吐酸,腹脹,泄瀉等癥。在氣郁的基礎上,由于病機的發展變化,常繼發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濕郁等多種病變。正如《丹溪心法·六郁》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睔庥羧站?,影響及血,以致血循環不暢,脈絡阻滯,則成血郁。表現胸脅刺痛,痛有定處,舌有瘀點或瘀斑等。氣郁日久化火,以致肝火上炎則成為火郁,表現性情急躁,口苦咽干,目赤耳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氣機郁滯、使津液的運行不暢而結成痰涎,形成痰郁。若痰氣交阻于胸膈之上,則表現胸中窒悶,咽中有物作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亦即形成所謂的“梅核氣”。憂思氣結傷脾,以及肝郁橫逆侮脾,都會使脾失健運,不能消磨水谷以及化水濕,飲食停滯則成食郁,表現納差,腹脹,胸脘痞悶,吞酸噯氣等癥;水濕內停阻滯中焦成濕郁,表現食少噯氣,脘腹脹悶,便溏腹瀉,苔膩等癥。
5氣滯:是由于氣的運行不暢,因而在某一臟腑、經絡或某些部位產生氣機郁滯的病變。
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閃挫勞傷,以及痰飲、瘀血阻滯等多種原因,都會使氣機運行不暢而導致氣滯。氣滯與氣郁兩者均屬氣機郁滯、運行不暢的一類病變,此為相同之處。不同之點在于,氣郁因情志內傷所致,主要病機為肝氣郁結。而氣滯則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其病變可分別涉及多個臟腑經絡。氣在人體的運行連綿不止,環周不休。氣機阻滯之后,就會因氣血運行障礙,郁滯不通,而在病變臟腑或部位出現脹悶、疼痛。身體各處均有發生氣滯的可能,其中以肺、脾胃及經絡的氣滯較為常見。肺氣壅滯,失于宣降,則見胸脅滿悶,胸背疼痛,咳嗽,氣促,痰多等癥。脾胃氣滯,中焦壅塞,升降不利,則見腹部脹滿,噯氣,吐酸,便秘等癥。經絡氣滯,營衛受阻,表現受阻部位的經絡、肌肉、關節脹痛。
6氣逆:是由于氣的升降失常,當降不降,或升發太過所致的病變。升降是氣的基本運動第五卷199形式之一,有升有降,升降相對平衡,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具體地體現于各個臟腑功能活動以及臟腑之間的協調關系,如肺既宣發又主肅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心火下降,腎水上騰,水火既濟等。其發生病變,在臨床上以肺、胃、肝的氣逆較為多見。肺氣以下行為順,若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肺,使肺氣不能宣發、肅降,肺氣上逆則表現為咳嗽,喘促。胃主降濁,亦以下行為順,若因感受外邪,或飲食、痰濁積滯,或胃寒積飲等損傷胃腑,均可使失其和降,遂上行而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反胃等癥。肝氣本疏泄條達,若傷于郁怒,勢必升發太過,肝氣上逆而見性情急躁,頭痛,眩暈甚至昏厥等癥。若肝氣橫逆,乘侮脾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運,以致脘悶,納差,噯氣,吐酸,腹脹,腹瀉。
(二)血病病機血液的運行由心所主;血液的生成及統攝有賴于脾氣的健旺;血的貯藏及調節則有賴于肝。所以血病的病機常和心、脾、肝三臟有密切關系。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的運行除賴氣的推動外,尚需津液的運載,津液虧耗亦會引起血液運行不利。如《讀醫隨筆·自嚙狂走是氣血熱極而非祟也》說:“血猶舟也,津液水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币虼?,對于血的病變,尚需考慮其與氣和津的關系。血的病機,歸納起來主要有血虛、血溢(出血)、血瘀、血厥及血熱等幾類。
1血虛:是由于營血虧虛,使臟腑、經絡、組織等失于濡養的病變。常因脾胃虛弱,營養不良,水谷精微不充,以致生化之源不足;或因思慮勞傷,損傷過度以及寄生蟲證,或因于大出血以后,都是造成血虛的重要原因。由于血虛不能上榮于面,頭目失于滋養,故見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由于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則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經脈失于濡養則見手足發麻,肌肉動。血不養肝,肝氣郁滯則脅痛。肝開竅于目,肝血不足還可表現為視力減退。婦人則沖任空虛,以致月經不調甚至或閉經。
2血溢: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以致血液溢出脈外,是為血溢的病變,亦稱為出血。引起出血的原因比較廣泛,諸如感受外邪,損傷脈絡;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滋生濕熱,迫血妄行,或損傷脾氣失其統攝之能;勞倦過度,損傷心脾,氣傷則無以攝血;陰傷則虛火內生,迫血妄行;情志過極、郁怒傷肝,肝火上逆乘肺,或橫逆犯胃;以及跌墮墜,脈絡損傷等,都是臨床最常見的。邵新甫在《臨證指南·吐血》中說:“若夫外因起見,陽多,蓋犯是證者,陰分先虛,易受天之風熱燥火也。至陰邪為患,不過其中一二耳。若夫內因起見,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傷肝臟,勞形苦志而耗損心脾,及恣情縱欲以賊腎臟之真陰真陽也。”總之,無論內傷外感,只要損傷脈絡,都有造成出血的可能。其所以然者,正如《景岳全書·血證》所說:“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而損者為病。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于氣,氣傷則血無以存?!毖獰嶂?,又有實火及虛火的不同。如感受六淫中之風、熱、燥、火等邪,里熱亢盛或濕熱蘊結,情志怫郁所化生的火熱等均屬實火。如肺、肝、腎、胃等的陰精不足,致陽氣失所養,亢而為熱,則屬虛火。當火熱熏灼及氣虛不攝的病機發生在不同的臟腑經絡時,就會引起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血證,并有相應的癥狀表現。一般說來,出血初期多為實火;經過反復出血,由于血液虧損太甚,不足以養陽,陽氣浮越,則又呈現虛火。所以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既是引起出血的病機,往往又是出血導致的病理結果。若氣損及陽,不僅正氣不足,而且陽氣虧虛,氣虛陽弱,不能統率固攝血液,以致形成虛寒第五卷200性的血證,這類病機在部分吐血、便血患者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3血瘀:是血液運行不暢,瘀積凝滯,或離經之血停積體內的病理變化。凡跌撲損傷,各種出血,情志內傷,外邪侵襲,津液虧耗,以及久病正虛等都可以導致血瘀。隨瘀積部位和病及臟腑的不同,血瘀在臨床上可以發為多種多樣的病變和癥狀。比較常見的是:(1)疼痛。《本草求真·痛》說:“痛者,氣血不通之意?!奔囱杏魷蝠鲎瑁虿煌ǘ鹛弁?。血瘀疼痛的特點是痛如錐刺,痛處固定,久痛不愈,痛而拒按或兼腫脹。(2)發熱。血瘀發熱屬內傷發熱的范疇,可以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自覺或他覺的發熱。因瘀積部位,病程及耗傷氣血陰陽的不同情況而有多種發熱類型。(3)咳喘。瘀血阻滯氣道,妨礙氣機出入,即令氣壅而為咳為喘。嚴重時由于瘀閉肺脈,令水溢痰生而致咳逆喘息不得臥。如《丹溪心法·咳嗽》說:“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薄堆C論·咳嗽》亦說:“人身氣道,不可有壅滯,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為咳?!保ǎ常┬募抡?。瘀血阻滯心脈,血運不暢,心失所養而發生心悸怔忡。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保ǎ担┙⊥?。
瘀血阻滯,血脈不暢,使心神失養而致健忘。《血證論·健忘》說:“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6)癲狂。瘀血停積,神機阻滯,精神失常而發生癲狂。《醫林改錯》認為癲狂是由于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所致?!蹲x醫隨筆》亦認為凝痰瘀血阻塞心氣,使神機停滯而為癲。(7)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失常。由于血脈瘀阻,經隧不通,以致肢體麻木疼痛,甚至癱瘓。(8)黃疸。肝膽血脈瘀滯,疏泄失常,膽汁外溢而發生黃疸。《張氏醫通·黃疸》說:“以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讀醫隨筆·黃疸黑疸》說:“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總須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為其已壞之血不能復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后無礙于新血之流行也?!保ǎ梗┌b瘡。濕熱、火毒等邪侵犯人體,導致敗血留滯,血瘀肉腐而形成內、外癰證。如《景岳全書·外科論證》說:“凡瘡瘍之患,其為病則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癰疽總論歌》概括說:“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保ǎ保埃┌Y積包塊。引起癥積包塊的主要病機是氣滯、血瘀、痰結。王清任尤其強調血瘀在形成癥積包塊中的重要性?!夺t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11)由于血行瘀滯,還會出現皮膚顏色及血脈異常的癥狀,如青紫腫痛,赤絲縷紋,皮膚粗糙,甚至肌膚甲錯等。(12)血瘀的舌象多為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象多為弦、澀、結。如《讀醫隨筆·瘀血內熱》說:“凡瘀血初起,脈多見弦?!薄蹲C治準繩·腰痛》說:“瘀血為病,其脈必澀?!薄稙l湖脈學·結脈生病詩》說:“結脈皆因氣血凝?!保囱剩菏怯捎谘牟∽兌鴮е峦蝗换柝?,不省人事的病證。其病機有血逆而厥及血脫而厥兩種。如《景岳全書·厥逆》說:“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毖嬷?,因平素肝陽亢旺,加之惱怒氣逆,以致血隨氣升,氣血上壅,蒙蔽神明而引起。表現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脈象沉弦,屬于實證。亦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及《調經論》所說的“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血脫之厥,因失血過多,如大崩、大吐,或咳血、便血過多,以致氣隨血脫,腦海失養所引起。表現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肢冷汗出,氣息低微,舌淡脈細數等氣血脫失,臟腑無以溫煦濡養的癥狀,屬于虛證。
5血熱:是由于血分郁熱或熱邪侵犯血分而引起的病變,在外感熱病及部分內傷雜病中均會出現。由于熱在血分,熏灼營陰,故身體灼熱,入夜尤甚,舌紅絳,脈細數。血熱熾盛,擾及第五卷201心神,則心煩不安,甚至躁擾昏狂;熱盛動血,血液妄行,則致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或外發斑疹。
(三)氣血同病病機《靈樞·營衛生會》說“血之與氣,異名同類”,兩者關系,密不可分。故氣病易影響及血,而血病也易影響及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少,氣虛則血失統攝,氣病日久必及于血;血虛則氣少,血瘀則氣滯,血脫則氣隨血去,血病日久必及于氣。所以臨床上除單獨的氣病、血病外,還常見到氣血同病。
1氣血兩虛:多因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血液,以致氣血兩虛。由于氣血虧虛,失于溫煦濡養,故見短氣懶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脈細弱等癥。
2氣滯血瘀:多因情志不遂或閃挫外傷等引起臟腑或經絡的氣機郁滯。氣為血帥,氣滯不行則血液運行障礙,形成氣滯血瘀的病機。由于氣血的運行均受到障礙,表現為病變部位脹滿、刺痛或有腫塊,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癥。
3氣虛血瘀:多由于久病正虛或年老體虛,正氣不足,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以致血行不暢甚至瘀滯。主要表現短氣、心悸、乏力、自汗等氣虛證的同時兼有病變部位刺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癱瘓,面色紫暗,舌質有瘀點、瘀斑等。
4氣不攝血: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正氣虧虛,氣虛則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出血。可以表現為鼻衄、齒衄、吐血、便血、尿血等癥。同時伴有神疲乏力,心悸短氣,動則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弱等氣虛癥狀。其中若見氣虛下陷諸癥,而又見便血、尿血者,則稱為血隨氣陷。
5氣隨血脫:各種原因所致的大量出血,均會使正氣隨之暴脫。因氣與血相依相成,血為氣母,血以養氣,血以載氣,大量失血之后,則氣無所依附,故氣亦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固攝肌表,則見冷汗淋漓;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所以四肢厥冷;氣血不能上榮于頭目,故見暈厥。
氣血脫失,不能鼓動及充盈血脈,故脈微細或見芤象。
三、津液病機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是由多個臟腑相互協調來完成的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生理過程,其中與肺、脾、腎及三焦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臟腑的病變會使津液的生成、輸布或排泄發生障礙,而津液的病變也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臨床上最常見的津液的病變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津液虧損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產生。
1燥熱傷津:在六淫之中,燥邪與熱邪均易傷耗津液,尤以熱邪為甚。因為熱邪的性質,善于熏蒸發散,其燔灼之勢所及,津液首當其沖,或被迫而外泄,或受灼而枯焦。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癥狀。
第五卷20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燥勝則干”之說。燥邪經由口鼻而入,最易傷耗肺津,使肺失濡潤,不能維持其宣發與肅降的功能,臨床表現咽干、鼻燥、咳嗽、皮膚干澀等癥。其中尚有涼燥與溫燥的區分,熱象不顯者為涼燥,則見苔薄白,脈浮澀。燥而有明顯熱象者為溫燥,則見發熱、咳喘、舌質紅、苔干黃、脈細數,甚或咳血等癥。
2汗出傷津:汗為津液所化生,所以張景岳在《類經》中解釋說:“汗者,津之泄也?!蔽⑽⒑钩觯∧w潤澤,是臟腑經絡交相貫通,營衛調和的正常生理現象。由于各種原因使汗出過多,則會引起津液虧耗?!鹅`樞·決氣》說“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正是指汗出過多而致津傷的病變。
引起汗出過量的常見的病機有:①感受熱邪,熏蒸于內,使腠理開泄而致汗大出。《素問·舉痛論》說:“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也?!贝朔N汗出傷津,多見于外感熱病,尤其是溫熱病,常表現高熱、脈數、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結等癥,正如《傷寒論·陽明病篇》所說:“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硬,硬則譫語?!雹陉幪撋鷥葻幔蛞和庑挂鸷钩鲞^多。《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此種汗出,多表現為盜汗,且常和潮熱,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的證候同時出現。③重病久病,心腎陽虛氣脫。因汗為心液,腎主五液,心腎陽虛則衛外不固,不能斂陰而汗液大泄。此種汗出,多表現為冷汗出,甚或大汗淋漓,常伴畏寒、短氣,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淡,脈微細等癥。亦稱為絕汗或脫汗,是元氣欲脫,津隨氣泄的危篤證候。
3多尿傷津:津液通過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的作用,布散周身,發生滋養濡潤的作用后,經腎及膀胱的氣化作用,多余的部分即作為尿而排出體外。《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說:“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腎及膀胱對津液的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庇帧鹅`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币鹉蚨嗟闹饕C是由于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素體陰虛等原因,使津液虧虛、燥熱內盛,以致肺失治節,腎失固攝,水液直趨而下,小便頻數量多,傷耗津液。這種病變,主要見于消渴病。①陰虛肺燥:肺為水之上源,肺主治節,陰虛肺燥,則肺的治節功能障礙,水液直趨而下,導致尿量增多;尿愈多,津愈傷,肺愈燥,以致引水求救,煩渴多飲。②腎氣不固:由于腎陰不足,虛熱內生,或疾病日久,腎陽虧虛,均會導致腎氣不充,氣化失常,不能固攝津液,以致小便頻數而傷津耗液。
4吐瀉傷津:津液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由于感受外邪及飲食所傷等原因,損傷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司,發生嘔吐、腹瀉,則津液的來源既感不充,而津液的損耗又甚嚴重,正如《景岳全書·泄瀉》說:“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薄蹲C治匯補·燥證》說:“或大病而攻伐太過,或吐瀉而津液頓亡,或饑餓勞倦損傷胃液,皆能動火爍陰而為燥?!蓖聻a過度以致津液虧耗,常表現口干唇焦,口渴,皮膚干燥,甚至皮膚皺起,兩目凹陷等癥。這些癥狀,在重癥的吐、瀉病人表現得尤為明顯。《傷寒論·陽明病篇》說:“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贝藶橥飧袩岵⊥孪轮螅瑹嵝皟仁⒍鴼饨騼蓚那闆r?!夺t宗必讀·泄瀉》說:“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奔粗笧a下失水,津液傷耗,以致津血不能濡養筋脈而致轉筋攣急。
第五卷203(二)津液輸泄障礙是通過以下三種原因形成。
1水濕困脾: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則運化失職,不能轉輸津液,聚而成濕。濕性重著、粘滯,阻遏氣機,致陽氣愈傷,而表現食欲不振、胸悶、嘔惡、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口膩不渴、便溏腹瀉、面黃膚腫等癥。和下述的水液內停及痰飲凝聚相比較,雖三者均屬津液運行障礙的病變,但水濕困脾的濕,是呈彌散狀態的水液,主要病及脾胃,而水液內停及痰飲凝聚,多半聚集在某些局部,其臨床表現各隨病及的臟腑而有所不同。
2水液內停:津液的正常運行,有賴于肺氣的通調,心氣的推動,肝氣的疏泄,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合。當各種原因使津液的運行輸布障礙,就會引起水液內停而發為水腫、鼓脹等癥。《景岳全書·腫脹》說:“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于脾而肌肉浮腫,傳入于肺則氣息喘急?!狈?、脾、腎的功能失調,水液運行障礙,潴留體內,泛溢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腫。若由于肝氣郁滯,血脈瘀阻,脾腎虧虛,水濕停聚,主要潴留于腹內,致使腹部脹大,而成為鼓脹者,亦屬常見之癥。
3痰飲凝聚:痰和飲都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津液停聚,凝結在機體的某些部位而成的病理產物。正如《圣濟總錄·痰飲》所說:“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痹陲嬜C里,隨飲停部位的不同而有痰飲(狹義的痰飲,指飲留胃腸)、懸飲(飲留胸脅)、支飲(飲邪犯肺)、溢飲(飲留四肢)等的區別,各有相應的臨床表現。痰則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可病及不同的臟腑、經絡,而表現為各類不同的臨床癥狀。
(三)津、氣、血同病病機有以下幾方面。
1津停氣阻: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都依賴于臟腑的氣化功能,依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此可以說氣帥津行。如果臟腑的氣化功能失常,便將導致津液病變,而津液停聚為患,亦將使臟腑的氣化功能障礙,形成津停氣阻的病機。例如水飲犯肺,使肺氣壅塞,失于宣降,表現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等癥;水飲或痰濁阻遏于心,使心之陽氣被遏,表現心悸、心痛等癥;水飲停滯中焦,脾胃氣機受阻,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表現頭暈、困倦,脘腹脹滿、納差、惡心嘔吐等癥;飲停四肢則經絡氣機受阻,表現肢體沉重、疼痛等癥。
2氣隨液脫:津液的生成,有賴于臟腑氣機的健旺,即所謂氣旺津生。反之,氣也要依附津液而存在,津液虧耗太過,必然導致氣隨液脫。這個病機在高熱、大汗、吐瀉等原因引起的津傷病變中更為多見。在這些情況下,不僅津液虧耗,而且正氣也隨液外脫,形成津氣兩傷,氣隨液脫的嚴重病機。《傷寒論·陽明病篇》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奔粗赋龊惯^多,津液外泄,陽氣隨液而亡的病變。頻繁而大量的泄瀉和嘔吐,不僅會喪失大量的津液,而且正氣亦隨之傷耗。如《景岳全書·泄瀉》說:“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薄督饏T要略心典·痰飲篇》也談到“吐下之余,定無完氣”。
3津枯血燥: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靈樞·癰疽》說:“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第五卷204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比缁紵嶙C、燒傷等的病人,因津液大量傷耗,就會導致津枯血燥,表現心煩、口渴喜飲、小便短少、舌紅乏津、脈細數等癥。由于津血相生,故失血患者的津液也必然不足,《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薄秱摗愤€強調“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其所以然者,正是為了固護津液。
4津虧血瘀:津液是保持血液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清代醫家周學海用船和水來形象地比喻血和津的關系。高熱、燒傷、吐瀉、大汗出等的病人,因津液大量虧耗,不足以載血運行,而發生津虧血瘀。在原有疾病癥狀的基礎上,出現舌質紫絳,或有瘀點、瘀斑,苔干黃或有芒刺,神昏譫語,甚或斑疹顯露等癥。《讀醫隨筆·自嚙狂走是氣血熱極而非祟也》說:“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質,可粉可淖者也。其淖者,津液為之合和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薄胺蜓q舟也,津液水也,醫者于此,當知增水行舟之意也。葉天士所謂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陰,即此義也?!边@就明確指出了津虧與血瘀的密切關系。
四、精神病機精是構成人體臟腑組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充則生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精虧則生命力減弱,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減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風藥的活血作用及其特點
糖尿病與瘀血關系
論王清任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
出現癌因性疲乏怎么辦?不妨試試益腎活血化瘀通絡治療
周少虎:<font style='color: Red;'>中醫</font>從瘀論治陽痿
論瘀血病十大成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东宁县| 鹤峰县| 山丹县| 赣州市| 拉萨市| 绍兴市| 兴安县| 宁陵县| 台北市| 吉木萨尔县| 托克逊县| 太湖县| 习水县| 宁南县| 延长县| 辉县市| 比如县| 沁阳市| 镇赉县| 建湖县| 永修县| 南丹县| 岳阳市| 读书| 雅安市| 寻甸| 东乌珠穆沁旗| 赫章县| 永登县| 南昌市| 辉县市| 汪清县| 灌阳县| 宜章县| 景洪市| 临沭县| 宣城市| 蒲江县| 德清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