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以至于很多人都以為蜀漢的滅亡是人才的短缺,連上陣殺敵的將領都沒有了,那不亡國才怪。
那蜀漢后期真的沒人才了嗎?
先簡單跟大家說說廖化是誰?
廖化也是關羽的主簿,219年孫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成了俘虜。但是廖化骨子里認為自己就是劉備的人,想著要逃往益州。于是廖化想了個辦法——裝死,人們信以為真就不管廖化了,當晚廖化就跑回家,帶著老娘連夜西行奔赴蜀漢。
廖化重新歸入劉備陣營后不久,就參加了夷陵之戰擔任別督。劉禪即位后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后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我們將在下期的《郭淮傳》里講關于廖化、姜維和郭淮在重山的戰役。
廖化的確是蜀漢后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右車騎將軍。當司馬昭攻蜀時候,廖化作為支援部隊去支援把守各關口的姜維、張翼、董厥部隊。蜀漢投降后,一些蜀將遷往洛陽,廖化就是在遷移的途中得病去世的。
從諸葛亮開始到姜維,蜀漢就多次進行北伐戰爭,仗打得多了自然將領也就多了,經驗也多了。連年打仗國力衰退是有的,打到將軍沒經驗領兵是不可能!你想想看,打個游戲時間長了級別也就上去了,如果你堅持幾年打同個游戲就算抽不到好卡,將魂什么的,但就這幾年的培養的將,滅了后期加入的新手也是綽綽有余吧。
蜀漢也是如此,打了這么多年的仗怎么會沒有將領呢,說蜀漢后期沒將領只是大家不了解的多,今天就跟大家介紹幾個,排名不分先后。
向寵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向后主劉禪推薦了向將軍“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只是240年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
張翼
劉備定益州領益州牧后,就認命張翼為書佐(有一點像參軍的性質)。張翼也隨軍參加了漢中之戰,之后逐步提升。
張翼主要做的就是鎮守南中,討伐南夷少數民族叛亂,另外張翼也是不主張姜維北伐的人,但無奈中又是被姜維拖去打仗那種。
到243年張翼被拜為征西大將軍,駐守蜀漢的北部邊境。
馬忠
馬忠的主要事跡就是平定南中叛亂,治理南中
233年夷族豪帥劉胄叛亂,前文的張翼前去討伐沒有攻破然后被朝廷征回,但由于張翼的基礎打得好,馬忠接手后輕松搞定。再加上馬忠有個好幫手張嶷,下文會講到。
馬良
說到馬忠就帶下馬良吧,馬良不是武將,只是很多發燒友想看馬良的故事。
馬良跟馬忠只是同姓,他倆沒有任何關系,倒是馬良是馬謖的哥哥。
馬良做的有點像現在的外交官,比如出使東吳,促使兩國發揚友好團結精神啦,還有就是在劉備打夷陵的時候,馬良招納安撫五溪蠻夷,給個部落首領發個獎,讓他們繼續支持劉備。馬良最后也是在夷陵之戰中遇害身亡。
張嶷
這個張嶷跟上文的張翼比較容易混淆,區分很簡單這個張嶷是個寒門出身,年少的時候就是打山賊起來的,所以名字里有個山。
張嶷是標準實打型武將,馬忠平定南夷叛亂中張嶷就是馬忠的先鋒。張嶷不僅打仗猛,做事也很有計謀。
越巂x郡一直都是蠻夷造反多發地,太守來一個就被殺一個,張嶷做了越巂太守后卻有本事讓蠻夷都來歸降而且是誠信擁戴。這里面的故事很多,這么說吧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事是有,但具體細節是沒有歷史記載的。但《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都能在張嶷治理越巂郡的事跡里找到相似的原型。
張嶷在越巂做的事有很多,我們以后有機會慢慢講,總之他的功勞就是安撫南夷少數民族,開發西南地區。只是到后來張嶷大腿有疾,站都站不起,還自告奮勇地跟著姜維出征,結果戰死沙場。越巂百姓知道后都為張嶷流淚并立廟祭祀。
王平
對!就是那個《三國演義》里馬謖的副將,在演義中如臨時演員般的存在,但歷史里的王平確是蜀漢后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統領無當飛軍,鎮守漢中,張郃都敗在他手下,更別說曹爽了。
當時馬忠在南中,防備南蠻;鄧芝駐守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在漢中,防備曹魏;三人各守一方,蜀漢的平安三侯。
王平的具體事件我們也以后有時間再講吧。
鄧芝
說到鄧芝,他是東漢名將鄧禹之后。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鄧芝為中監軍和趙云一起佯攻郿城。諸葛亮病逝后,鄧芝升任前將軍封陽武亭侯,不久再督領江州,243年遷任車騎將軍。鄧芝經常出使東吳,跟孫權友好往來。
句扶
句扶是繼向朗后蜀漢的左將軍,功名爵位略低于蜀漢名將鎮北大將軍王平,后來張翼和廖化分任蜀漢的左右車騎將軍,當時的人們就稱:“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張翼。”《華陽國志》
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司馬師在一輪肅清曹魏勢力的政變里殺了夏侯霸堂弟夏侯玄,再加上之前司馬懿殺死曹爽,夏侯霸就投奔蜀漢被任命為車騎將軍。
夏侯霸之前在魏國時多次領兵伐蜀,投降蜀國后又跟著姜維伐魏,你說說!
羅憲
羅憲的父親是蜀國的廣漢太守,羅憲小時候就很有才華,就拜譙周為師,譙周的門人稱他為子貢。
263年魏國伐蜀,羅憲守衛永安城,蜀兵節節敗退的消息傳來時,永安城出現騷動,有的官員都棄城出逃,羅憲當眾殺了一個作亂者,百姓才安定。
蜀漢投降后,吳國立刻派兵過來表面上稱救援,實際是來打羅憲,羅憲非常氣憤,他說寧可投降魏國,也不讓吳國亂中取利,所以當時的情景就是成都有鐘會之亂,永安這里羅憲奮力抵御陸抗和步協的進攻6個月之久,成功保衛住了永安城。
后來羅憲歸入魏國,司馬炎篡魏后封羅憲為西鄂縣侯。
霍弋
霍弋也屬于是皇室近臣了,劉禪做太子的時候,霍弋是太子舍人。霍弋的父親是劉備麾下名將,所以霍弋后來也上戰場打仗,比如擺平永昌郡(現在的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騷擾事件,霍弋在任時,能“撫和異俗,為之立法施教,輕重允當,夷晉安之。”
只是后來劉禪投降后,霍弋覺得再死守著也沒意義了,也投降了司馬昭,被司馬昭拜為南中都督仍委以舊任。后來又支援呂興平定交阯受封列侯。
宗預
當年諸葛亮、趙云、張飛從荊州入川支援劉備取益州,宗預就是張飛這邊的人,他隨同張飛平定蜀中各郡,因為宗預有賢德后來被諸葛亮辟為主簿,然后又逐漸升任參軍、右中郎將。
宗預后來打過什么仗已經沒有記載了,留下的只是出使東吳的事跡,但人家是繼張翼后的征西大將軍,并受封關內侯的人,在259年,又升任鎮軍大將軍,那肯定打仗是杠杠的。
其他的還有董厥,與姜維一同保衛劍閣,抵御鐘會。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鄧艾偷渡陰平后,諸葛瞻率兒子諸葛尚以及眾將在綿竹奮力抵御,這里面還有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子李球,最后他們是戰死,為國捐軀。另外還有趙云兒子趙統、趙廣他們也都跟著姜維打仗蹭經驗。
最后總結下,“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只是句諺語,蜀漢是一直“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翻翻《三國志》還是能羅列出以上人員名單,當然有遺漏的歡迎大家補充。
為什么會有蜀漢后期人才匱乏的錯覺呢,原因有幾個:
1,諸葛亮喜歡德才兼備的純儒之臣,不像這樣曹操是唯才是舉、不問德行。
蜀漢相當部分的人才如杜微、杜瓊、周群、五梁這些都是學問人品較好,但在政治經世事務上沒有太多表現,所以傳記里被一筆帶過,一般看了之后沒感覺。而相對擅長軍政的如李嚴、廖立、彭羕、楊儀這些偏偏都是些不修德行最后身敗的悖逆之人。那符合諸葛亮這種高標準的人才自然較少。
2,蜀漢史料的嚴重缺失,這里邊有可能部分毀于戰火,有部分應該是戰后歸魏國所有。僅從《三國志.蜀書》其他的人的列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重要人物沒有列傳,都散見于其他人列傳中。比如吳班、吳懿兄弟。
3,《三國演義》里羅貫中對諸葛亮死后的歷史和人物沒有前期那樣著重描寫,才讓蜀漢看起來后期沒有人才。
至于蜀漢為何滅亡那是另外個大問題了,我們以后再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