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頭條網訊:“為什么年輕人愿意到北上廣深打拼”的問題已經被我們探討過很多次,而這一次要探討的是年輕人去了北上廣深之后的問題。年輕人或被逼迫或自愿的在外打拼,隨著年月的增長,家里的父母也日益老去,需要人關心與陪伴。這似乎成為了社會的一大矛盾。我們看看不同時代的人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60后”兒女在外的母親 如是說: 看到這一題目比較高興。年輕人一邊在外為生計奔波,一邊還惦記家里的父母,問“怎么辦”。這是好事情,應當鼓勵。 年輕人都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你忙,忙你的去,別管我怎么辦。花錢贍養父母是法定義務,花時間陪父母可不是。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埋兒奉母叫“孝”,可那是糟粕,自食其力了還圍著父母轉,那叫添亂。還把時間掰開來算自己這輩子能見父母幾天幾次,這是扯,感情能量化嗎? 我尤其反感電視上那些把子女在外的老年人說得特可憐兮兮的廣告。什么意思啊埋汰人,合著大伙忙活了一輩子好容易迎來退休,就只能圍著子女轉了?不是癡呆就是健忘了?去你的吧。 我主張老年人應當有自己的物質追求和精神世界,再不濟跳跳廣場舞也是一種享受,兒孫自有兒孫福,老壟著對彼此都不好,見天在跟前,看著也煩。 這都什么年代了,電話短信視頻聊天,高鐵打個盹跨小半個中國,真出點什么事能趕不上?都已經不是以前那種需要相濡以沫的小農社會了,家庭單位規模縮小和血緣關系的地理隔閡才是文明社會的常態。 說白了,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眾的思維認識跟不上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的矛盾。 也許有人說我說的不現實,對,我是站在一個城里人的角度來說的,可社會中還有多數人的父母是在偏遠城鎮或是山區里,這一部分的留守老人在你們外出務工后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確需要大家去關注,不只你們,得交給整個社會,靠城鎮化,靠發展,而不靠煽情和懺悔。 文明發展基礎的一部分是靠粉碎其原有的社會結構來重建新秩序的,這是一個需要深刻討論的問題,它超越親情,無關牽掛,更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