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真的比不上敦煌和云崗嗎?(3)
龍門石窟的開鑿,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云崗石窟的延續(xù)。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把石窟造像藝術(shù)也一并帶來了洛陽,從此洛陽南部龍門山響起了刀削石鑿之聲。
龍門建造的第一個大窟是賓陽洞,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人,但論規(guī)模,和云岡的曇曜五窟無法相提并論,這是為什么?是龍門石質(zhì)是青石,云崗石質(zhì)是沙巖,掘進的難度太大,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卻不能完成云岡那么大的工程了,這也是龍門沒有大窟巨像的原因。
龍門石窟的精華無疑石大盧舍那像龕 ,是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匯集大唐能工巧匠,耗時3年零9個月建造完成,這組佛像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云崗造型了,眉目清秀,衣著寬大,完全是漢人的模樣,造型也更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雕工技藝精湛,代表了唐朝石刻造像藝術(shù)的最高峰。大盧舍那佛龕是摩崖石刻,歷經(jīng)千年風雨,又遭人為破壞,能保存成今天的模樣,也實屬不易!大家也可以參考對比其他地方摩崖石刻保存情況!
龍門石窟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古陽洞等,龍門石窟的造像運動,從北魏到清代,歷時1400年,聲聲不息,雖然巨像不多,但佛像數(shù)量卻是三個石窟中最多的!題材也極為豐富,雕工極為精美。另外,龍門石窟還有碑刻題記2860余品,“龍門二十品”、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宋真宗《龍門銘碑》等,都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之杰作。
不同于敦煌和云崗地處西北偏遠地區(qū),龍門石窟地處洛陽,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幾次滅佛運動的破壞!19世紀初,更成為國外文物販子搶奪的重點對象,佛頭,佛像丟失嚴重,盧舍那大佛的右手就是在這一時期失竊,被運至國外,令人嘆息!
總結(jié):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造像藝術(shù)的巔峰,也徹底完成了佛教造像漢化的過程!
結(jié)語:
在我看來,三處石窟,甚至更多石窟,沒有孰優(yōu)孰劣,在佛教在東傳的路線上,莫高窟、涼州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還有鞏義石窟,實際上是一個整體,他們見證了佛教東傳的過程,也見證了佛像造像中國化的過程。印度佛教最終演變?yōu)榘俜种僦袊姆鸾潭U宗,龍門石窟也從云岡石窟哪里脫胎出來,徹底完成了中國化。
關注我,用不同觀點,暢聊文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