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洛陽,你最先想到什么?
小編走遍全城
找出了洛陽最具代表性的31個經典符號
快來看看,哪一個最符合你的答案
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400余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
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洛陽東郊12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關林
洛陽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筑群,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1780余年來,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
天子駕六博物館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位于洛陽市中心周王城廣場,是依托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址原狀陳列展示的遺址型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占地1700多平方米,分為兩個展區。
天堂明堂
13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她在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樞等建筑,構成了一條壯麗的天際線。
明堂是武則天執政的皇宮正殿,又稱“萬象神宮”,天堂是武則天的皇家禮佛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的建筑。
麗景門
麗景門位于洛陽老城西關,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干浮云,氣勢宏偉。
明清時代,僅山西、陜西兩省的商賈在這里開設的街店就達五、六百家,堪稱商家必爭之地。
定鼎門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位于隋唐城中軸線上。公元606年年初,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拔地而起,這就是當時的東都——洛陽城。
自隋煬帝遷都至此,隋煬帝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
之后,定鼎門相繼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為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
九龍鼎
九條龍盤旋的大石柱的頂端,端放著一座按1:1比例仿制的中國青銅時代的象征——西周獸面紋方鼎。漢白玉護欄兩側分別鑲嵌著兩幅《太極河圖》。
九龍鼎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了洛陽作為一個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龍是中國的象征,王者的象征,司母戊鼎則是青銅時代的權利象征。
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北臨洛浦公園,南接植物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40多萬余件,展出文物1.1萬余件,館藏量處于全國博物館前列。即使你對文物一點興趣也沒有,也會愛上洛陽博物館。
洛陽電視塔
洛陽電視塔是洛陽市的標志性建筑。該塔位于洛浦公園內,塔基為鋼混凝結構,塔身為鋼結構,塔基分為四層,塔身160米—181.30米處為上下塔樓。
它利落骨感的造型似乎遺傳了埃菲爾鐵塔的基因,頂部的球狀結構又讓它看起來剛柔并濟。
洛陽市公安大樓
洛陽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大樓是一座集現代化公安指揮、科技、通訊、信息、辦公、教育、會議、訓練于一體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其153.3米的高度讓它成為了當時的洛陽第一高層建筑,獨特的外形也成為洛陽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它就像一個機器戰警豎立在那里,一直認真的守衛著我們的洛陽城,洞悉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情況出現,它就會在瞬間使出千萬分身在第一時間讓老百姓找回安全感。
凌波大橋
凌波大橋是洛陽市首座雙塔雙索面斜拉式大橋,既是一座擔負通行重任的大橋,還是一座景觀橋。
因為采用了雙塔雙索面斜拉式設計,凌波大橋如一只振翅高飛的天鵝。不僅造型優美,而且加上晚上的燈光,顯得異常美麗壯觀。
音樂噴泉
洛陽音樂噴泉是“亞洲第一大音樂噴泉”。它以牡丹花作為主要造型元素,直線與曲線和諧融合,在空中畫出各種變幻莫策的圖案,將夜空裝扮的格外妖嬈。
音樂噴泉千姿百態、無與倫比的視聽效果已成為洛陽新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西苑路
洛陽人喜愛這里夏天“綠蔭長廊”的模樣。這里有大約1500余棵法桐樹,遮天蔽日,猶如城中的森林。這些法國梧桐至今已有60多歲高齡!春天碧綠,夏天繁盛,秋天壯美,冬天沉寂,梧桐樹的四季都像一幅畫。
南昌路
南昌路是洛陽澗西一條比較長的主干道,從牡丹廣場連接到西苑橋。南昌路路面比較寬闊,道路兩邊高樓林立,是洛陽較早形成的商業圈。當夜幕降臨,南昌路上光影璀璨,繁華升起,在路上走著,有一種大都會的既視感。
中州路
北京的長安街有“十里長街”之稱,洛陽的中州路則有“三十里長街”之譽。在洛陽最遠的距離就是:你在谷水,我在瀍河,大家竟然還都在一條路上...中州路是我們洛陽人的驕傲,被冠以“最長”之名,無其它路能超越。
勒馬聽風街
一段傳說,連接了兩個歷史人物--曹操和關羽;一段傳奇,留下了兩個三國文化遺址--瀍河兩岸的勒馬聽風街和九龍臺。
東西大街
東西大街的路面全部用青石板鋪就,沿街商鋪均為明清或仿明清式建筑,走在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看著兩邊古香古色的商鋪,總覺得自己可以穿越到明清時期。
太康路
太康路被網友們稱為洛陽春天最美的道路,三月下旬的浪漫櫻花,四月的玉蘭花,五月月季登場。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風景。無論哪個季節漫步太康路,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美!
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是洛陽的特色傳統名宴。洛陽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
洛陽八大湯
說起洛陽美食,一定不能少了洛陽八大湯。洛陽被稱為湯城,有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雜肝湯、不翻湯、丸子湯、豆腐湯、胡辣湯等八大湯。
在洛陽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清晨一洛陽碗湯,給個神仙都不當”。
小街鍋貼
小街鍋貼皮薄餡料鮮香,外焦里嫩,煎出的鍋貼連成一片。
焦脆的底皮搭上香軟的外皮,這種奇妙的結合虜獲了洛陽人挑剔的胃。
燴菜
洛陽人遇到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總愛做一大鍋燴菜來招待客人。
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他調料熬成一大鍋。吃時一人一碗,或配熱蒸饃,在寒冷的冬天吃著這一道菜,渾身都熱乎起來了。
漿面條
洛陽有句民諺:“河南府有三寶,孟津梨、靈寶棗、洛陽城里的漿面條”。
漿面條作為洛陽本地特色美食,獨特的酸味令人欲罷不能??梢哉f是本地人吃完回味,外地人吃了流淚。一碗漿面條,再加韭花、辣椒...??!簡直幸福滿滿!
洛陽牡丹文化節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于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于世。宋人歐陽曾賦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來稱贊洛陽牡丹。
每年的4月-5月前后,洛陽還會舉辦“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是一個融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它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
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是漢族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屬于唐代生產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類和生活器皿類,俑像類主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其精湛的燒制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河洛文化旅游節
中國洛陽河洛文化旅游節,是繼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之后的又一個極具洛陽地方特色的大型經貿文化旅游盛會。
河洛文化旅游節堅持“以節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發展旅游”的指導思想和“節會搭臺、旅游唱戲,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廣泛參與、企業和群眾受益”的辦節方針,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客家文化交流的平臺。
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兑住は缔o上》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之說?!吨芤住泛汀逗榉丁穬蓵谥腥A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2014年11月11日,河圖洛書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當地人都稱河洛大鼓為“說書”,至今在洛陽一帶常把“說書唱戲”聯在一起。
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洛繡
洛繡是洛陽傳統的工藝品,是中國刺繡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洛繡繡工精細,圖案秀麗,民間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說法。
洛陽刺繡施針均勻,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佛像等。明清時期,民間刺繡進一步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洛陽刺繡愈加成熟。民國以來,洛繡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1983年,洛陽市選送的10多件繡品在全國藝術展覽會上受到好評。
東方紅工業游景區
東方紅工業游景區是國家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陽的中國一拖,是中國農機工業的搖籃,素有“拖拉機城”之稱。
綿數公里的前蘇聯與東歐風格的工業和居民建筑群,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業建筑風景帶,宏大的敘事風格的中軸線設計,流暢豐滿的線條,充滿象征意義的細節鋪敘,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遺產的特點,是新中國城市工業化的歷史見證。
洛陽是一座旅游名城,
能代表洛陽的符號遠不止這些,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作為洛陽人,我們一起驕傲!
領導說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