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認為,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也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讀書就是為了攀登智慧的階梯。這其實是一種悖論性的存在,我們因為無知而讀書,讀書又讓我們真正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與淺薄。拒絕讀書當然是一種愚蠢,但是因為讀書而滋生出驕傲與傲慢是一種更大的愚蠢。
羅翔:拒絕讀書是一種愚蠢,因為讀書而滋生出驕傲與傲慢是一種更大的愚蠢
文/羅翔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2008年以來入選法大歷屆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教師,2018年入選法大首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優秀導師,2020年榮獲“CCTV年度法治人物”)
來源/選自《法治的細節》/有部分刪改
說來還是有點惶恐不安,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老師,充滿著人人都可能有的偏見、愚蠢、傲慢、自欺與虛榮。我平時沒什么愛好,讀書是我打發時間、對抗虛無的方式,讀書心得也僅代表個人的經驗之談。
有的人覺得讀書效用很低,浪費金錢和時間,是當代的反智主義;有的人過于崇尚智慧,把知識推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是尚智主義。這兩種觀點在我看來也許都是錯誤的,反智主義是一種愚蠢的偏見,但是尚智主義何嘗不是一種同樣愚蠢的偏見。
今天,我也依然想在這種悖論性的視野中來談論讀書。我有限的精力和經驗提醒我,讀書也許有四個維度,或者說四種境界。
01、在書籍中逃避世界
這個世界并不美好,我們經常看到令人傷心、憤怒的新聞。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盡愉快,甚至十分厭倦,職場不如意,情感也沒有著落。很多人用讀書來逃避現實,當我們沉浸在書籍中時,現實似乎已經不存在。我也經常用讀書來逃避現實,暫時忘記現實世界的蠅營狗茍,“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書’海寄馀生。”
如果書籍只是我們逃避世界的工具,那么,當你在書房的時候,似乎就擁有了對抗整個世界的力量。但是當你走出書房,會發現自己還是那個無能為力的懦弱之輩,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嗎?如果讀書只是逃避,那又與吸毒和放縱有何區別呢?不都是為了逃避庸碌、空虛的生活嗎?
一個在購物節通宵購物的人,和一個讀一夜書的人,難道不都是帶著暫時的興奮,和事后的疲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逃避可能有用,但現實世界的困境并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
02、在書籍中營造世界
這個世界不完美,但是人類喜歡追求完美。我們會用想象去描繪完美,讓我們暫時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當我們看到一個半圓,腦海中一定會補出完整的圓。人類對于完美的追求,也許根植于靈魂的深處。落日余暉、云卷云舒,只有人類會因此思考和感動。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武俠小說,因為這迎合了我行俠仗義的想象。在現實生活中,我經常被欺負,因為長得又高又瘦,就被同學看成是異類,還被說患有“巨人癥”。雖然長得高,但不會打籃球,于是更加被瞧不起。我初一摔斷腿,被起綽號叫“瘸子”,這個綽號一直跟到高三。我就會在武俠小說中,把自己想象成快意恩仇的大俠。
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不滿,轉而在書籍中追求圓滿。但這種圓滿不可能是完全虛構的,頭腦中任何的假設都是以現實世界的存在作為基礎。也許對完美的追求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出廠設置,每當我們遇到不完美,就會激活這種本能,在書籍中想象和營造一種完美。可是,想象畢竟只是想象,我們在書籍中獲得的完美,在現實世界中依然不完美。當你像鴕鳥一樣,把腦袋埋進書籍的沙土之中,這個世界并不真正變得完美。這種營造的美并不真實,而且帶有強烈的虛偽和自我欺騙。
如果我們只是通過閱讀營造一個假想的世界,卻不愿意走入真實的世界,并關心真實世界中他人真實的苦楚,那么,這種自我欺騙式的閱讀,其實毫無意義。
03、在書籍中理解世界
讀書可以讓我們暫時忘記真實的世界,排解自己的憂悶,但是我們終究要擁有進入世界的力量與勇氣。
在某種意義上,讀書既是一種出世,又是一種入世。有一個持續采訪特蕾莎修女30多年的美國記者,在他年老發白的時候,問特蕾莎修女:“為什么你可以照顧那些垂死的病人,為他們洗腳、擦身體,但我卻做不到?我為你的行為感動,但我還是做不到。”特蕾莎對記者說:“來,你面前現在就有一個人需要你的幫助,你可以為她清洗污垢,給他作為人的尊嚴,不要老是在想,要做。”
所以,我們要在書籍中理解世界,因為讀書讓我們能夠擁有進入世界的力量和勇氣。書籍可以拓展我們作為個體的經驗,讓我們接軌于人類經驗的總和。每個他者都跟自己休戚相關,無論是過去的人、現在的人,還是將來的人,我們都生活在人類總體經驗的故事中,我們都能在他人的故事中獲得教誨。
04、在書籍中超越世界
如果書籍無法賦予我們對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讀書就毫無意義。小說《偷書賊》貫穿著灰色的時代調性,但依然有很多令人溫暖和感動之處。“二戰”期間,猶太女孩莉賽爾在戰火紛飛的德國艱難生活,她忍不住地偷書,這些偷來的書振奮了她的靈魂,給她活下去的希望。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想如果換作是我,是否擁有漢斯家族的勇氣,敢于冒著生命危險去藏匿一個猶太人。雖然,小說中的漢斯最后沒有因為藏匿猶太人入獄,但現實中的柯麗卻因為收容猶太人被送入納粹集中營,她年老的父親和姐姐都慘死其中。
人類總體的經驗時常在拷問我們內心,這些書籍能不能幫助我們成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高光一刻。雖然這種高光一刻在有些人看來只是一種愚蠢,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中的提醒:“當善良成了白癡,仁愛變得無用,狂暴顯示為力量,怯懦裝扮成理性,美注定要被踐踏和毀滅,惡卻愈加肆無忌憚、擾亂一切。”梅什金公爵并沒能撼動這張根深蒂固的網,他并不能為這個世界做什么,他只能回到自己的凈土。但是這個世界真的有凈土嗎?如果沒有凈土,我們還要做白癡嗎?
這就是我認為讀書的四個境界,我們在書籍中逃避世界、營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
通過書籍,我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也許能看得更高。但是請注意,你即便站得再高,你離天依然無限遙遠,我們對于智慧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唯有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有限才能不斷地追逐智慧。
我們需要擁有對普遍性的追求,因為唯有偉大的普遍才能抵御人世的無常,才能對抗每天的庸碌和瑣碎,但是我們要尊重多元,共相和殊相能夠在蘇格拉底否定性的智慧中得到結合。這種否定的智慧讓我們即便探究了真理的浩瀚,也不會獨斷和傲慢。我們越多地認識真理,只會讓自己越多地謙卑,越多地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與光同塵。
我們無知,所以我們讀書,我們讀書,所以越承認自己的無知。
看完羅翔老師一番話,相信大家心里或多或少有所感觸。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在書籍中逃避世界、營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
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通過讀書認識到自身的無知。
我們因為無知而讀書,我們越是讀書越發現自身的無知。
這看起來無論讀書前還是讀書后,我們都是無知。但前一種無知是真無知,后一種無知是虛心向學。
多讀書,既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無知,更能讓我們擺脫無知。可是,我們國家真正擁有閱讀習慣的人太少了。
從小到大,我們讀得最多的書就是教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0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29本。
相比于以色列人均60本書的閱讀量,我們真的有點汗顏。
白巖松都直言說:“有些大學生讀書太少,看起來像是高中畢業直接就上研究生了。人生就是一盤圍棋,有的人棋盤上沒幾個子,一下就被人全吃光了。”
他諷刺的正是現代人讀書少的問題。
什么是棋子?那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它不就取決于你讀了多少書,汲取了多少知識與文化涵養嗎?
道理我們都懂,可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讀書反倒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有的人是沒時間,辛辛苦苦一天下來只想躺在床上刷會手機;
有的人是閱讀困難戶,讀書犯困,看著看著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