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符龜甲,新石器時代中期裴李崗文化。
龜腹甲。長16.2厘米,
前寬8.4厘米,后寬9.95厘米,重79.50克。
1987年5月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出土。
現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鑒
圖一 刻符龜甲正面 圖二 刻符龜甲背面
本版龜甲1987年出土于賈湖遺址T101的M344。器物標本編號為M344:18,是一個整龜的腹甲部分,另有一個背甲與之共出。出土時,與其它7個整龜個體均位于墓主人的頭骨位置(頭骨缺失)。
M344:18的背甲,長16.3厘米,寬12.0厘米,高7.4厘米,第二椎盾稍突,個體較大,第5椎盾前溝通過第7椎板。背甲邊??緣輕磨,把握光滑。頸盾鉆1個通透的圓孔,方向為由外向內。部分龜甲缺失。無鉆、鑿、灼痕跡,無刻劃符號。
圖三
M344:18的龜甲
本版龜甲為M344:18的腹甲。內腹甲前尖突。腹甲前葉首端即喉盾位置鉆1個通透的圓孔,與頸盾位置相對應,方向也是為由外向內鉆。圓孔下缺失部分龜甲。腹甲后葉左腹盾下部有一個人工刻劃的
圖四:M344:18上的契刻符號 圖五:M344:18腹甲平剖面圖
經鑒定,M344出土的龜甲均屬于黃緣閉殼龜(Cuorafiavomarginala),是龜科的一種現生屬,目前只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被稱為“亞洲特產”。這種黃緣閉殼龜也是河南省內唯一一種現生龜,目前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以南的信陽地區。
根據層位關系、器物組合、陶器分期的結果,出土本版刻符龜甲的M344的考古學時代,被發掘者定為賈湖遺址的第Ⅱ期第5段,是賈湖遺址全盛時代的遺物。賈湖遺址第Ⅱ期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6600-6200年。
圖六
M344內出土龜甲與石子
本版龜甲為隨葬用龜,并與其它7個完整龜甲形成1組8龜的組合,同時伴出47粒石子。龜甲上均未見鉆、鑿、灼跡象,因此其用途應和殷墟甲骨有異。依據大量龜甲與石子共出并具有發聲的功能,發掘者把其歸入樂器類。同時,發掘者總結了發聲說(即響器或龜鈴)、靈物說(即龜靈)、甲囊說(即盛器)等后,指出其用途可能是幾種功能兼而有之。從龜甲的形態、伴出器物和時代等因素來看,這一認識是非常客觀和合理的。它的用途應是兼具盛裝器、響器和占卜等功能的原始宗教用品。
本版龜甲上的刻劃符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契刻符號,可以稱之為原始文字或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為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本版龜甲著錄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的《舞陽賈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補編》[1]。
文化解讀
圖七 由東向西拍攝的賈湖遺址全景
賈湖遺址由舞陽縣文化館于1961年發現。1980年春,經河南博物館文物工作隊(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確認為裴李崗文化遺址。1986年11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至2001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先后進行了7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根據測年結果,賈湖遺址總的年代跨度大致在B.C.7000-B.C.5800年。賈湖遺存早于仰韶文化,被學術界命名為裴李崗文化賈湖類型,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史前聚落遺址[2]。邵望平、高廣仁等先生認為,賈湖遺存是淮河流域中華古文化的源頭,孕育和發展了淮系文化[3]。俞偉超先生贊譽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4]。石興邦先生也指出,賈湖遺址的發現對中國史前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5]。其中,刻符龜甲和骨笛是賈湖遺址最重要的發現。
圖八:M344發掘現場 圖九:M344出土人骨與隨葬品位置平面圖
出土本版龜甲的M344,其墓主人經鑒定為壯年男性,但未見頭骨,而其它骨架均保存完好。頭骨部位放置了1件骨制叉形器和8個龜甲。共有隨葬品33件,包括陶壺、骨器、龜甲、骨笛、石器等。其中,在2件龜腹甲上發現2個刻劃符號
表一 賈湖遺址出土契刻符號一覽表
注:部分器物上只有刻劃線條的,本文暫未納入。10、11為疑似。
在賈湖遺址的14件器物上發現契刻符號17例(見表一)。這些符號的刻痕一般較深、成型。其中,M344:18龜腹甲契刻的圖案類似人類眼睛。從該符號筆畫一側較平齊、一側略有毛邊的現象判斷,似乎是用單刀斜刃契刻而成。饒宗頤先生認為,在新石器時代一目或多目的紋樣符號代表了富庶女神(fertility goddess)[9]。
蔡運章先生引述《周易·說卦傳》中“離為龜”、“離為為目”的記載,認為
圖十
M233內出土龜甲與石子
圖十一
賈湖遺址出土龜甲與石子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第一次發現了有穿孔、腹裝石子的龜甲,引起了學術界對中國史前用龜現象的關注[18]。賈湖遺址出土的349座墓葬中,隨葬龜甲的達到了23座,而且多數伴出石子[19]。蔡運章先生認為龜甲是占卜的工具[20]。范方芳進一步闡釋了《舞陽賈湖》報告的觀點,認為龜甲器是巫師的特殊器物,具有一器多用的功能[21]。學者們也探討了M344等出現1組8龜和8音骨笛等現象,把原來認為是仰韶時期才有的數量8的概念上推了1000多年[22]。這些現象表明,賈湖遺址存在著與巫師和巫術活動有關的龜靈崇拜,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質。所以,張居中先生提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龜文化,早在8000年前的賈湖文化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23]。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做出以下綜合判斷。一是賈湖遺址刻符龜甲的時代確鑿無疑,是距今8200—86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裴李崗文化時期人類的遺物。二是刻符龜甲的所有者即墓主人是新石器時代黃淮流域兼有巫師身份的部落酋長。三是刻符龜甲的用途是兼有巫術與發聲功能的原始宗教用器。四是龜甲上的刻符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契刻符號,雖然與后世的甲骨文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缺乏足夠的佐證材料證明兩者的聯系性。因此,稱之為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較宜。不可否認的是,賈湖遺址刻劃符號為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指示線索。五是賈湖遺址及其出土的刻劃符號在中國早期文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期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比較研究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壽命最長的文字。學術界公認,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成體系記錄語言的文字,而不是我國最原始的文字。在商代以前,漢字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發展過程。賈湖遺址刻符龜甲的發現對于認識漢字起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圖十二 古埃及托特神像
圖十三 古希伯來摩西像
圖十四 倉頡像
關于文字的起源,各國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古埃及人相信托特神(Thoth)是文字的發明者。古希伯來人認為摩西(Moses)是文字的創造者。中國古人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看作文字的創造者,并還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的傳說。上世紀,沈兼士先生的文字畫階段學說、唐蘭先生的中國文字起源于圖形學說影響很大[24]。王暉先生把距今8000—7000年的裴李崗時期劃為中國早期文字性符號起源階段,把距今50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劃為文字性符號的大發展時期,把距今4500-4000年之間的龍山文化(傳說時代的堯舜至夏初時期)劃為漢字體系的正式產生時期[25]。筆者認為,該分期意見是合理的。下文主要針對距今約5000年以前、與賈湖遺址裴李崗文化同時期或相近的彭頭山文化、大地灣一期文化、跨湖橋文化等遺址發現的刻劃、彩繪符號進行比較分析。
圖十五
舊石器時代峙峪遺址出土骨片上的割痕
需要指出的是,曾有學者把距今約2.8萬年的山西朔縣峙峪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人工刻痕作為刻劃符號。發掘者之一的尤玉柱先生把這些刻痕統稱為記號,并把一件野馬肱骨上的痕跡解讀為獵捕普氏羚羊和鴕鳥的場景[26]。
袁廣闊等先生提到該遺址出土的一件骨器上有
圖十六
彭頭山文化出土刻劃符號
彭頭山文化是分布在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周圍和湘、資、沅、澧四水下游地區以及長江三峽東部至江漢平原之間的長江沿岸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也是目前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最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8500-7500年。發掘者認為八十垱遺址發現的少量器底劃紋和刻符,劃紋較規范,而刻符的含義不明[29]。劉志一先生認為彭頭山遺址石棒飾上
表二 “五”字甲骨文、金文字形表[32]
圖十七
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刻劃彩繪符號
大地灣一期文化(也稱老官臺文化)是分布在渭水流域與陜甘地區、早于仰韶文化的一類新石器遺址,距今約7900—7000年。在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中發現了23片彩繪符號陶片,多為用紅彩畫的連續性線條或單獨個體的符號。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家村這個比較單純的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址還發現了7個刻劃在陶片上的符號(見圖十七)[33]。大地灣一期與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大地灣二期上的陶器符號,形狀大小基本相同。發掘者認為有些可能具有記事或表達某種意義的功能[34]。總體而言,在大地灣一期文化中,這類彩繪、刻劃符號發現的數量較少,缺少可資比對的數據,難以就其表達的意義、內容做進一步分析。
圖十八
跨湖橋文化出土彩繪刻劃符號
跨湖橋文化是浙江境內以湘湖及其周圍地區為重要分布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年代距今約8000~7400年。學術界認為,跨湖橋文化年代早于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不同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35]。在跨湖橋文化3件器物上共發現9個符號(見圖十八)。王長豐等先生把跨湖橋文化出土符號分為繪圖類與易卦符號兩類,并重點對易卦類符號做了釋讀[36]。牛清波先生在此基礎上對釋讀內容進行了部分修正[37]。彩繪“田”字形符號均位于陶罐雙耳的正面,雖與后世田字的字形結構相似,但因數量太少,缺少比較資料,似乎解釋為裝飾圖案更為妥當。而出土的刻劃符號,確實與后世易卦相類。目前來看,王長豐牛清波等先生的解讀應當是合理的。不過,據此得出文字起源于易卦的結論似乎也有些過早。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尋找文字起源不能忽視對語言起源、族屬等因素的考察。這個課題應該有更科學的方法論做指導。
圖十九:王長豐、張居中、蔣樂平先生對跨湖橋文化易卦類刻劃符號的
釋讀[38]
此外,因賈湖遺址首次在龜甲上發現了契刻符號,很多學者對賈湖龜甲刻符與殷墟甲骨文的聯系進行了廣泛討論。其中,王暉先生的意見最具有代表性。王暉先生認為,賈湖刻符與殷墟甲骨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為探索甲骨文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他提出,賈湖遺址龜甲、陶器上的“目”“九”“乙”、“甲或七”“八”“日”“永”等符號,可與殷墟甲骨文的寫法相對照,并且具有較高的象形性,從中可以觀察到文字性符號形成初期的面貌,應是有語義的文字性符號,符合原始文字起源于圖畫的觀點(見表三)[39]。
表三 賈湖遺址刻符與甲骨文、現代漢字比較表
趣味猜想
你認為這個刻劃符號是目字嗎?
它是中國漢字的源頭嗎?
它與殷墟甲骨文有聯系嗎?
這個龜甲的用途是什么呢?
相關鏈接
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字”,是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占卜、記事文字。屬于上古漢語的記錄載體。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的商代遺址——殷墟。
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甲骨契刻實物是在河南省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發現的。在殷墟時期,甲骨文已經成為相當成熟的文字。
據不完全統計,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殷墟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發現單字約4500個。其中,有1000多個單字已經被釋讀,其它未被釋讀的大多是地名或人名。甲骨文記錄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僅是反映商代歷史的最為珍貴的史料,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文獻記錄。早在19世紀,一些專家學者就對甲骨文的性質、內容、斷代、分期等開始了研究,并將其分為武丁、祖庚和祖甲、廩辛和康丁、武乙和文丁、帝乙和帝辛五個時期。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使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研究進入了全新的階段。目前,甲骨學已經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
甲骨文記錄的內容顯示,殷商時期,商王室的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每事必卜,祈求天帝、祖先和自然神靈的護佑。《禮記·表記》中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禮”的記載。占卜的內容基本上以商王、貴族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求疑問卜,以便預示吉兇,祈望得到庇佑。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龜腹甲和牛肩胛骨,也有少量的龜背甲。鑒定結果反映,占卜所用的龜主要產自今天的中國南方沿海,有的甚至產自今天的馬來西亞。牛肩胛骨則主要為本地所產。
占卜用的甲骨,在使用前要進行整治和鑿、鉆等工序。占卜時,燒灼甲骨上的鑿、鉆處。甲骨因受熱不均,會出現不同形態的裂紋,占卜者則根據裂紋的形態來判斷吉兇。甲骨經過占卜契刻后,有的被有意識的存儲起來,如1936年發現的YH127甲骨窖穴、1991年發現的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等,都是集中保存的例子。有的則散落廢棄,如出土于宮殿宗廟遺址的零星甲骨和一些練習用的刻辭等。
甲骨文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按照《甲骨文合集》的統計和分類,甲骨文的內容主要可分為4大類:(一)階級和國家。包括奴隸和平民、奴隸主和貴族、官吏、軍隊、刑罰、監獄、戰爭、方域、貢納等內容;(二)社會生產。包括農業、漁獵、畜牧、手工業、商業、交通;(三)思想文化。包括天文歷法、氣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兇夢幻、卜法、文字;(四)其它。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最早成系統的文字,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它的發現,彌補了中國古代典籍中對商代歷史記載不足的缺陷,為我們今天研究商代社會、重建商代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甲骨文中關于商人祭祀上帝、天地、自然神祗和祖先的大量記載,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早期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樸素的宗教情感,使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殷人尚鬼”“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得到了印證。甲骨文中關于國家、職官、刑罰、監獄、軍隊、戰爭的記載,則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商代的家族形態、階級結構、社會形態。甲骨文中關于農業生產、農作物種類、農業收成、畜牧業和漁獵的記載,則反映了商代社會發達的生產力水平。甲骨文中關于天文歷法、氣象、醫學的記載,則為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文獻中的商王世系,人方、土方、亙方、鬼方、羌方等活躍于商代疆域周圍的重要方國也在甲骨文中得到了證實。
甲骨文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已經具備了后世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漢字“六書”的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體現,文法也和現代漢語語法也基本一致。此后,漢字的書體雖然經歷了篆書、隸書、楷書等的演變,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基本保留下來,至今仍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