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花到冬天才會開,但是不是梅花,一小朵一小朵的,嚴冬之際,枯葉鋪地,然在北方河畔,卻可見開著金黃如菊的小花。《廣雅》云:“北草冬榮,忍凍而生,故有款冬、苦萃諸名。”款者,至也。“雪積冰堅,款冬偏艷”正說明它“至冬而花”的特點。
它就是款冬花,款冬花春天一到就率先長出。雖被冰雪覆蓋,到時也照樣發芽生長。春天人們采集它來代替蔬菜,味道香美可口。有意思的是,古人用款冬花止咳還有一種特殊的方法——燃煙止咳。這種方法最早出現于宋代。只不過,現在醫學越來越發達,這種比較麻煩的治病方法就慢慢被淘汰了。
【款冬花的傳說】
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唐貞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等職。張籍早年家境貧寒,一生多病體弱。有一次他不幸外感風寒,連續數日咳嗽不止,因無錢醫病,病情日漸加重。此時他心急如焚,一籌莫展。忽然他想起曾經有位僧人對他說起一種叫款冬花的中藥,治療咳嗽特別有效。
于是他就囑家人采來款冬花,煎服數次后,病情果然大減,咳嗽也止住了。他高興地寫下了吟誦款冬花的詩:僧房逢著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此詩既是他對那次親身經歷的回憶,也是對款冬花的由衷贊美。
【款冬花的功效和作用】
款冬花是傳統中藥。其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可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肺虛久咳、痰嗽帶血、喉痹等癥。在用來治咳喘或久咳之時,多與紫苑相配伍同用,可消痰下氣。因其性溫,故適宜用于受寒咳嗽。款冬花的止咳作用較強,但祛痰的力量較弱,配上紫苑,則增強了祛痰效果。
1、潤肺下氣
本品甘能補,辛能散,溫能散寒,故能用于肺脹、肺痿、肺癆、肺癰等證。①用于肺痿,因肺氣虛弱、氣不化津、津液為涎,癥見咯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氣短,神疲乏力,用本品配健脾燥濕之品,如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薏苡仁等同用。②用于肺癰,即肺膿瘍,可與蘆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等同用。③用于肺脹,即肺氣腫病人,可與太子參、黃芪、玉竹、沙參、麥冬等同用。
2、止咳平喘
本品有溫化寒痰、潤肺養陰、化痰止咳之功效,可治療寒邪襲肺而引起的咳嗽、哮喘證。用于痰嗽哮喘、遇冷則發,可與炙麻黃、杏仁、蘇了等同用;若咳嗽帶血,可與百合研末蜜丸;若用治暴咳,可與杏仁、貝母、五味子等同用。
【款冬花配伍方法】
1、配紫菀
紫菀與款冬花相伍,為臨床化痰止咳的常用對藥。紫菀辛散苦泄,祛痰作用明顯,偏于化痰止咳;款冬花辛溫,止咳作用較強,偏于宣肺止咳,二藥相須合用,可收消痰下氣之功,止咳之效倍增。
2、配蘇子
蘇子質潤,下氣消痰功著,又有溫中降逆之功;款冬花辛甘溫,止咳力較強,偏于宣肺止嗽。二藥相伍應用,化痰止咳之功大增,又能溫中降逆,理氣則助痰化,降氣則咳喘定,臨床治療哮證、喘證均有滿意療效。
3、配杏仁
杏仁最善入肺和大腸二經,是臨床常用的降肺氣、療咳喘之品,并有潤腸通便之力;款冬花辛甘溫,入肺經,有潤肺下氣之功,又有止咳定喘之力。二藥相配,能使潤肺止咳之功得到增強,并且有較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常用于肺燥干咳、肺虛久嗽、腸燥便秘、體虛不宜攻下者用之最佳。
4、配射干
射干有降逆祛痰、破結泄熱之功,能消痰涎、利咽喉、解熱毒;款冬花辛溫性降,潤而不燥,有潤肺下氣止咳之效。二藥相伍,降逆止咳平喘之功大增,又能清熱解毒,臨床用于寒邪襲肺引起的哮證最佳。
5、配百合
百合斂陰潤肺,大凡肺熱熾盛、氣火灼金、津傷肺燥或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可以此清肺熱、潤肺燥而止咳嗽;款冬花辛溫而甘,潤而不燥,專能順理肺中之氣,止咳作用較強。二藥同用,具有相使、相制兩重意義。款冬花佐百合,加強潤肺止咳之功,百合之寒可制款冬花之溫,具有較平緩的潤肺燥、止咳寧嗽作用,為肺虛燥咳、久嗽不止、痰中帶血之證所宜。
6、配人參
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之功;款冬花有潤肺下氣止嗽之功。二藥相伍,有強大的補氣助元作用,又有益肺止咳之功,肺虛和肺癰之證用此藥對最宜。
【款冬花食用方法】
1、雪梨款冬花百合瘦肉湯
除款冬花外將各湯料浸泡、洗凈,并用煲湯袋包裹;雪梨去皮、芯,切塊;豬瘦肉洗凈切塊。將湯料與豬瘦肉、姜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約1小時,下雪梨,煲約30分鐘,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此湯略帶中藥氣味,但清潤可口,且具有清熱平補、潤燥健胃的功效,為男女老少所宜。
2、款冬花粥
款冬花10g,大米100g,白糖適量。將款冬花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潤肺止咳,適用于多種咳嗽、氣喘。
3、川麥冬花雪梨膏
川貝母、細百合、款冬花各15g,麥門冬25g,雪梨1000g,蔗糖適量。將雪梨榨汁備用,梨渣同諸藥水煎二次,每次2小時,2液合并,對入梨汁,文火濃縮后納入蔗糖,煮沸即成。每次15g,每日2次,溫開水沖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可清肺潤喉、生津利咽,適用于秋燥咳嗽、肺燥干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