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知在線高級情感咨詢師 時敬國
今天,要講的是三個離婚的故事。三對分飛的鳥,在飛向遠方之前,它們回頭的最后一望。
01 “兒子”的獨立戰爭
A女士45歲,十多年前和丈夫開了一家培訓學校。自己負責運營,丈夫負責教學。后來慢慢地她就成了學校的老大。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
近十幾年的婚姻生活中,丈夫就發現,自己本身能力也還可以,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超過妻子。經營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分歧,有時兩個人會相互爭吵,相互攻擊對方為人處世的方式,也因此很傷感情,甚至吵到要離婚。
后來為了維護家庭的和諧,妻子就開始讓著丈夫,把學校交給丈夫,自己去另外一個城市專心照顧面臨高考的女兒。但兩個人的感情并未因此好轉,而是逐漸無法溝通,兩顆心的距離漸行漸遠。最終,丈夫提出了離婚。
對于丈夫而言,他在這些年里感受到的是,妻子之強,強到了不管怎么讓著他,他都無法找到值得驕傲的地方。其他男人感受到的被需要,被依賴,被仰視的感覺,他基本上都沒體驗過。
因為妻子眼里,他更像一個兒子,清楚地看到他的成熟與不成熟的地方,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去呵護他,去讓著他。這給他的感覺是,無論怎樣折騰,他都無法擾動妻子的內心。
A女士答應了丈夫的離婚訴求,她把公司留給老公,自己去投資其他的項目。但心里很不甘,畢竟這么多年的感情。她很遲疑要不要再挽回一下。
交流中,A女士認識到,自己為了這個家,其實也已經犧牲了很多。客觀講,如果她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她可能會有更成功的事業,有另外的不一樣的生活。
但事實是,這些年她和丈夫相互彼此忍受,很多時候違背著自己的意愿,將就著生活,并非十分順心。而對于丈夫而言,離婚這件事,其實是他的最后一次努力,他想讓妻子在離開他的時候,感受到他的重要性,感受到他的價值。
如果回頭,兩個人的婚姻是有可能繼續的,他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是,兩個人根本的問題無法解決,生活仍會在遷就中繼續。如果分開,妻子或許可以飛得更高更遠,而丈夫也許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男人。
但他們也將失去彼此的人生參照,那個時候,高飛的人是否有地方落腳?獨立的人成長宣言向誰宣讀?
02 想再抱你一下,卻怕人笑話
B女士的丈夫獨立性比較差,母親強勢,原來是個媽寶男,什么都聽媽媽的。后來媽媽去世了。他有個干姐姐,小時候曾經被他的母親撫養過,感情很深。這個干姐姐對自己這個弟弟愛護有加,在母親去世后,接替了對這個弟弟的監護權。
每當B女士和丈夫每次有一些小摩擦,姐寶男丈夫便經常去和干姐姐訴說妻子的一些不是。護弟心切的姐姐,從來都不問事實細節,完全地站在弟弟一方,對B女士各種拐彎抹角的“教育”。
后來B女士又一次發現了丈夫一些可疑的開房記錄,開始了和丈夫的一場戰爭。由于丈夫的不配合,B女士不冷靜地提出,要么解決問題,要么離婚。丈夫也不示弱,草擬協議,但并無真章,并且搬出家門,冷暴力相對。
看不得事情一拖再拖,B女士解決問題心切,一再強調,要么好好溝通,要么離婚,并且打印了協議。這勾起了干姐姐的憤怒,覺得B女士不依不饒,動輒就離婚,犯了忌諱。于是力挺弟弟,絕不示弱,要求B女士認錯。
而B女士一直認為自己只是以離婚為手段,逼迫丈夫和自己溝通解決問題,現在看到丈夫一直被姐姐挾持著和自己對立,怎么肯讓步。于是,某一次激動的爭吵之后,兩個人終于走進了民政局。
走出民政局的時候,兩個人都心有不舍。第二天,B女士微信問丈夫,“分手的時候,為什么你都不肯抱我一下?”丈夫說,“不是不想,是怕被人笑話。”
B女士知道,丈夫并不想離婚,只是他一直向干姐姐說自己的不好,姐姐又護犢心切,所以強勢地介入。最終,沒有主見的丈夫不得不聽從姐姐的意見,采取了絕不低頭的策略,走向了一個自己并不希望的方向。
離婚后的兩人,彼此隱隱地表露了自己并非真的想分開的心意。但是,陰差陽錯的裹挾背后,他們有些問題并沒有解決,復合的念想,又如何開口。
03 有些離,是為了更好的聚
有一位男性朋友C,和妻子育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一個是通訊行業的高管,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精英,都是高收入階層,衣食無憂。
但由于這位C先生,天性喜歡新鮮刺激,所以有過出軌經歷。回歸之后,仍然有一些蛛絲馬跡,常被妻子抓到。于是,信任崩塌,妻子開始了常年地對丈夫的各種懷疑和監控。
一段時間之后,C先生終于無法承受自己出軌的自罪感和被懷疑的痛苦,提出了離婚。他自愿凈身出戶,而且以后還愿意承擔孩子的撫養費以及家庭的各種責任。
不管是前妻,還是孩子,只要需要,他都會還在。甚至他像平時一樣,買菜做飯。他對妻子說:“我不會再和別人走進婚姻,因為自己一直就覺得,婚姻是一種束縛。我就想要個自由,想要個輕松。”
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兩個人前所未有地坦誠地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妻子甚至想在婚內給丈夫自由,以留住婚姻。她怕沒有婚姻的那張紙,丈夫說不定哪天就真走遠了。
然而丈夫還是選擇了尊重自己的內心。最終,妻子也接受了這一現實。開始迎接一段除了沒有一張紙什么都不缺的新型的親密關系模式。
他說,承諾這東西,在開始的時候是出于內心,但是,人的內心和感覺是會變的東西。而承諾,卻不尊重事實,仍然要維持以前的決定——那是對關系中弱者的保護,為某一方提供了控制手段。
如今,生活里如果不再有弱者,那不如放下過時的承諾。當兩個人的親密在,大家就好好生活;當親密不在,大家就尊重事實,尊重內心,各自迎接新生活。
最后的時候,他說,“其實,我和她離婚,不是為了斷絕關系。而是想用這種方式——改善關系。”
04 結語:你習慣的東西,在悄悄改變
關于這三個故事,不會給大家一個關于是非對錯的最終結局。因為,結局不能說明什么,而關于婚姻的思考,卻是更有意義、也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婚姻這東西,曾經給了我們太多的溫暖、保護、支持、安全感、穩定感和自我價值感,也帶來太多的束縛、限制、猜疑、壓抑、失望、委屈、傷害和痛苦。
我們一直依賴它的存在,習慣它的存在,包括它帶來的好的和壞的東西。但時代在變,婚姻對于我們的意義,也在變!
很多人發現,在某段婚姻里,為了得到那些好的東西,自己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所以,開始想做出一些改變。但也有一些人,無視世界的變化,更多地相信慣性,固執地想用道德或者信念留住婚姻,保護自己的所得。
或許,這種方法眼下還有效,但是,其作用卻越來越小。當有一天,你發現對方謀求改變的背影那么決絕,才發現自己什么都留不住。
一個讓人唏噓的事實是,當人們有錢了,或者想明白了,會越來越愿意尊重自己的內心。他們更多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再被慣性綁架,不再顧及別人的看法。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說了不算,時間會證明一切。
作者簡介 | 時敬國,男,幸知在線情感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作為一位“暖男型”情感咨詢師,洞察兩性關系,擅長以男性視角為女性來訪者提供“鏡子”,看到婚姻情感的“盲區”;同時,作為一個文字極富張力的心理咨詢師,擅長郵件咨詢。電話咨詢200一小時,文字咨詢200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