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延伸閱讀
特魯多銘言背后的故事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長眠在紐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1837年,患了結核病的特魯多醫生來到人煙稀少的撒拉納克湖畔準備等待死亡,因為在那個年代,結核病就是一種不治之癥,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條。
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他沉醉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偶爾也出去爬山打獵,過著悠閑的日子。漸漸地,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的體力在恢復,不久居然能完成學業并獲得博士學位。
1876年,特魯多遷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納克湖畔。后來,創建了第一家專門的結核病療養院——“村舍療養院”。特魯多還成了美國首位分離出結核桿菌的人,并創辦了一所“結核病大學”。
1915年,特魯多醫生最終還是死于結核病,但是,他比當時罹患該病的大多數人的生存時間要長得多。
他被埋葬在撒拉納克湖畔。讓他名聲遠揚的,并不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著的話,他一輩子行醫生涯的概括與總結——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
對于這句銘言,有人說它總括了醫學之功,說明了醫學做過什么,能做什么和該做什么;也有人說,它告訴人們,醫生的職責不僅僅是治療、治愈,更多的是幫助、安慰;還有人說,它向醫生昭示了未來醫學的社會作用。
“去治愈”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治愈”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細。醫學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個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醫學的“本事”,對醫學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算治愈了,醫生也應該客觀地評估其成效。事實上,絕大多數醫生都追求精湛的技術水平,試圖做一個真正能“治愈”的人。這也是醫學的人文性使然。
給病人以援助,是醫學的經常性行為,也是醫學的繁重任務,其社會意義大大超過了“治愈”。技術之外,醫生常常要用溫情去幫助病人。從古至今,一切醫學技術都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幫助。醫學的作用只是幫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過醫學的幫助,人們才能夠找回健康、保持健康、傳承健康。
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安慰也是醫學的一種責任,它飽含著深深的情感,決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學會安慰病人,堅持經常安慰病人,是一個大課題,很見功力!
可以說,這句銘言明確了醫學是飽含人文精神的科學。抽去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猜你喜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