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肚,我們常見的有片狀的毛肚、絲狀的千層肚和網狀的金錢肚等。然而,最近有網友稱,這些不同樣子的牛肚,實際上是來自于牛不同的胃,這是不是真的呢?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在出售牛肉的市場里,找了幾種不同樣子的牛肚,可是對于各種牛肚分別長在哪里,商戶們也看法不一。但他們都覺得不同牛肚只是長在牛胃的不同部位,并不是分別長在不同的胃里。那么,不同的牛肚來自于牛不同的胃,究竟是真是假呢?
老北京民俗美食家 姜波:“從醫學的角度,牛胃總共分為四個胃,有瘤胃、網胃、瓣胃及皺胃。”
牛是多室型胃,由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組成。前三個胃沒有消化腺分布,主要是暫時貯存飼料,進行微生物的發酵以及磨碎食物的場所,可總稱為前胃。而皺胃是有消化機能的胃,又稱為真胃。那么,不同樣子的牛肚,分別來自于哪里呢?
老北京民俗美食家 姜波:“從美食角度上看,肚板色澤分為陽扇與陰扇。陽扇色澤淺、肚毛短、肚板厚,這個就是瘤胃,俗稱叫草肚;陰扇肚毛長、肚板薄,而且色澤比較深,肉質比較柔軟,這個就是皺胃,俗稱叫牛肚。網胃的肚毛為交錯狀,像網狀一樣,俗稱叫金錢肚。里面包裹著瓣胃,像書籍一樣一頁一頁的疊在一起,俗稱叫牛百葉。如果將肚板去掉,呈現出來的百葉單獨一葉,俗稱叫毛肚。另外還有瘤胃與網胃交錯的地方,會形成像領子一樣的褶皺,俗稱叫牛肚領。把牛肚領外邊的結締組織去掉,就是我們俗稱的老皮,里面呈現出來的白色肉質,俗稱叫牛肚仁。”
原來,不同樣子的牛肚,真的來自于牛不同的胃。那么各種牛肚在美食中分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呢?
老北京民俗美食家 姜波:“肚板的陰扇與陽扇還有金錢肚由于鎖水性比較差,往往采用燒、燜、燉的方式,小火長時間加熱,這樣吃到嘴里的口感就非常軟爛,入味可口。有很多的外地朋友,比如像廣東的朋友會將名貴的金錢肚進行鹵制,吃起來的口感就會別有風味,既可以涼食,也可以熱食。涼食稱之為拌牛肚,或者叫拌牛雜。百葉、毛肚與肚領、肚仁相對來說容易熟,鎖水性比較強,吃起來口感又脆又嫩,因此我們常用旺火、寬湯的方式進行爆制,俗稱就是老北京的水爆肚。”
牛肚的口感與外形都豐富多樣,不同地域的美食制作者根據當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制作出了各類美食。例如在老北京的飲食文化中,瘤胃與皺胃中的肚板以及網胃中的金錢肚,通常被做成醬牛肚、牛雜湯,而百葉、肚仁則被拿來做成爆肚,口感非常脆嫩。在無辣不歡的川渝地區,人們則更喜歡把牛肚與辣椒搭配,其中百葉與毛肚是麻辣火鍋的必點配菜。接著,牛肚到了粵菜中,鹵水金錢肚又成為了一道廣東的傳統名菜。牛肚不僅美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等,具有補益脾胃,補氣養血的功效,是一種非常營養的食材。大家有時間不妨去嘗試一下各種牛肚制作的美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