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與學科教育
一、科學教育與學科教育
教育無論如何都不能涵蓋所有的知識。關鍵是要學會觀察世界、了解世界,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這要靠從小培養,使他們能面對未來挑戰,更有競爭力。根據這一理念,國家教育部確定了重點研究課題——“科學教育——開發兒童少年潛能”。
什么是科學教育?它與學科教育有什么不同?國務委員陳至立曾作過精辟的闡述,她說“科學教育是一種關系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整體性、連貫性的教育。”科學教育至今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開放體系,不僅系統內部互相滲透,而且系統外部的技術、社會文化也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科學教育不是單純的學科教育,也不是分門別類的科學知識簡單的重復,而是要人們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掌握科學所具有的探索、創新的精神實質。我們認為數學、英語以及文科學知識在科學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與熱門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科學知識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能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相交融和貫通。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由單方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育向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的科學教育轉變。科學教育是貫穿于整個社會以及人的一生。科學教育在我國有兩個目標:一是盡快地更多地培養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人才;二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提高廣大人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這是單靠學科教育難于實現的。
二、課程科學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根據科學教育的目標,在課程改革方面我們應做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課程的基礎性
“雙基”一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必須繼續重視原來的雙基,而且要把基本的情感和基本態度作為基礎性的重要內容,這符合青年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根據學習理論、記憶的最佳期在早期的特點,國家提倡從小學開始開設外語課,有條件的在幼兒園進行外語實驗。開設外語若沒有科學方法,恐怕會加重學生負擔,這是科學外語教育在改革實踐中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傳統教育的課程比較注重學科的邏輯體系,科學體系比較嚴密,新知識,新內容很難滲透進來。我們根據新課程方案,把原來的英語會話課程綜合為視聽說課程,把原有英語綜合成讀寫課程,明確規定這兩門課程是主干課程。
3.努力促進課程的多樣性
我們主張在統一要求下的多樣性,一方面減少必修課的課時,增加研修課和活動選修的內容。
4.積極推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多媒體語言教學的改革試驗課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學科的科學教育的內涵
科學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年齡段都應有適合自己生理、心理特點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人生的歷程很像是人類文明演進歷程的一個縮影。從一無所知到聰明有知。科學本身就像人類歷史一樣,永無終結,永遠在發展變化,所以科學教育也就不斷發展深化。
科學教育無所不在,在家庭、社會、學校,在每一門課中。學生時期應為學生接受良好的科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理解科學最本質的東西,把科學思維潛移默化成自己的人生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科技活動固然重要,科學教育還應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去、無論哪門課程,只講述和學習知識的結論是不夠的,應該擴展和探究知識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實施科學教育。
1.探究課程知識的發展歷程
課程教育中如果把知識的發展歷程搞得很清楚,把知識創造過程中人的活動、人的創造精神,人的挫折失敗的智慧講的很清楚,有血有肉,勾畫出一幅基礎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定位圖,常常會使學生終身難忘,會更深刻理解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理解科學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創新。如學語言的就要了解勞動創造語言的歷史,語言學得是人類大腦學習機制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也說明學好語言,也要了解一點生理心理學的知識。
2.探討課程知識的應用
知識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很多大門,從而找到無數寶藏。用這把鑰匙去開門的過程,就是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為人類帶來幸福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的第二次創造,如果課堂中僅僅是理解知識本身,還未能用它解決問題,因而也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課堂教育中應呈現知識創造性的第二個內容,講述創造性的方式應用知識解決各種問題的實例。日本有座音樂橋,這座舉世無雙的音樂橋坐落在日本愛知縣豐田市,兩側裝有109塊不同規格音響的杠桿。當行人付橋時,只要依次敲打每一條欄桿,就能奏出一支完整優美的樂曲。應該說這是橋梁建筑史上的創造。創造的特色就是把科學和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3.探究知識的內在聯系
知識的講述和積累使學生的知識逐步地向系統化方向發展,有目標地使積累的知識系統化才能更好地發揮知識整體效應,系統化就是按照科學內在聯系組織知識,使之在課題面前解決問題,達爾文認為“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找到普遍的規律或結論,知識的系統化不僅是發揮功能前提,也是科學本身的重要特征。”俗話說“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知識積累也是這樣,只有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產生1+l>2的整體效應。在教學過程中常有一些誤解,一是各門學科之間互不相干,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二是各課教學過程要么就是機械重復或是單課講述缺少有機連結點。事實上人類的知識結構不是互不相交的平衡結構,而是網絡結構。在很多情況下,知識能夠縱橫交叉,能夠不斷的產生新的節點。這種知識聯系過程也是一種高層次的創造過程。這也是課程教學中要探討的內容。
4.講述和介紹學科前沿活動的動態
涉及學科的系統性和整體效應,我們就必然要了解這門學科的前沿活動,人們正在探索什么,正在創造什么。創造和發明對人類是極端重要的,如果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今天的文明。注意知識之間的相互啟發和促進,實質上是不把一門知識凝固化,從整體結構上去把握知識縱橫聯系,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另外合理、高效的知識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就能完成,需要多次反復求得深入。這樣有助于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