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黨員線”、健全“自治線”、壯大“社團線”、發動“志愿線”、延伸“服務線”,在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社區黨委通過創新實施“五線”工作法,引領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初步實現形態優美、服務完美、關系和美、人文善美、生活甜美“五美社區”的建設目標。
發動“志愿線”,聚焦供需對接
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采取“社區黨委+院落樓棟黨支部+特色黨小組+黨員示范崗”的方式,將社區黨支部升格為黨委,下設院落樓棟黨支部。
根據黨員年齡和特長劃分基層治理、就業創業、困難幫扶等特色黨小組30個,在營業廳、社區廣場等人流集中區設立黨員示范崗48個,有效延伸黨組織“觸角”。為充分發揮社區黨委資源整合能力,由社區黨委牽頭與轄區派出所、石油公司等7家區域內黨組織簽訂共建責任書,與四川大學、四川航科等8個區域外黨組織簽訂聯建協議,實現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聯享、黨員聯管。
居民是社區的主體。社區按需設置社區教育、小區自治、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四大專委會,每個專委會成員由相關領域單位、團體、機構的專業人員組成,細化梳理專委會職能職責126項,切實為居民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社區服務。同時,組建社區、居民小組、小區三級議事會,實施建立微中心、設立微平臺、培育微組織、完善微機制、開展微服務“五微”治理,實現小區微治理靈活化規范化。
二
壯大“社團線”,推動多元參與
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圍繞文化、教育、關愛、人居等服務領域,孵化培育“根系式”社會組織8家,采取“財政資金少量補貼+提供有償服務”的方式,有效提高社會組織“自我造血”功能。2017年,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社會服務項目27個,服務居民5萬余人次,節約財政資金30余萬元。
發展壯大自組織。建立自組織培育激勵“三個一”機制,即“建立一套規范章程,尋求一個活動場地,建立一套激勵機制”,由社區黨委引導成立京劇社、讀書會等群眾自組織85個,注冊會員3000余人,年均開展活動1400余場次,有效豐富了居民業余文化生活。
充分調動群團參與。鼓勵社區離退休干部等精英人士進入社區團委、老協、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同時,不斷豐富服務和活動開展平臺載體,創建“青少年心理成長營”“蓉漂菁蓉匯”等市級活動品牌,形成了“黨建引領、群團助力”的工作格局。
三
延伸“服務線”,實現高效便民服務
完善社區服務配套設施。通過公建配套、共建共享等方式,打造了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圖書館、兒童托管中心、就業創業中心、物業指導中心等3000平方米可進入、可參與公共空間。引導培育健康管理中心、老年食堂、慈善超市、社區診所、平價菜市等社區配套服務產業,初步構建起“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
搭建居民互助服務平臺。建立全民參與服務中心,全面收集居民可提供服務資源和個體需求,通過樹立感恩回饋意識,引導社區服務對象成為新的社區服務力量,有效發揮服務乘積效應。
注入社區服務新動能。設立社區基金,開設慈善茶座、報攤、圖書角等“自我造血”項目,定期舉辦慈善義賣、公益晚會等活動,年募集服務資金30余萬元。搭建安公關愛APP、紅色公益走廊等線上線下眾籌平臺,實現服務項目自籌自給。2017年,社區實施非政府財政供給的服務項目38個,惠及居民2300余人次。
點評人
社源文化研發中心
項目經理 王菲
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黨委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實施“五線”工作法,五線是凝聚“黨員線”、健全“自治線”、壯大“社團線”、發動“志愿線”、延伸“服務線”,該工作法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的統籌引領和資源整合的能力,與轄區社會單位形成聯動關系,促進資源互通;打通社區自治網絡,促進居民需求的分類、分級對接,實現小區治理精細化發展;加強培育和發展社區自治組織,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制,不斷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五線工作法”是將社區黨員、社會單位、社區服務、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資源進行有機結合,搭建起黨建引領,群團助力的工作格局,營造了社區共建共享的自治氛圍。
點評人
社源文化研發中心
項目主管 張瑜
成都安公社區的“五線工作法”很好地將黨員、居民、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方資源力量凝聚在了一起。根據各參與主體的特點,逐步完善其參與社區工作的制度以及工作線,“五線”并行,探索了多方參與社區工作的新方法。社區工作,要充分調動多方力量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利用其資源,并將其力量發揮到最大化。成都的“五線工作法”是一個凝結多方力量的良好嘗試,是動員調動多方力量參與社區工作的優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