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東次四經 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下焉,而北流注于皋澤,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
東邊第四第山脈,有座欽山,山上多金玉但沒有石頭,師水從這里發端,向北流注于皋澤,山上有獸樣子像豬,而且長著牙。獸名當康,也是它的叫聲,見到它就天下就會豐收。
疣豬與牙
疣豬兩眼之下的皮膚,各長出一對大疣,因此得名。雄疣豬在吻部更長出另一對較小的疣,剛位于獠牙之上。它挖土取食時,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護眼睛,還可使頭部看起來更大,因而成年疣豬的面貌更為猙獰。雄疣豬的上獠牙很大,有15至25吋長,而且向上及向外急彎。短而尖的下獠牙可當刀用。
它是一種長相奇特的動物,一共分為兩種:普通疣豬和荒漠疣豬,前者遍布非洲大陸,除了熱帶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后者分布在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荒漠地區。
非洲疣豬有的獨居,有的雌雄成雙,也有的合家同住。它們所占的地盤界限分明,晚上住在地洞里。這些地洞通常是占據其他動物的洞穴加以擴大而成。
非洲疣豬在較干旱的地方,繁殖有季節性。幼豬在雨季將來臨時出生,豪雨帶來充裕的食物。獅獵食大批疣豬,尤以雨季時為甚,因為這段時間的植物長的較高,使獅容易潛獵。在泥土被暴雨泡的松軟的地方,獅往往把疣豬活活從地洞里挖出來.
這是普通野豬,它們的獠牙很難和疣豬相比。
東二次經,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々,見則天下大旱。
東方第二條山脈,有姑逢山,山無草木,多產金玉。山有獸,樣子像狐而長著雙翼,叫聲就像大雁,名叫獙々,看到了它就會發生旱災。
花面狐蝠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體型較一般蝙蝠大,兩翼展開長達90厘米以上。由于頭型似狐,口吻長而伸出,故稱狐蝠。第1和第2指都有爪,日間成群倒掛在大樹枝上,夜間成群出動,覓食野果、花蕊,對果園危害極大。每胎1仔。冬季隱藏于洞穴中冬眠。在中國云南分布有萊氏狐蝠(Pteropus lylei),在臺灣則有臺灣狐蝠(Pteropusdasymallus)。
菲律賓果蝠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翼幅(兩翼的距離)長達2米。又名飛狐。
該種果蝠為菲國獨有屬瀕危物種。
相似度:★★★☆
東山經,栒狀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此蟲}鼠,見則其邑大旱。
東部山脈,有栒狀山,山有鳥,樣子像雞而長著老鼠一樣的毛,名叫{此蟲}鼠,,見到它就會發生旱災。
幾維鳥 褐幾維鳥(學名:Apteryx australis)又譯為鷸鴕,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褐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絲發,由于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褐幾維鳥很容易受到驚嚇,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壽命可達三十年,是新西蘭的特產,也是新西蘭的國鳥及象征。
相似度:★★★★
褐幾維產于新西蘭
北次二經,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上互下果)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北方第二條山脈有座梁渠山,山上無草木,多產金玉。修水從這里發端,向東流入雁門,山上生活著名叫居暨野獸,樣子像(上互下果)而赤毛,聲音像小豬。又有鳥,樣子像猴,四翼,一眼,狗尾,名叫囂,聲音像鵲鳥,吃了治腹瀉。
郭璞說:(上互下果)長的像老鼠,赤毛就是像刺猬那樣的刺。
夸父在山經里除了追日的時候是指巨人,大部分時間是指某種猴類。
針鼴
針鼴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寒冷時會冬眠。已經存在了8000萬年左右;還是現存僅有的兩種單孔目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鴨嘴獸。
針鼴,脊椎動物,哺乳綱,單孔目,針鼴科。外形似刺猬,尾很短,體長約40~50厘米。體毛有的變成堅硬的刺,刺間和腹面有細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質鞘。無齒,舌細長如線,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長而銳利,適于挖掘。似鼴鼠,多夜間活動,穴居,以白蟻、蟻類和其他蟲類為食。卵生,通常每次僅產1個卵。生殖期雌獸腹面皮膚褶襞成囊狀,即臨時性的育兒袋。卵在袋中約7~10天孵化。乳區位于育兒袋內。有冬眠現象。僅分布于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
相似度:★★★
針鼴生活范圍 關于那種一眼,四翼,狗尾的飛猴只找到了類似的,找幾乎遍了各種動物(包括化石)都沒找著一只眼睛的。除非是發生了變異的畸形動物,但這不居有普遍性。
可是山海經里一只眼的動物有很多,究竟山海經的原作者們觀察不仔細以訛傳訛或者還是真的就存在這些一只眼的動物呢???
不過有一種會飛的猴子,它與鼯鼠一樣其實只會滑翔,它的名子叫鼯猴。
鼯猴 鼯猴(Cynocephalidae;flying lemurs) 皮翼目僅有的一科鼯猴科的通稱。因體側自頸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狀似嚙齒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靈長目的狐猴而得名。 體長60~70厘米,體重1 ~2千克;四肢及尾均細長,尾長22~27厘米;腳寬扁,具5趾,趾端具尖而彎曲的爪;眼大;耳短,通常裸露,粉紅色;身體毛色為褐或灰褐色,與樹皮的顏色相似。斑鼯猴的背部有白色斑點,毛皮柔軟,胸部有1對乳頭。有1屬2種:菲律賓鼯猴,分布于菲律賓的棉蘭老等島嶼;斑鼯猴,分布于馬來亞、蘇門答臘、爪哇。
與鼯鼠相比鼯猴滑翔能力很強,每次滑翔136米遠僅下降10~12米,善于爬樹,但速度不快,在地面上不能直立,只能緩慢移動。
相似度:本次不予置評,朋友們自己感覺吧。
鼯猴的活動區域 山海經里的那些奇怪的民族。
聶耳國,黑齒國,鑿齒。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聶耳國在無腸國的東邊,驅使著兩只黑虎,聶耳國的人都用手托著自己的耳朵。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
黑齒國在它的北邊,國人都是黑色的牙齒,吃的是稻米和蛇。
鑿齒: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 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鑿齒在山海經有多處記述。后羿與鑿齒在壽華原野戰斗,最終后羿將鑿齒射死在昆侖山以東。后羿的武器是弓與箭,鑿齒拿著盾,也有說是拿著戈的。
有叫鑿齒的人們居住在蜮山,叫做蜮民國。其中的人民都姓桑,以黃米這食或者射獵“蜮”這種動物為食。
馬賽人的耳朵很大,有的甚至雙朵垂肩。馬賽人生下來就扎耳眼,而后漸加大飾物的重量耳朵越拉越長,洞也越來越大。
別以為只有馬賽人玩這個,泰國的長耳族 神馬非主流,神馬殺馬特,和穆爾西人比起來都素浮云
鑿齒,(otching)也稱“折齒”、“打牙”。產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習俗。其特點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頜兩側對稱牙齒為美觀。中國越、僚、濮等古民族以及今仡佬、高山族均有此俗。亞、非、拉美、大洋洲等地也風行。
據說之所這樣,是因為有一種疾病,會讓人牙關緊咬無法進食,所以不得不打掉牙齒以便救治者灌湯喂藥。
各位有沒有發現馬賽人和穆爾西人的圖片里有人鑿齒了呢?
這口牙是不是看起來很苦?因為它們都磨尖了。 穆爾西族大美人 黑齒的習俗相對來說就是大眾化的了,不管是非洲美洲還亞洲都有。我國也有,我們的惡鄰日本也有。標準日本貴族美女黑齒禿眉白面,看著像女鬼。 我國壯族婦女
山海經分為山經,海內外經,和大荒經三部。
山經類似探險筆記,文字簡單明了客觀而專業。
與之相比海經和荒經則大失水準。據說晉朝時陶淵明曾見過原版的山海圖經,再之后山海圖就失傳了,只留下了文字,有專家曾指出山海經其實是后人看了山海圖之后寫來說明山海圖用的。這種說法我覺得很可信,不過山經可能是原版就有的文字,而海經和荒經則是后人加上去的。
海,荒兩經文體類似于小學生的看圖說話,且多有主觀譩斷之詞,還很生硬的往里面加了很多神話故事和族譜之類的東西,搞后人頭暈腦漲。
簡單的示意圖大家可能明白點:
山海原圖==〉春秋戰國,對圖補充描述==〉晉代,圖遺失,只剩描述==〉明代,根據描述,補部分想像圖==〉我們,想像圖,海經,荒經。
經過這么兩三千年的折騰,不用我說大家覺得這里面還剩下多少干貨?
帝企鵝被稱為穿著燕尾服的紳士,南極洲生活著1億5000萬只企鵝,但它們的國度卻井然有序
企鵝在陸上行走時,行動笨拙,腳掌著地,身體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臥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在冰雪的懸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
它們是獵手,它們是戰士,大海就是它們的戰場,它們以魚為生。
它們是冰雪世界的主人
山海經 海外南經 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
山海經 大荒南經 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
海外南經,讙頭國在它的南方,國民長著人臉還長著翅膀,長著鳥的嘴,正在捕魚。也有人說在畢方的東邊。還有說叫做讙朱國的。
大荒南經,有人,長著鳥嘴,長著翅膀,正在海中捕魚。在大荒當中,有個人名叫驩頭。鯀的妻子叫士敬,士敬的兒子叫炎融,炎融生了驩頭。驩頭長著人臉但卻有著鳥的嘴,還長著翅膀,吃著海里的魚,用翅膀支撐自己行走。也吃芑苣穋楊這些植物。有驩頭這個國家。
傳說鯀是大禹的爹,因為治水不利被舜砍了頭。他家的族譜查無可查,
企鵝有很多種并不是所有的企鵝都生活在南極。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北方山脈,再向北二百八十里,有座石者山,山上草木不生,我出瑤碧之類的寶玉,泚水出這里發端,向西流注于黃河。〈注意這里這條河居然是向西流的。〉山上有一種野獸,樣子像豹,但長著白色的皮毛黑色的斑紋,它的名字叫做孟極,孟極善于潛伏隱匿,孟極也是它自己的叫聲。
雪豹因終年棲于海拔2500~5000米的雪線上因而得名,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見到。又名草豹、艾葉豹。頭小而圓而長,略短或等于體長,尾毛長而柔。體長110~130cm;尾長80~90cm,體重30~60kg。全身灰白色,布滿黑斑。
平時獨棲,由于毛色和花紋同周圍環境特別協調,形成良好的隱蔽色彩,很難被發現。
雪豹感官敏銳,性機警,行動敏捷,善攀爬、跳躍。叫聲類似于嘶嚎。
它們勇猛異常,在山巖上跳躍。它們把身體蜷縮起來隱藏在巖石之間,當獵物路過時,它們突然躍起來襲擊。
雪豹是中亞高原上的特產,分布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前蘇聯的中亞各國、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地,以及我國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等省區的高山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天山、帕米爾、昆侖山、唐古拉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烏拉山等等。這些地方大多為沒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僅生長著極少的高山墊狀植被。
昆侖山是著名的玉石產地。
相似度:★★★★☆
雪豹的家園。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已臘。
有一種野獸,它的樣子看起來像羊卻長著馬的一樣的尾巴,名叫羬羊,它的脂肪可以用來治療皮膚開裂。
其實羊脂在現代廣泛應用于各類化妝品當中。
這與山海經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家山羊
北次三經,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音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音提)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北方第三條山脈,有座龍侯山,山無草木,多產金玉。決決水從這里發端,向東流入黃河。河中多產人魚,人魚的樣子像鯢,長著四只腳,會發出嬰孩般的哭叫聲,吃了不會癡呆。
相似度::★★★★☆
大鯢是現存最大的鯢類。野生娃娃魚已不足5W尾,瀕臨滅絕。
這是普通的鯢,與蜥蜴不同它們身上沒有鱗片與角質層
北山經 獄法之山。瀤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魚巢]魚(音藻),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北方山脈,有獄法山。瀤澤水從這里發端,向東北流入泰澤。水中多[魚巢]魚,它的樣子像鯉魚卻長著雞的腳,吃了可治皮膚病。
有人說它就是指紅娘魚。
紅娘魚可以用它胸腹處的爪狀觸爪發現獵物。
紅娘魚的確很像,但還有更多選擇。
灘涂魚也叫跳跳魚、泥牛、灘涂虎。雙眼像螃蟹的眼睛一樣能彈出來,兩邊的腮向外突出,魚頭呈三角形。
魯迅先生說的跳魚,就是指這種魚,它的胸鰭進化的像腿一樣了。甚至能上樹
有腳的魚不只一種,還有
有4屬約30種。體似扁球狀。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許多絨毛狀齒。鰓裂為一小孔,位胸鰭基之后下方。皮膚松弛,具小棘或光滑無鱗,常有一些皮膜突起。第1背鰭硬棘特化為吻觸手,第2及3硬棘與軟條部分開,有皮膜覆蓋;胸鰭延長,足趾狀,有3支鰭骨;其腹鰭;尾鰭圓形。沿近海底棲魚類
澳洲躄魚
毛躄魚
裸躄魚
.........................
呵呵,還有一種怪怪的
美西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