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橋石橋位于滄州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單橋村。
單橋石橋西距106國道1公里,是一座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的五孔大石橋。
橋身長69米,寬9.6米,高8米,橋孔跨徑約9.8米。橋身料石,表面用鐵榫,中間用木柱穿心連結加固,使整個大橋連成一體。特別有意思的是: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的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并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
單橋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有18個吞水神獸,欄板兩面都雕有不同圖案,且每一幅雕像都有一個故事,諸如蘇武牧羊、竹林七賢、王祥臥冰、騎鯨升仙、
劈山救母等,據統計一共有66塊欄板77個典故。人物表情生動,栩栩如生,讓蔚為壯觀的石橋平添了靈氣和內涵。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此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橋,因地處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六年(1441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涌,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為長久之計,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尚用、石守志、張九敘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纖夫不辭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于崇禎十三年(1570年)落成,而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20公分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自明代以后,單橋歷代都設有重兵把守。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時,對京德古御路采取避村過野,裁彎取直的辦法,向西移了1公里重新修建新橋,使興盛了幾百年的單橋冷落蕭條下來,而石橋也得已完好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