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相關說明:
1、處方用名
三七粉、參三七、田七、三七片。
摘自:《中華藥?!罚较鹊轮骶?,哈爾濱出版社
2、性味功用
(1)根:甘、微苦,溫。生用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熟用補血、活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瘀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外傷出血、腫痛、貧血、虛弱、月經不調。
(2)葉:辛。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吐血、便血、外傷出血、痛腫毒瘡。
(3)花:甘,涼。清熱、平肝、降壓。用于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
摘自:《云南中藥志》黎光南主編,云南科技出版社
3、用法用量
(1) 根:內服,煎湯4.5~9克;研末吞服1.5~3克。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調敷。
(2)葉:內服,煎湯3~9克;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3)花:內服,開水沖泡茶服,適量。
摘自:《云南中藥志》黎光南主編,云南科技出版社
4、宜忌配伍
(1) 和合宜忌
《得配本草》:“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
5.孕婦忌用。
(2) 配伍應用
1. 配丹參丹參活血涼血,養心安神;三七活血散瘀,更擅定痛。二藥相配,活血散瘀,養心止痛,用治血瘀胸痹疼痛,療效顯著。
2. 配白芨三七止血效果甚佳,可用于各種血證,兼有活血化瘀之功;白芨涉寒,收斂止血,走肺、胃二經,專治肺、胃出血。二藥相合,一散一收,去瘀生新,用治咳血、吐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
3. 配人參用治氣虛出血。脾氣虛弱,不能統血,致血行脈外,而為出血。急投益氣之人參,佐以血家要藥之三七,氣旺血止,標本兼顧。
4. 配川芎川芎,活血行氣;三七,活血散瘀。相須為用,行血中之氣,散血中之瘀,故《得配本草》記載三七:“得……川芎,治惡血”
5. 配鴨膽子用治赤痢。鴨膽子苦寒,涼血止血;三七苦溫,活血散瘀。二藥相合,涼血止血,推陳致新,止痢以通為治,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曰:“痢疾下血鮮紅久不愈,宜與鴨膽子并用?!?/p>
摘自:《中華藥海》,冉先德主編,哈爾濱出版社
6、選方
1. 吐血、衄血:三七3克,自嚼,米湯送下。
2.產后血多:三七3克,研末,米湯送服(出自《瀕湖集簡方》)。
3.刀傷,收口:好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為末,溫酒下。或摻上(《本草綱目拾遺》七寶散)。
4.跌打損傷疼痛:每服生藥3~9克,或配伍應用。
5.貧血、虛弱、月經不調、產后惡血不盡:三七6~9克,燉雞或燉肉服。亦可用油炸黃研末,肉湯送服。
6.渴飲、喉痛音?。河没ㄟm量泡水頻飲(出自《云南中草藥》)。
摘自:《云南中藥志》黎光南主編,云南科技出版社
7、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潮、防蛀。
摘自:《云南中藥志》黎光南主編,云南科技出版社
(原作者:王海霞)摘要:目的:探討三七的藥理研究及配伍應用。方法: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各種(內外)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腫痛、瘡瘍腫毒、毒蛇咬傷。結論:主要功效為化瘀止血,消腫定痛。臨床通過配伍,用于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各種出血等病癥的治療。
關鍵詞:三七;三七總皂苷;配伍
【中圖分類號】R28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69-01
三七,始載于《本草綱目》,因"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而得名。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大腸經,主要功效為化瘀止血,消腫定痛。本品甘微苦,活血化瘀,具有止血不留閼的特點,對出血兼有瘀滯者為適宜且消腫定痛,常用于跌打損傷,淤血腫痛等證,此外近年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療效。
1現代藥理
三七含有三七皂苷、五加皂苷、槲皮素、β-谷甾醇。止血活性成分β-N-Z二酸酰素-L-a,β-二氨基丙酸。藥理研究表明三七素有止血、抗炎作用,三七總皂苷有抗血小板凝聚、溶栓及提高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作用,三七還有一定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三七總皂苷有抑制心肌收縮力、降壓、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擴張腦血管、耐缺氧和抗休克作用;三七總皂苷能夠調節血糖,三七還能調節脂肪、蛋白質的代謝;三七對肝、腎有保護作用;三七有鎮痛、抗炎、抗腫瘤、抗衰老及免疫調節作用[1]。三七有止血作用,有明顯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并使全血粘度下降;能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促進冠脈梗塞區側支循環的形成,增加心輸出量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抗炎及鎮痛,鎮靜作用;此外,還有增強"腎上腺皮質",調節代謝、保肝、抗衰老及抗腫瘤作用。
2配伍應用
2.1三七配白及:白及苦甘性涼,質粘而澀,為收斂止血良藥,擅入肺、胃兩經,以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為其長。《本草綱目》謂其"性澀而收,故能入肺止血"。三七甘溫微苦,為止血化瘀之佳品,且止血而不留瘀。《本草求真》云:"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入血分化其血瘀。"三七以散為主,白及以收為要。二藥相配,相輔相助,增強止血之力。三七隨白及入肺,共同發揮寧肺絡止血的作用,三七行散之力又可制白及粘膩收澀之性,以防血止留瘀。二者一散一斂,相互制約,其止血化瘀消腫之力更強。肺組織損傷(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引起的咯血諸癥。胃出血及尿血、便血等。外傷出血。用量用法:白及:6~10克;三七:3~6克。
2.2三七配人參:人參味甘微苦而性微溫,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益智寧神,生津止渴;三七味甘微苦,性溫,行瘀止痛,祛瘀止血。二藥參合,一補一散,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益氣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甚妙[2]。虛勞咳嗽,老年體弱之痰嗽,經久不愈者;冠心病心絞痛諸癥;各種出血性疾患,如衄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婦女崩漏下血等癥。用量用法:人參5~10克;三七6~10克。
2.3三七配大黃:三七甘溫微苦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大黃苦寒沉降下攻積,清熱瀉火,活血祛瘀。為通腑泄熱,涼血化瘀止血之良藥。二藥合用,相輔相成,共奏泄熱化瘀止血之功。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淤血性咯血病癥等。用量用法:三七3~5克;大黃6~10克。
3用藥指歸
3.1三七的配對藥,主要是治療瘡瘍潰爛、出血不止、消腫止痛、各種淤血癥等方面,均圍繞化瘀止血、消腫定痛兩大功效來展開。
3.2三七用量過大會引起中毒反應,出現心悸、出汗、心律不齊等癥狀。一次沖服5克,可引起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說明三七可影響心臟傳導系統。另有報道超量使用會出現上腹燒灼、口麻、頭暈。有人一次煎服35克三七,出現顏面高度紅腫,喘咳加重。臨床服用三七特別是三七末切勿過量,應對三七的毒性加以重視。三七常規用量一般無不良反應,但有少數人也會出現口干、頭昏、失眠、惡心、嘔吐、出血傾向等。
3.3三七煎服、研末服或制成片劑服用均有發生過敏的報道,可出現皮疹。據報道有人吸三七香煙皮膚出現固定性皮疹。
3.4自明代以來,臨床醫家皆視三七為化瘀止血、消腫止痛之良藥。然混稱為"三七"者,品種頗繁,有多種不同科屬之植物,用時應予以鑒別。以五加科之三七為藥材中正品,療效最佳,另有菊科植物葉三七、景天科植物天三七亦屬止血散瘀之品,與本品功能雖屬相近,但同中有異[3]。菊葉三七兼能解毒,常用于瘡癰腫毒、乳癰等;而景天三七則能養血安胎,可治心悸、失眠、煩躁、精神不安等證。臨床時應區別應用。
4臨床新用
4.1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咯血。三七粉口服,每次3~5g,每日3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三七粉口服或三七注射液8~12ml加入等滲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點滴;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代赭石、地黃、白芍、白茅根水煎沖服三七粉6g,或三七粉9g頓服;消化系統潰瘍,在辨證的基礎上沖服三七粉48:急性潰瘍病穿孔,三七粉6g,白及粉20g,調成糊狀口服;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以化瘀清官湯沖服三七粉6g;治療血尿及小兒急性腎炎,也是利用三七抗菌、止血的作用。
4.2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口服人參田七膠囊、三七總苷片或三七粉;治療早搏,生脈飲加苦參水煎沖服三七粉3g,每日2次;治療腦血管病,三七注射液10~12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治療顱腦外傷,田七粉3g,開水送服;治療頑固性頭痛,藥用三七、地龍、川芎等[4];治療腦震蕩嘔吐,三七10g,搗碎,水煎服;治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田七注射液每日2~6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靜脈注射。
4.3治療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 口服三七粉,3周為1個療程。
4.4治療原發性糖尿病 糖尿病合劑加三七12g,水煎服。
4.5治療肝炎:參三七注射液2~6ml肌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點滴,或者口服生三七粉,每日3次,每次1.5~2g,空腹溫開水送服。
4.6治療術后腹痛 服三七粉,開水沖服,每次1g,每日2~3次。
4.7降血脂、降膽固醇
4.8治療褥瘡 三七粉用食醋調成糊狀,外敷。
4.9治療前列腺肥大
肺癌病例一則
胡某,上海人,經弟子介紹,于2015年8月1日就診?;颊咭颉靶赝纯人钥┭?周”于2015年7月21日入住上海復X大學附屬醫院,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低分化癌。右手指末節干性壞疽,胸痛咳嗽咯血一月,間斷發熱一個月,化療一次。
脈象:右脈沉軟,左脈弦軟。
處方:
方一:柴胡龍骨牡蠣湯+葛根湯+白虎湯+甘草桔梗湯加減
方二:葦莖湯+桂枝+葛根湯+小柴胡+甘草桔梗湯加減
方一方二交替服用
2015-8-5家屬信息回復:病人小胡今天沒有發燒了。自覺更輕松。今天接電話,說話跟常人一樣,很爽利。咳嗽跟昨天一樣,大部分時間吐一點點白痰,偶而吐一大塊白粘痰,自覺咳嗽力氣仍不足,咳時胸痛,不咳不痛。咳時要吐食。胃口不錯,吐了以后照吃東西。這兩天手指溫度也變回正常,腫退,今天到醫院清理了手指淤血,醫生說已開始生新肉。
新加白頭翁湯
組成
適應證
加減法
1.發熱:加葛根9g黃芩9g。
2.腹痛甚:加木香9g白芍9g。
3.大便赤多白少:加當歸9g赤芍9g。
4.泛惡:加干姜3g至6g。
5.舌苔白膩:加蒼術9g厚樸9g。
6.舌苔厚膩:加山楂9g
7.神萎,四肢不溫:加附子9g桂枝4.5g。
8.休g:先用人參4.5~9g(先煎),熟附片5~9g(先煎),干姜3~6g甘草6g。待休g緩解后再用基本方。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