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陳林如
素質教育是學校的系統工程,語文素質教育是這個系統中一項重要的子工程。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工具性、社會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抓好語文素質教育,對于推動學校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總的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語文素質,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打下扎實的基礎。
語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一、思想品德素質。即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做人。包括“五愛”素質;文明素質;公民素質等。
二、語文智能素質。即學會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初步的文學修養;觀察、想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
三、心理素質。即具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穩定樂觀的情緒,良好的習慣等。
素質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許多妨害學生素質培養的不良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分論質,唯分是求,唯率是追,唯考是法。教師為分而教,學生為分而學。在教學上則表現為:1、“四多四少”: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死記硬背多,指導方法少;重復訓練多,啟發創造少;傳授知識多,培養能力少;2、“四重四輕”:重課堂教學,輕課外活動;重考試分數,輕素質能力;重尖子學生,輕后進學生;重主導作用,輕主體作用。其不良后果是:教師教學高耗低效。盡管語文在小學各科中課時最多,教師花得精力最多,但教學效果都很不理想,有不少的小學生畢業時語文水平達不到大綱要求。學生學習高分低能。看起來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小學畢業,仍有不少學生讀不通一篇短文,說不清一件事情,寫不好一篇文章,語文能力很差。
顯然,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必須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導下,根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和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對語文教學進行大膽改革。
一、樹立大語文教學觀
誠然,教學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但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的迅猛發展,使教育教學更具有社會化、立體化的趨勢。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基礎性、社會性決定了語文知識的學習鞏固,語文能力的訓練提高,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課堂。
大語文教學觀,就是從社會化、立體化、系統論的角度來認識語文教學,把語文教學放到一個廣闊的社會大范圍去考察和進行,形成一種開放式、立體化的教學體系。
美國教學論專家曾經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實踐告訴我們:凡是適用語文工具的場合和地方,都是學習語文的課堂。
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小學語文教學就要改變過去那種,把大部分時間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而忽視家庭語文教育、社會語文教育,忽視語文的實踐能力與應用的偏向,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學習知識與實踐運用結合起來。語文教學要貼近社會生活、服務社會生活,在社全這個大課堂里,擴大學生的視野,知識面和信息量,增加運用知識培養能力進行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在學與用的過程中各種素質都得到提高。
二、加強語文自學方法、自學能力的指導與培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坎博加·富爾所著<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文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語文知識要長期積累,語文能力要長期訓練。只依靠學校學習和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知識在不斷更新,只依靠教師傳授的知識是遠遠不能適應今后學習和未來參加工作的需要。因此,掌握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無論是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要把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各年級有計劃、分階段、漸進式地進行。每堂課都要有意識地結合講授進行方法指導,還可開設專門的學法指導課。即使是一些要求記憶和背誦的知識,也不能死記硬背,而要教給學生記憶和背誦的方法.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自學能力培養,還要布置學生在課外進行自學能力的訓練,指導自學,鼓勵自學,培養自學習慣。
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盡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指導思想已為多數教師所熟知,但在應試教育思想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主體作用仍未能得到重視和發揮。課堂上“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仍經常可見,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教師總喜歡把自已的現成知識、“標準答案”原封不動地塞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以防考試時失分;各種參考書,輔導書的泛濫,更使一些學生不用再動腦筋,用一個標準、現成答案去回答那些本身就具有多樣性、形象性、靈活性的語文問題。在這樣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面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怎能發揮出來呢?
所以,在現階段,我們要大力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評價一堂課講得好不好,不應只看教師講得如何眉飛色舞,生動引人,而要看學生是不是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是不是全體學生在課堂上都在積極活動。課堂上.不能只是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要教師圍著學生轉,做學生的引路人,把學生作為共同智力活動的伙伴和合作者。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課堂的全部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認識真理,而不能包辦代替或硬輸硬灌。
四,規范活動課程的教學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一項重要改革.就是改變過去單一的課程體系,由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新的課程體系。開設語文活動課,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活動課程的教學在不少學校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有的是有名無實,雖然上了課表,但沒有進入課堂;有的成了學生的“自由活動課”;有的則干脆不開活動課。
為了充分發揮活動課程在素質教育上的重要功能,學校和老師要提高上好活動課重要性的認識,要像上學科課程一樣認真上活動課,從常規制度上規范活動課的全過程,做到定計劃、定時間、定內容、定教師、定場地,并建立相應的檢查考核制度,保證活動課的正常教學秩序,真正發揮活動課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五、把語言文字訓練作為教學重點
聽說讀寫能力是最基本的語文素質,也是培養小學生其他素質的基礎。小學語文要正確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但這并不意味兩者簡單的平均使用力量。研讀大綱,分析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目前小語教學中存在的忽視語言文字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不強的現實,我們認為.應把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思想教育應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這樣做,并不是不重視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試想,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過不了關, 語文素質豈不是一句空話?語文的“工具性”沒有解決,又怎能體現“思想性”呢?連字都不認識,詞意都不理解,又怎樣去接受思想教育,培養思想道德素質呢?
因此,我們要緊緊把握語言文字訓練這個教學中心,圍繞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來組織教學,努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在這一訓練過程中相機滲透,巧妙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使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得到發展。
六、改革語文考試評估辦法
舊的語文考試評估標準和評估辦法,一是偏重檢查學生的知識,忽視能力的檢測;二是單純以考試分數來評定學生的優劣,忽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三是考試形式單一,不能全面地檢測學生的水平。這種考試評估方法,引導教師學生片面追求分數,師生變成應考機器,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素質得不到全面發展,是阻礙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難題之一,必須下決心進行改革。
首先要改變語文教學質量觀,拋棄一考定終身,分數是質量的片面觀點。樹立科學地全面地評價學生語文成績,對學生的思想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價的新質量觀。
二要改革單一的書面考試形式,在筆試的同時.引入寫字、朗讀、即興講話、當堂答問、應用文寫作等考核學生聽說寫能力的考試形式,多角度地檢測學生語文的全面素質。
三要改革目前實行的百分制評分法,代之以等級評分法。把學生從分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個性、興趣,愛好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四要改革語文考試用所謂標準答案,參考答案來評分的方法,鼓勵有創見、有獨立想法、有求異思維的答案。
總之,我們要從素質教育的需要出發,不斷探討、不斷改革、使語文教學更加有利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刊于全體學生主動自由地發展,發揮語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作用.
(此文獲江西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二等獎、宜春市教委一等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