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配圖,來源網絡)
不曾登上過幾個山頭,就被埋在了山腳下。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這么過去的,想想真是悲哀。
跟宅男宅女們相比,我可算是個喜歡爬山的人。每年總會呼朋喚友,到北京近郊爬幾次山。香山、百望山、鷲峰、陽臺山、鳳凰嶺,都爬過很多回,庶幾乎可用“不計其數”四個字來形容。其中多次,并不以攀爬為能事,而是以轉悠為樂趣。海拔只有五六百米的山,我們可以在山道上轉悠五六七八個小時。帶點吃食酒水,午飯就在山道上解決。
平生所爬,名山屈指可數;認真爬上去的山頂,最高的也不過一千多米。比起那些專業的登山隊員和戶外運動愛好者,簡直不值一提。但敝鄉有諺,半桶水最能蕩。因爬山而起的感慨,我有不少。其中不少感慨,來自古人寫登山的詩句。古人云:登高而賦,可以為大夫。古人所說的賦詩,并非都是自己當場寫詩,也包括吟誦他人前人的詩歌。
兩三千年前的《詩經》里,已經有不少跟山有關的詩篇。《周南·卷耳》寫一個貴族婦女思念她遠行的丈夫,想象自己騎著馬艱難行走在山崗上的丈夫,也因為思念自己的妻子,在借酒澆愁,“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全詩共四章,后三章皆是妻子想象中丈夫行旅中思念自己的情形,一唱三嘆,情意綿長。《魯頌·閟宮》,魯國人歌頌國王僖公繼承祖業、恢復疆土的豐功偉績時,拿泰山作地標,“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中華民族對于高山尤其是巖石裸露的高山的崇敬之情,在《詩經時代》已經奠定基礎,請看:“高山仰止”(《小雅·車轄》),“天作高山”(《周頌·天作》),“節彼南山,維石巖巖”(《小雅·節南山》),“崧高維岳,峻極于天”(《周頌·嵩高》)。我總覺得,泰山日后被推崇為“五岳之尊”,跟《詩經》中的這些詩句有直接關系。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秦始皇的封禪,杜甫《望岳》詩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是這些詩句意境的延伸和演繹。
不知是因為漢朝有才華的人都去皓首窮經去了,還是漢朝帝王喜歡掏山成墓,壞了詩人們歌詠高山的雅興,總而言之,漢朝寫山的詩歌不多,出色的更少。不過,有幾首跟山跟愛情有關的詩,值得注意。《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不如故人姝。”《古絕句》“南山一樹桂,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慶不相忘。”張衡《四愁詩》一思“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意逍遙,何為解憂心煩勞。”山都成了愛情悲劇的發生地。不過,最值得一讀的,是一首題為《匈奴歌》的樂府詩,全詩是:“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這個游牧民族對于祁連山和焉支山的深情,千載之下,仍然令人動容。
兩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們對于自然風光和玄學的興趣,明哲保身的處世方式,使得詩中的山有了明顯的禪意。“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其實并無登山的愛好。但是,他的偶爾一瞥之間,看出了山的風采韻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詩》)。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寫的不是山,而是山中的世外人間。自古以來的讀者,無不心生羨慕。謝靈運有不少頗堪玩味的寫山景詩句。例如,“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疏木”(《過白岸亭》),“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小謝”謝朓,詩句清新脫俗,更勝謝靈運一籌。登山之際,他能看到“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千古景致。這一時期,有幾個名士隨口說出的話,算不上詩句,但大有詩意。例如,顧愷之說會稽山風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同樣是紹興一帶的山景,王獻之說過更有名的話,“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到了詩歌的巔峰時期,唐朝,善寫山景的詩人更多,山的意象更加豐富多彩,境界更加高遠闊大,韻味更加深厚悠長,佳作如林。王維既是大詩人,又是大畫家,他的山景,最能體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特點。《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終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鹿柴》“空間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或詩情畫意,或禪趣盎然。李白的《蜀道難》、《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夢游天姥吟留別》、《登太白峰》、《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等等,讀之有凌空飛翔、飄飄欲仙之感。杜甫的注意力集中于家國民生,以寫山為主的詩不多。但是,《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勵志的千古名句;《登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寫出了成都一帶的天地大景。
宋代由于理學的興盛,出現了許多講究理趣的山景詩。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楊萬里的《過松原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如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
細心的讀者一定看出來了,我的列舉越來越沒有耐心。因為,歷代關于登山、山景的好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掛一漏萬,舉不勝舉。假如有誰,試圖爬一次山,便吟詠一遍歷代關于山的名篇佳句,只有一個結果:直接累死在山道上。
我的意思不過是,倘若能在登山時,隨興之所至,應景背誦幾首或者幾句古代名篇佳句,便可以增添不少樂趣。爬山如同耍把式,一言不發、埋頭攀爬是傻把式;嘰嘰喳喳、喋喋不休是假把式;攀爬之際,不時停下腳步,賞賞景,念念詩,借古人酒杯,澆自家塊壘,這才是真把式。
多年于京郊一帶游山玩水的經歷,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一兩年里,爬山的人數在急劇增多。從前游客稀少、人跡罕至的山道,如今都出現了游人如織、摩肩接踵的場景。倘若,山道上不時可以聽到有人在朗聲吟誦應景的古代詩歌,那將是一種感人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