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家人團圓最重要的日子。所以,我們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習俗也特別多。當然,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大家過春節的習俗也是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下面,老宋就給大家saosao(南京話:聊聊)我們老南京人過年都有哪些習俗吧!
請灶王爺
老百姓過日子,都要燒水做飯,都要有鍋有灶。據說,每家每戶的灶頭都有一個小神仙,叫灶王爺。他是上天下派到各家各戶負責監察大家日常行為的。春節前,老南京人都要送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灶臺,有句俗話“君三民四”,皇家或是做官的就是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我們老百姓就是農歷臘月二十四送灶,家家戶戶還要請灶王爺,也就是貼灶王爺的貼畫。把有畫的一面貼在煙囪上,再供上很粘牙的、很甜的麥芽糖,大家都禱告灶王爺吃了麥芽糖,去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時,多說家里的好人好事,然后除夕夜,再擺上供品請灶王爺回到各家各戶,帶來吉祥如意,保佑大家一年平平安安,這叫“上天言好事、下宮降吉祥”。 在老南京人家里,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祭灶,也叫過小年。
撣塵掃地
諺語說:“二十四,掃房子?!庇械哪暇┤艘鹊侥耆?,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因為每家都是單門獨戶,房子建得比較高,屋頂上還有大梁,所以那時撣塵是件很辛苦的事。必須將所有的垃圾在除夕晚上全部清理完。此外還有一個規矩,大年初一到初五之間,不準倒垃圾。如果要掃地,必須從門口往屋中心掃,最后還得將清理的垃圾、雜物暫時存放在門背后或隱蔽的地方,以免把“財氣”掃了出去。
貼春聯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據歷史記載: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并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朱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這就是中國漢族人過春節貼春聯風俗的開始。
老南京人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并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后貼橫批。
熬年守歲
南京人也有除夕守歲的習俗,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拜年
大年初一,老南京人都愛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在客人到來時,雙手合揖,并以茶點相待。還獻二枚元寶蛋,(將雞蛋破殼打入開水鍋中煮熟)稱“進元寶”?,F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并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春節拜年時,南京人講究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原來叫“壓祟錢”,意思是要“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后來都叫“壓歲錢”了,希望壓住一年漲一歲的年齡,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火盆取暖
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辭舊迎新,南京人過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燒得旺旺的,表示“興旺發達”。這類“節目”已逐漸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調、取暖器,誰還用“火盆”呢,再說財神爺光請是“請”不來的,要靠自己勤勞致富。
爬城頭
南京人從明朝開始,就有“正月十六爬城頭”的習俗,這也叫“走百病’,‘踏太平’,流傳至今已經有650多年歷史了。現在多數是爬南京城墻中華門城堡、臺城、武定門一帶了。老南京人認為:正月,大家吃了很多好吃的,肚里油多、爬爬城頭,活動活動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謂“走百病”。不過,今天老人重視保健、鍛煉,“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
元宵猜燈謎
元宵節觀燈猜謎,按照南京的老傳統,元宵節一定要吃元宵即“湯圓”。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有“團圓美滿”的寓意。“我們小的時候沒錢買花燈,都是自己親手做的?!毙∷母O锏膮羌瘟x爺爺說,他們一般就用紅紙、綠紙自己扎著玩。像荷花燈、兔子燈、飛機燈,他們全都會做。
南京人過年食俗炒什錦菜
南京人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什錦菜”以冬腌咸菜為基礎,配以胡蘿卜、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干、千張、面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什錦菜不僅味道好,而且每種菜都有各自的寓意。如“薺菜和‘聚財’諧音,講求的是招財進寶;胡蘿卜是紅顏色的,有洪福齊天的含義;藕則象征了路路通達,祝福來年順利;醬黃瓜,象征著瓜瓜連連、子孫綿延;冬筍,象征雨后春筍節節高;馬齒莧,南京人又稱安樂菜,象征平安喜樂,這些都是為了討個吉利的口彩。這10種蔬菜要一樣一樣地炒,最后拌在一起,等菜涼了加入麻油就可以了。
做蛋餃
南京人過年喜歡做蛋餃,這道菜最關鍵的就是做蛋皮,先把雞蛋用打筷子打散打勻,再滴幾滴葵花籽油,然后把雞蛋倒入一個鐵勺里,在煤氣灶的火苗上方烘烤,勺子里的一層雞蛋汁隨著手腕的轉動而均勻地覆蓋在了鐵勺的內壁,也就半分鐘,一張薄薄的蛋餃皮就做好了,挑些肉餡放在餃皮中間,兩邊一合,一個黃澄澄的蛋餃就做好了,用作料烹飪,口感鮮美。
燒大鰱魚
一條大鰱魚是老南京人不可缺少的年夜菜之一,鰱魚燒熟后放在長長的盤子里,隆重地擺上桌子,上面蓋上紅紙。但這道菜只是擺設,千萬不能吃,因為它寓意“年年有余”,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因為魚余同音,余下它,象征著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寬裕年年有余。
飲屠蘇酒
老南京人往昔初一早上必飲屠蘇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寧府,在詩中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贝怂资加谀铣?,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飲用,而且形成一套規制:日升之時,面向東方“自少至長次第飲之”。年少的先飲,年長的后飲,取旭日東升,蒸蒸日上之意。
吃湯圓
大年初一,南京人家家戶戶必食湯圓或者年糕,寓意為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年年高。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制作工藝不同。湯圓的餡心有白糖、棗泥、芝麻等。
南京各區過年經典民俗
燈會
南京秦淮燈會是歷史上流傳于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
金陵燈會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高淳區——跳五猖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主要分布于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溧陽市社渚鎮一帶的胥河沿岸。南京市高淳區定埠跳五猖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跳五猖”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礎上附有儺戲驅災納祥的性質。'跳五猖'表演人數眾多,道具華蓋、面具、服飾都以紅、藍、黃、黑、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
高淳區——大馬燈
大馬燈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南京市高淳區東壩、固城兩地流傳。 東壩大馬燈是一項模仿戰馬造型的民間舞蹈,東壩大馬燈用竹制“馬架”,外表用絨布制成“馬皮”,并飾以馬鞍、韁繩、銅鈴等,形神兼備。大馬燈一般由七匹“馬”組成,表演時模仿真馬動作奔躍,扮演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的小演員飛身躍馬出征,在鼓點的指揮下,配以民間器樂,馬隊交替布陣,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筆畫走陣收場,整個場面非常壯觀。
溧水區——打社火
打社火是南京溧水的一種民間文化遺產,以雙人抬鼓、鼓鼓相對見長,表演內容豐富,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打社火”,就是舊時春節期間鄉村社會在酬神、祈神時進行的一種民間文娛活動,以歡慶豐收,祈望來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社,即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儀式。社火也叫社鼓。
棲霞區——龍舞
南京市棲霞區的龍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舞蹈,屬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明代,這里就有龍舞活動流傳。歷史上的龍舞,多以柴龍為主,主要集中在攝山東南的龍王山周圍,每到元宵節期間,社社都要上龍王山出會,祭拜龍王,在這里形成了家家玩龍燈的習俗,并流傳至今。棲霞龍舞既有江南精巧纖麗的特色,也具有北方龍舞古樸剛勁的風格,堪稱南方龍舞中的一支獨立分支。
江寧區——打神鼓
南京江寧民間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每年春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為打神鼓的日子,此外的日子神鼓寄放在當地的土地廟里。正月十三上燈,按照上一年排好的順序有一人家接燈,從土地廟接回神鼓主持操辦。
六合區——留左吹打樂(留左大鼓)
相傳隋末唐初,大將羅成率羅家軍屯兵百萬在現在的六合區留左村、留中村和留右村地界內。由于羅家將士親民愛民,驍勇善戰,屢戰屢勝,于是,每次打了勝仗回來當地百姓便殺豬宰羊,玩著提燈,吹吹打打到軍營中犒勞將士。每次百姓們一來,軍營中便大小戰鼓齊鳴,以表謝意。久而久之,那些表達軍民魚水情的隆隆戰鼓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樂曲,這便是流傳至今的留左打擊樂《大曲》和《小曲》。留左大鼓也慢慢成形。
浦口區——江浦手獅舞
南京江浦手獅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木(或竹)棒為舞獅者的手柄,單人舞于手中,人數可多可少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此舞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為當時駐守在永寧地區的太平軍戰士健體、強身及與民同樂時用。太平天國失敗以后,此舞便保留下來,為當地百姓在節日之時慶典、娛樂時用。
怎么樣,南京人過年熱鬧吧?這個才是我們老南京人真正的年。歡迎大家來南京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