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
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遺骨陳列室
這里可能是全南京最讓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之一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了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24個城市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便位列其中。
南京市政府召開了會議,決定開展全市文物普查。
最初普查的重點,還是以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為主。此時傳來消息,日本文部省在審定中小學教科書時,將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篡改為“進入”,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國人民特別是南京市民的強烈憤慨。
南京市迅速成立了南京大屠殺調查組,小組成員前往南京各區,調查南京大屠殺的遺址。
“非常快,下關、秦淮區都有發現南京大屠殺遺址的消息。”曾參與江東門“萬人坑”發掘工作的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長陳平,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我們還找到了一位當年參與遇難同胞遺體掩埋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陳平回憶當年發掘工作
尋找“萬人坑”的進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雖然南京市文管會迅速抽調了骨干力量,并聯合公安、規劃、地方志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尋找,但時過境遷,江東門一代地形地貌都發生了變化。
“那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尸體數不勝數,現在地形變化了,但應該是江東門這一片。那邊有一棵樹,他比較有印象。”陳平回憶道。
挖掘了十多天,工作隊一直都沒有找到遺骸,偏偏這時天又下起了雨,大家士氣都有些低落.......
有人提議,這么大雨,先停工吧。
陳平抓起電話準備上報,但心中很矛盾。
這時有人說:“下雨天泥土變得疏松,干脆,大家冒雨繼續挖一下?”
有時候打消畏難情緒就是一句話的事。
工作隊又冒雨干了起來。
當天中午,陳平的電話突然急促地響起來:
“發掘現場挖到了很多白骨,已經撿了一些放在邊上了”。
工作人員在江東門發掘現場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天的一場雨幫了大忙!
陳平立即聯系專家一起去現場!
然而到達現場后,陳平完全被眼前的情形震懵了:
“縱面下去應該是5層尸骨,但由于參與發掘的人員保護意識不強,最上面的一層被撿拾到了一旁。尸骸排列得非常整齊,看了一下就發現骷髏上有彈洞。同時,在坑里,我們還發現了日本人的皮靴靴底、啤酒瓶和皮帶扣。”
發掘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圍了過來。
有一個老大娘,一下癱坐在坑旁邊,嚎啕大哭,她對著發掘出來的尸骸,一邊不停地磕頭,一邊悲傷地哭泣。
原來,1937年,日本人進城的時候,她才19歲,住在江東門一帶。
家里人在家附近挖了一個坑,讓她躲在里面,叮囑她,沒有家人的呼喊千萬不要出來。
當天,她聽見外面有槍聲,嚇得不敢出去。一直到傍晚,外面沒有了動靜,才爬出坑洞。
然而她見到的,卻是全家人的尸體……
后來,萬人坑遺址又經歷了多次發掘。
考古人員發現,部分遺骨有明顯創傷,這些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明顯特征:
有的遺骨有明顯的槍刺刺傷痕跡;
有的遺骨還殘留著釘入人體的鐵釘;
部分遺骨嚴重扭曲變形,頭頸分離移位。
此外,這些遺骨呈階梯狀交錯重疊掩埋,分布密集,相距長短不一,性別雜亂,年齡跨度較大,絕大部分遺骨無棺具、所有遺骨無墓穴等情況,體現出戰爭狀態下倉促掩埋和大批尸體處理的特點。
1999年發掘現場
1998年,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專家,運用法醫學的原理和技術作了科學嚴密的考證,對現場每一具遺骨作勘察鑒定,留下了一套科學可信的法醫“物證檢驗意見書”,并按照科學方式,推斷出該處遺骨的埋葬時間距檢驗時間為60年左右。
據史料記載和幸存者回憶,慈善機構曾于1938年初在此掩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遺骨,到1998至1999年,其間正好是60年左右。
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
“萬人坑”遺骨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據。
1985年,紀念館揭幕儀式
作者:鳳凰江蘇 施金挺(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