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10-02-28 08:34:0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http://www.jibi.net/News/jpsx/ 作者:
本稿刊載于《
錢幣》報2010年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jibi.net/),謝謝!
張騫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寫的巨人,也是絲綢之路的第一個開拓者。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1/3盎司金幣為“張騫出使西域圖”;4枚22克銀幣中,有一枚為“西行圖”。金幣描繪張騫騎著駱駝,手握韁繩,昂首遙望征途,身后飄動著兩面象征大漢王朝的旌旗。銀幣表現張騫在向導的指引下,牽著馱滿絲綢的駱駝,行進在西域大地上,遠處是長安的王宮和西行的駝隊。兩枚現代金銀幣使人們穿越2150多年的悠悠時空,思緒激蕩,豪情洶涌。
西行圖(1995年)
張騫出使西域圖(1995年)
西漢初年,游牧于我國西北的大月氏民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不僅殺了它的國王,還以其頭顱作為飲器。大月氏人雖懷深仇大恨,卻因力量單薄,無法抗衡,只得逃到大夏(中亞)一帶。建元元年(前140),漢武帝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詔令招募使者,年輕的侍從官張騫滿懷抱負,挺身自薦。漢武帝見他相貌平常,卻兩眼炯炯,侃侃而談,對答如流,眉宇中流露出膽識和豪氣,心中十分喜歡,決定委以重任,并任命了一名叫甘父的勇士做張騫的助手。
次年,張騫率領100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正當張騫一行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被匈奴騎兵俘獲。匈奴單于雖竭盡威逼利誘之能事,讓張騫娶妻生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在匈奴留居11年后,率領隨從乘機逃離。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中長途跋涉,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便以射殺禽獸充饑,終于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歸途中,張騫一行再次遭遇匈奴騎兵,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后來他們乘匈奴內亂,逃出敵營,幾經轉折,回到長安。此時,出發時的原班人馬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二人,真是悲歌一曲,驚天地而泣鬼神。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聯絡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斷“匈奴右臂”,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300余人,馬600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出使西域圖》,描繪了漢武帝騎在馬上率領群臣送行,以及張騫下馬跪拜、持旌節踏上征途等場景。張騫到達烏孫國后,受到隆重禮遇,回國時,烏孫王派使者攜幾十匹良馬,一同到長安向漢皇答謝,開創了西域人到中原旅游、考察之先河。烏孫國王得悉
絲路幣話(2)——鑿空西域(賈關法)
發布日期:10-02-28 08:34:0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http://www.jibi.net/News/jpsx/ 作者
漢朝物產豐富,國力強盛,軍威遠播,主動要求和親,漢武帝先后將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兩國從此建為睦鄰友邦。
據史載,張騫還派持節副使分赴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并涉足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進行外交活動和商貿交往。歸國時,各國使者隨同回訪中國;一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亦緊隨其后,絲綢之路將東西方連在一起。
漢武帝后來封張騫為博望侯,“取其能廣博瞻望”之意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張騫通西域,“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開通),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誠信)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的勇敢堅毅、遠見卓識和和以誠取信,永遠為后世景仰。
杜甫有詩云:“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在民間傳說中,”“尋源使”便是張騫,他第一個找到了“西天”黃河源頭,會見了牛郎織女,帶回大宛的汗血天馬。張騫的故事,歷史成神話,美麗到永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