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非常遺憾的是,周文王來不及與商紂王面對面,就去世了。第二個兒子姬發繼承了位置,這就是周武王。周文王給兒子留下了三句遺矚:見善勿怠,時至勿疑,去非勿處。三句話,實際是兩個字:果斷。歸根結底,就是針對商。十多年發展,在姜子牙的策劃下,東征。討伐商紂王。到了孟津,東部的部落大家都來支持。于是周武王誓師,決定推翻商朝。
一、備戰前夕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 由于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歷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辟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戰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或許被紂王處死,也或許如史書上所說的有條件的被釋放回家,可由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后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盡管善弓,可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沖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后,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系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很多人都認為歷史上的紂王是一位暴君,不過從已知的史料來看,帝辛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只是其生性暴躁,晚年喜好美色,剛愎自用而已。因此,自其登極后,就開始了對西北和北方強敵鬼方的戰斗,并擊破鬼方的主力,使得鬼方內部分化,一部分向北發展,繼續盤踞在蒙古高原及漠北地區,一部分融入內陸,和西北的周部落結合。在商紂王帝辛在位期間,北方的少數民族多次內侵,根據當前的地理資料可以推測得知,該時期北方中原地區應該是處在冰冷時期,作物由于寒冷期長無法正常生長,出現了災荒。商朝連年征戰致使國力大損,民生凋敝,紂王對待俘虜以及反對他的人打壓嚴苛等,導致東部的東夷部落在姜子牙等人的策動下爆發了反對帝辛的叛亂,朝中善戰的將軍都投入到這場戰爭中,一直拱衛帝都朝歌精銳的王室內衛部隊應該也有一部分東進或者南下作戰,在周武王帶兵接近國都的時候,以至于帝辛沒有足夠的兵力抵御,只得派遣奴隸兵上場。在前線拿起武器的東夷奴隸被周人策反,臨陣倒戈。更為嚴重的是商都朝歌內部的部分商王室成員及大臣臨陣叛變,打開朝歌城門引周兵入城。
二、牧野決戰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并沖亂其陣腳,然后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斗志,紛紛倒戈,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后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范他們反叛或逃跑。這些少量忠心的禁衛軍,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眾在周軍的強大沖擊下慌不擇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攔。好漢不敵人多,在人潮的沖擊下,這些武士也陣腳不穩。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動,于是倒戈相向,亂打一氣。再加上身后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陣線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馬加鞭,逃離戰場。商軍殘余的抵抗仍然持續了一天,但已無力挽回局面。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帝辛的尸體,并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另有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被俘。他們將被帶回周京,作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殺死。
出身戎狄的聯軍進行了長時間的屠殺和劫掠。《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被殺死的商人有十八萬之多,被擄為奴隸的有三十三萬,這么大的數量不都是軍人,還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還在商人的國土上大肆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僅在武王名下就被獵殺了一萬多頭,并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但牧野之戰并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后,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余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三、歷史評價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紂王”卻成了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污水。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后世儒家的傳說中,周軍“前歌后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樣的神話,在后世仍然一場又一場地上演,不過再也沒有像牧野之戰這樣成功的了。
《淮南子.兵略訓》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據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現和回歸地球的周期時間,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發現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歸地球,其天象恰好與《淮南子兵略訓》記載符合。
四、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封建社會里把他們當作抱節守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