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第16集 諸子百家(3)
河南省靈寶縣函谷關,為了防止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在函谷關口貼出了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這天,趙國的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要入關,關吏說:你可以入關,但是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說:我騎的白馬不是馬,怎么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住了,公孫龍說:白是指顏色而言,馬是指名稱,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不是馬,關吏被公孫龍的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居然放他的馬過關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但是白馬非馬,確實是使公孫龍名聲大噪的命題,公孫龍的理論力圖把物體的慨念和物體本身區分開來,其中包含了邏輯學方面的探索。
北京密云古為燕國漁陽郡,鄒衍輔佐燕昭王,他是一位主張陰陽五行,五德終始的學者,鄒衍喜歡談天事,創建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論,后來被用為王朝更迭的理論依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鄒衍在總結了前人對地理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驚世駭俗的假說—大九州說。他認為中國叫赤縣神州,在中國之外,還有九個像赤縣神州一樣大的州合成一個大州,而這樣的大州又有九個,周圍有大瀛海環繞, 這才是八極,在那里才有八個方面的終極之處,中國只是整個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鄒衍的大九州說體現了戰國時期的學者對世界思考。
每年的農歷8月27,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而在曲阜孔廟的祭孔大典最為熱烈。自漢代開始,在祭祀孔子的時候,開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有戰國的孟子,漢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這些陪祀者數量最為龐大的時候有一百五多人,他們或者和孔子同處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東西廂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然而當人們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給萬世師表的孔子,以及諸多儒家大賢的時候,更多的人卻沒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亞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卻不在其中,荀子曾經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學宮長,是當時最知名的儒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沒有出現的孔廟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張,在強調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中,顯得非常另類,長久沒有得到認可。
荀子名荀況,是趙國人,出身法家人物輩出的三晉,荀子卻心向儒學,也是因為出身三晉,荀子的儒學有了不同尋常的法治的色彩,他也更看到了人性之惡,和孟子提出性善論,講究仁愛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惡說,他認為趨利避害,追求享樂是人的天性,只有通過后天的努力,才能夠使人向善。正因為如此,所以需要禮義來教導民眾,需要法令來制約民眾,所以禮法是統治的要義,統治者的要隆禮重法,以外在的法規來規范人民。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緬懷上古的做法,反對法先王的說法,提出法后王,這是他的思想帶有了因時變革、與時俱進的特點。
事實上,荀子的性惡論,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廟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荀子教出來的一個學生,數千年來一直被儒家所詬病。他們的名字是李斯和韓非,韓非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和老師荀子一樣,韓非子的學說也融合了諸家之長,不過在取向上,韓非子拋棄了老師倡導的禮義,轉而宣傳法治,成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沒有法令,即使是堯舜這樣的圣賢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國家;而受到法令的約束,即使是桀紂那樣的暴君,也不會把國家亂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而且,像堯舜那樣的圣君百年難遇,像桀紂那樣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見,大部分的國君都是中人之資,一個中等的國君,守著法來治理國家,就好比一個笨拙的工匠守著規矩尺寸來做工,怎么也是大致不差的。韓非提出君主的極端專治,減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儒家培養兩個學生,是法家的大人物,法家是百家爭鳴的終結者。
戰國法家反對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卻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對自然、人性、政治,社會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價值的理論觀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法家的政治實踐,讓其學術思想逐漸落實成為一種在當時看來行之有效的治國之術。諸子百家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遺產,不僅保存于千古流傳的豐富典籍,而且綿延不絕的影響歷代文壇士林,他們一起塑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獨特風貌,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歷史以及未來。